传统文化的图画书书写
2018-03-28王敏
传统文化是图画书创作的重要资源。基于传统文化的图画书创作既要彰显出民族的特色,又要赋予儿童性的精神。本文力图通过对一些优秀原创图画书的梳理与探究,找到传统文化与图画书之间更加有效的对话与融合方式。
20世纪末起,全世界儿童把图画书阅读当作一种时尚,这种时尚之风也很快蔓延到中国。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引进大量国外优秀图画书作品的同时,我国原创图画书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一大批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周翔的《荷花镇的早市》、熊亮的《小石狮》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原创图画书作品无论在故事内容的表达,还是在图像风格的叙事上,都有大量向中国传统文化趋近的表征。在向传统文化回归时,他们并不对传统文化照搬照抄,反而结合儿童本位观,找到了更加有效的对话与融合方式。
一、节奏与韵律的传达
儿童文学是韵律感非常强的文学,它与幼儿天然的韵律感有着必然的联系。一些优秀的原创图画书也抓住了这一点。
在文字叙述上,图画书特别注重对传统韵语形式——童谣童诗的诗意再现。例如,蔡皋的图画书《花木兰》,其文字部分对北朝民歌《木兰辞》进行了原汁原味的诗意还原。再如,周翔的《耗子大爷在家吗》,改编自一首风格欢快的民间童谣,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展现猫与老鼠一家的互动,充满了游戏趣味。其文字部分是这样的:“梆——梆梆,梆——梆梆!”/一更哪——/猫儿拿耗子——/“耗子大爷在家吗?”/“耗子大爷还没起哪!”之后重复这一句式,从“二更鼓”一直念到“十更鼓”,“耗子”每次的回答也是不一样的,依次是:夜宵哪!吃点心哪!骑马哪!拉粑粑哪!泡澡哪!开荤啦!剔牙哪!放炮哪!遛弯去哪!从文字部分的陈述中,人们看到作者有意加入了“梆——梆梆”的声音摹写,在听觉上直接吸引孩子的注意。并且,在结构方式的安排上,作者刻意保留原有的风格特征,句式似重复而又不重复,于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规律可寻。
在绘画表达上,图画书特别注重图画节奏感。尤其在节奏线索的安排上,其巧妙处理开头、高潮、结尾的连接与变化。或者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让情节环环相扣,形成一个自然而流畅的节奏;或者在看似一片散沙的叙述中,找一根线贯穿始终,让画面与画面自然衔接;或者在画面设计上安排一个重复性的结构,在看似重复中又形成一定规律的变化;或者利用翻页来制造戏剧性的变化,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故事叙事节奏。例如,图画书《耗子大爷在家吗》,故事从封皮开始,呈现的画面内容是还在捂着被子呼呼大睡的耗子们,辛勤熨烫衣服的耗子妈妈,惊讶地张大嘴巴,似乎听见了猫“梆梆梆”敲打的声音。环衬页上出现了一个似乎与故事无关的小鼠标,其实这是图画书故事的一个伏笔,它贯穿整个图画书的始终。扉页中一只猫刚好从电脑文档的画面中“穿越”过来,它似乎要去追捕逃跑的“鼠标”。而正文部分则是一系列猫和老鼠既幽默而搞笑的互动画面。整本图画书从头到尾都在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同时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还用一个类似情节线的物件(鼠标)和一句重复性语句“耗子大爷在家吗”串联起来,这自然而然就构成了整本图画书的节奏。
二、故事性的讲述
故事性是指文学作品中完整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形成的叙事特质。爱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正是由于他们的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所以他们更喜欢环环相扣、娓娓道来的故事阅读。
虽然童谣、童诗受文体的局限,较之其他题材其故事性叙述相对薄弱,但它们也不排除对某些情节事件的铺叙。当然,图画书作家在对这一类传统文学题材进行选择时,比较倾向于叙事性比较强的作品。比如一些叙事诗的再现,像蔡皋的《花木兰》即是如此,虽然故事内容改編自《木兰辞》,但完整地再现了民间花木兰的故事。当然在对一些童谣改编时,也无不利用故事性来吸引儿童读者。还是以图画书《耗子大爷在家吗》为例,作者在故事开端就已经设置悬念,在扉页上分明画着一只猫为了追赶“逃跑”的小鼠标,从电脑屏幕中“跑”了出来。那么读者会想这只猫和故事正文里的猫是一只猫吗,小鼠标又逃到哪里去了呢,耗子们和小鼠标有什么关系呢,带着一系列的疑问去翻看,可能会读出很多的故事内容。
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民间故事、节日民俗故事等都是故事性较强的文体形式,它们也常常被认为广义上的故事。原创图画书作家充分利用了这点,改编和创作了很多作品。在这部分原创图画书中,作家更具备现代意识,并以自觉实践的态度对这些故事进行较为个性化、现代化的重写重绘。比如,图画书《漏》改编自民间故事,讲的是一对农家夫妇养了一头大胖驴,不想被小偷和老虎惦记上了,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他们同时到达农家,不巧农家人说:“啥都不怕,最怕就是漏了。”做贼心虚的两人都以为“漏”是一个厉害的角色,阴差阳错地把对方当成了漏,纷纷吓破了胆逃跑,哪知农家夫妇说的是“怕漏雨”。图画书在文本叙事时采用巧合和误会法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出滑稽幽默的故事效果。同时进行图画叙事时,在不改编故事幽默特质的基础上,图画书采用夸张和反讽的造型艺术,以增强故事的幽默感。
