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晒蛙了吗
2018-03-28王立志
王立志
“我的乖儿子小旺第一次旅行给我发了一张大阪的明信片,现在失联已经整整两天两夜了,好想他。”
“我家乖儿子是学霸啊,通宵学了一夜,啧啧,为娘好骄傲。”
“为啥我家儿子总宅着,得出去浪才有诗和远方啊!”
最近一段时间,朋友圈总会出现类似的“恋子”信息,发布信息者大多是未婚女性。这里的“儿子”是一款手机游戏《旅行青蛙》中养的青蛙。这个由一家日本公司开发的手游,近期在中国迅速蹿红,不仅在微信朋友圈、公众账号中刷屏,还迅速在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游戏榜上名列第一。在游戏中,玩家只要准备好包裹,青蛙就会不定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其间,它可能会从各地发回明信片,也可能带回土特产;它可能在外旅行好几天,也可能溜达片刻就回来,但这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我的蛙此刻在干什么呢”成为养蛙者心中的一缕牵挂。未婚甚至还没有男女朋友的“圈友”们一时间画风突变,都成了“操心的老母亲”,朋友圈中的念叨此起彼伏。到底是什么心理诱惑,让这些单身人士为一个虚拟的“儿子”如此操心呢?
朋友圈里迎来“晒蛙潮”
这款游戏的玩家以年轻职场女性居多,在现实生活中她们大多还没有自己的孩子,而在这款养蛙游戏中,她们提前体会了“做母亲”的一些感觉,并且享受这种因为“孩子”而产生的牵挂和惊喜。
王雪是个四岁男孩的妈妈,她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人乐此不疲地玩养蛙游戏,“如果孩子真的像游戏中那样我行我素,我接受不了。我每天下了班,接孩子做饭做家务,紧张得跟打仗似的,陪娃的时间都不够,哪还有闲工夫玩这么无聊的游戏。”
“人生如戏,生活和游戏有相似的地方。”心理专家认为,游戏可以模拟,在一定程度上有替代功能。很多玩家在游戏中获得一些类似“老母亲”的体验,但需要保持清醒的是,从自动参与性来说,游戏比较随意,游戏中可以重塑现实,也可以退出,不喜欢了就删除,甚至还可以重新下载,而现实人生舞台是无法随便退出和重来的。
手游是一种商业行为,所以会考虑到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在这款游戏中,“青蛙现在在干什么是不确定的”,从心理学上来讲,正是这种不可预测的结果,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奖励系统保持在一种兴奋状态,玩家会很兴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追求低风险的,尤其对孩子,希望有一个比较确定的、稳定的结果。
中国传媒大学游戏设计系主任陈京炜认为,从游戏设计角度来看,这款游戏运用了近年来流行的“模糊叙事”的方法,玩家在游戏信息较少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理解把“留白”部分合理化“脑补”,从而增加了玩家对游戏的感情。另外,青蛙四处旅行,会拍摄不同照片,带不同的礼物回来,这实际上是利用了“收集要素”来提高重复可玩性,让玩家有了继续的理由和动力。
“這是一款女性玩家偏好的维护型游戏。”陈京炜分析,这对于生活压力大、节奏快的当代年轻职场女性来说是一种解压的方式,但是如果在游戏中变成攀比谁家“儿子”去的地方多,带的礼物多,又会成为玩家新的压力和心理负担。此款游戏如此火爆也与从众心理有关,同一个圈子里的朋友在谈论而自己不玩,会因为缺少共同话题而被圈子边缘化,一部分玩家因此而开始游戏并持续。此后的游戏行为可能是被游戏吸引,也可能是为了巩固中心话语地位,这也是因人而异。
“晒蛙”更是孤独
玩《旅行青蛙》只能为画面中的青蛙准备食物,送它出门旅行,又静静地等它回来,绝大多数时间不需要任何操作,静静等着就行,因此它又被称为静置系游戏。唯一不确定的是,青蛙什么时候出门,什么时候回家,姑且叫它“薛定谔的青蛙”也罢。刚玩这款游戏,让人感觉就像看一些直播,无非是用一种无聊的方式来打发无聊。
游戏不过是博君一笑,但其吸引众多玩家的门道,却值得深思。在玩手游成为现代人一种生活方式的当下,什么游戏流行,什么群体爱玩哪种游戏,无疑能够反映某种社会心态。
就在朋友圈里的玩家你争我抢地当“妈”的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了一种反差: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和出生率两个指标同时出现下降。也就是说,在现实中,并没有那么多人急着当妈。
尽管没有确切的数据统计,但是通过在朋友圈里不全面的观察仿佛可以看出,年轻女性构成了这款游戏用户画像的主体。年轻,因为游戏里的“萌”“二次元”元素天然地跟年轻人有贴近性。而“云养青蛙”的体验模式,似乎抓住了女性游戏的广大市场,填补了都市青年寂寞的心理。
一款游戏,引出了寂寞这个严肃的社会问题,难怪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朋友圈。在玩家眼中,小小的青蛙就是一个需要被呵护、被关爱的孩子,以一种低成本的方式填补了玩家的情感空窗。
孤独是一件大事,英国政府已正儿八经地设置了“孤独大臣”这一部长级的职位。据英国“孤独委员会”报告,6600万英国人中有900万人常常感到孤独。中国的人口基数更大,人口流动也很激烈,背井离乡的年轻人像孤独的青蛙一样,每天早上静静地离开家门,每天夜里又默默地归来。
游戏是社会心理的映射。那些自诩“蛙妈”的玩家,与生儿育女还有很长的心理距离。他们在游戏中饲养的并非是真正的孩子,而是另一个自我的载体。他们在顾影自怜之中,找到自己对生活的期许,进而重新发现自我。“我一个人吃饭旅行走走停停”,青蛙的游戏形象,何尝不是许多都市青年内心所期待的生活方式?
静置系游戏既提供了一种幻象,又符合快节奏生活的现实。每次花一两分钟,收割一茬三叶草,准备准备食物,欣赏一下蛙孩子的旅游照,就能把游戏玩转。
但是,人类终究不能跟青蛙谈恋爱,更不可能把青蛙当宝宝养啊,何况这青蛙只是一款APP而已!真诚的交流和沟通,才是人类情感的最终指向。手指一滑就能为孩子做顿大餐,这只是一种幻觉。
孤独是因为缺乏情感,而情感必然与责任相依。现实中,生养孩子意味着承担很大的责任,这责任既需要扎实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充分的心理建设。当代青年的婚恋年龄呈“高龄化”趋势,社会生育意愿也有下降趋势,跟婚姻与育儿不能承受之重责有着密切联系。
《旅行青蛙》提供了一种轻松的选择。它既在片刻之间填补了玩家空虚的心灵,又不需要玩家付出现实中同等的努力;既让玩家享受情感寄托的欢愉,又允许玩家从关系责任中抽离。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满足复杂的需求,是这款游戏的高明之处。
在现代社会这个大池塘里,很多人都像是独处的青蛙。他们期待自在、轻松的生活方式,又无力违背竞争赢得收获的现实规则。这是孤独的青蛙之痛。然而,小青蛙既需要沉下心来在独处中成长,也需要在池塘里跟大伙儿一起聒噪。既有享受孤独生活的能力,又有融入公共生活的自在,这才是现代生活应有的从容姿态。
孤独的背后是炙热
“静置系游戏”的流行,让年轻一代彻底和“佛系青年”进一步绑牢。大家认为,那些看淡一切、得过且过、不大走心的青年属于“佛系”。即便“云养宠物”,还得是“不作为”饲养。不少人总结,“佛系”就是“懒系”“丧文化”等消极人生观的代名词。一提起“佛系青年”,大家眼前立马浮现出一张目光淡漠、冷若冰霜的面孔。
“佛系青年”真的是消极一代,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和热血了吗?哈佛心理学专家刘轩对此持截然反对的态度。他认为,恰恰相反,在“佛系青年”看似冷酷、无所谓的外表下面,藏着一颗无比炙热、活跃的心。
有人認为“佛系青年”代表了一种消极人格,和积极人格相对立。相较于谈论“积极人格vs消极人格”,可以用心理学里的“心态”来分析。心态分成长性心态和固定式心态,固定式心态的人碍于面子,不愿改变;而成长性心态的人,知道人生碰到阻碍与失败是必然的,虽然糗,虽然痛,但这是成长的机会。
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更有需求摆一张“扑克脸”。现在他们要处理的信息是之前的数倍,人生选择也是以前的数十倍,当资源、选择变多的时候人也容易麻木。不知道自己该干吗,但又随时都要透过自拍和其他分享方式来告诉身边的朋友自己很“嗨”!当下年轻一代群体面临信息或选项的空前“爆炸”,不知所措,而又很需要即时分享。他们会感觉“笑脸”有点失真,那么“酷酷”或“佛系”的气质或许更贴近。
当下,许多年轻人都在追求,都希望可以找到那个真正点燃自己热情的东西。“佛系青年”外表看似消极,但内心实则“蠢蠢欲动”,热情暗涌。“佛系”可视作一种锻炼自我能力和自信的另类方法,亦是一种“点燃”热情的独特表达方式。“冷酷一点的表情”,可能是对于自己生活还没有“绝对的控制感和方向感”,任何好事或坏事发生的时候,不完全知道这件事情真正的长期影响是什么。当一个人越来越清晰地拥有人生方向后,便不会害怕把真正的热情写在脸上。
“佛系青年”有一大标志是不争不抢。年轻一代群体更重视有意义的精神生活,而他们认为在职场与他人争斗,是精神层面无意义的消耗。很多年轻的精神领袖慢慢冒出来,他们所推崇的生活并不是“与世无争”,不是“拼死拼活”,而是“努力就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所以说,年轻朋友,不要想太多,要去做,失败了,就改正,这样才能有长进。在未来的每一个日子,也许会遭遇黑暗,也许会遇到迷茫,愿我们无所畏惧,不忘初心,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