当然,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些文化元素,包括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等。图画书作家在对这类文化元素进行书写时,往往摒弃了其身上隐含的封建思想和政治意识,也不单单把它们当作一种文化符号,而是在挖掘其精神内核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故事虚构。熊亮的很多图画书作品就是如此。例如,《小石狮》讲述的是古老小镇的守护神石狮子的故事,以小石狮的口吻讲述着人们与乡土中国的点滴故事;《兔儿爷》讲述的是兔儿爷与孩子的故事,一只在阁楼里搁置了很久的兔儿爷,决定出发寻找它的主人,当它千辛万苦地来到狮子胡同7号时,发现当年的那个孩子已经完全变老了。“京剧猫”系列的也是如此,撷取京剧元素做现代图书故事的重构。
三、儿童性的彰显
儿童性是儿童先天就有的一种本性,既然是一种本性,那么它就与欲望、人类的史前意识、集体无意识等概念有关,因此,游戏欲望、占有欲望、渴求爱抚、害怕孤独、容易嫉妒等都会存在于儿童身上。显然这是一个事实,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事实,儿童文学作家也不例外。只有把儿童当作“儿童”,当作“人”来看待,在创作中表现出儿童独有的生命状态和情感体验,儿童文学才能熠熠生辉。“向儿童性回归”,优秀的原创图画书作家也不遗余力。
一是表现儿童固有的稚拙纯真的生命状态。儿童时期,是生命的花朵刚刚绽放的时期。在广袤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前,儿童总是显得那么稚拙纯真。而稚拙也是儿童固有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以传统文化为素材的图画书在表现儿童稚拙的生命状态时,一方面对传统的故事内容进行改编,使之更能表现出儿童心理、生活上的稚拙情态;另一方面以儿童想象性的方式重绘故事,使之表现出画面、造型上的儿童稚拙形态。比如,图画书《漏》的绘画者不论是在设计人物造型时,还是在字体的使用上,都刻意进行“圆形化”的处理,使作品里的人物形象或动物形象(大胖驴、农家夫妇、小偷和老虎)都呈现出憨憨、可爱的样子,想一想这难道不是现实生活中稚拙的小朋友样子吗。同样,熊亮的图画书作品《年》在图画绘制方面,也承续了作者的精神,将“年”这只凶恶的怪物画得圆滚滚,倒像一个爱搞恶作剧的圓圆胖胖的小孩。无形中,这拉近了儿童与“年”的距离。
二是表达儿童作为“人”的情绪情感。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要表现儿童特有的稚拙、纯真、素朴的生命状态,还要展现出儿童作为“人”所拥有的复杂情绪情感。以传统文化为素材的图画书表面上看来有趋古性特征,但是大多数都是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演绎现代性的儿童故事。它们有自觉的儿童意识,在去描写儿童作为“人”的复杂情感状态时,不只是一味地去展现友善、美好、快乐的一面,也挖掘悲伤、孤独、嫉妒等丑陋的一面。儿童正是在这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中,不断完成对自我的认知,获得最终的成长。比如,熊亮的图画书《年》,把传说中的怪物“年”描绘成由孤独所聚集起来的一只怪物,这只怪物有一连串的情绪变化:孤独——嫉妒——愤怒——想伤人。而打败它的最好方法是向亲人、爱人、朋友打电话,将孤独的情绪释放出来。作者以儿童的视角切入,体察出不是只有大人才会有孤独,儿童也会有孤独的情绪,其实这也是儿童成长历程中的一部分。
三是彰显儿童的游戏化精神。说到儿童,就不可避免地说到游戏,儿童与游戏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游戏性更是儿童本性的一种体现。作为一种特殊的儿童文学样式,图画书作家在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书写时,也特别注重游戏性的书写。但是,图画书不会像其他文学体裁一样从表现内容上直接突出儿童的游戏生活,而常常借助传统的文化因子,通过离奇、夸张的想象与幻想,以此塑造动感十足的形象或者增强情节内容的趣味性来达到游戏化的效果。例如,周翔的《一园青菜成了精》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图画书作品,其故事蓝本来自于北方童谣,在对文字文本进行改编时作者将童谣中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语句进行删改,“绿头萝卜坐大殿,红头萝卜掌正宫”改成了“绿头萝卜称大王,红头萝卜当娘娘”,“江南反了白莲藕,一封战表打进京”改成了“隔壁莲藕急了眼,一封战书打进园”。在图画故事绘制中,作者遵循着青菜们的独特个性,塑造出一个个动感十足的蔬菜形象,绿头萝卜威风凛凛,红头萝卜婀娜多姿,小葱青杆绿叶长得直,韭菜叶片狭长似刃锋等。当夜晚静悄悄地来临时,菜园子里上演了一场热热闹闹的蔬菜大战。其实,一个个蔬菜的形象就像一群情绪饱满和顽皮的孩童,它们之间煞有介事地争斗也类似现实生活中孩童的打闹游戏,夸张但不鬼怪离奇。
四、结语
优秀的原创图画书作家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书写时,一方面提炼和运用中国优秀古典文学和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在领会传统文化真谛的过程中,将其重要内涵与现代精神质素相结合,才创作出更适合当代儿童心理,更为当代儿童所接受的图画书作品,这也就具有了丰富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性意义。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项目:本文系课题“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3~6岁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JJC13160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敏(1987-),女,山东泰安人,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