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字记者转型的探究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字转型受众

李 速

(吉林日报社,吉林 长春 130033)

一次采访,既要录制音频,还要拍下照片和视频,甚至还需要记者出镜;一组素材,既要撰写成文字稿件,还要制作成文字、图片与视频相结合的新媒体产品。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集采写、编辑、摄像以及视频剪辑功能为一体的全媒体记者,打造这样的“全能战士”已经成为当下媒体人的共识。

当全媒体形式越来越多融入到新闻报道中时,它所带给我们的,是比传统媒体更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这种冲击力和震撼力让传统文字记者感受到新的成就感,令他们甘于体会转型的阵痛,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更彻底更全面的转型大潮之中。

不过,从传统文字记者到全媒体记者,从白纸黑字到视图呈现,并非一蹴而就。也有很多传统文字记者在转型过程中踌躇辗转、止步不前。对全媒体记者这一新的角色升级,他们有认同,但是却找不到落脚点,他们想蜕变,但是却找不到着力点。当习惯了纸笔的新闻人拿起新武器,去迎接新的挑战,他们该如何顺利实现这一痛苦的涅槃呢?

一、背景分析:为什么要向全媒体记者转型

转型的初始,相信很多传统文字记者都有这样的疑惑:我们为什么要身兼数职?文字、图片、视频各有分工、各司其职不行吗?在数字化网络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全能型的全媒体记者势在必然,在未来也将是融媒体时代的标配。

(一)实时同步,越来越成为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网络化时代,新闻的传递已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即时推送,甚至实时同步在网络媒体上进行报道,已经令传统纸媒对新闻的引领作用被削弱。为拓宽所属媒体的区域影响力,传统纸媒变次日刊发为即时推送,甚至实时同步,就显得尤为必要。而新闻事件往往瞬息万变,声音、图像也会实时发生转换,一些重要新闻素材稍纵即逝,再依靠传统的文字、摄像和摄影各自分工作战,机动性差,也很难做到协同统一。而集文字、摄像和摄影于一身的全媒体记者,则可以利用现在的高科技手段做到即时捕捉和传递,抢到第一时间及时发布。

(二)生动鲜活,传统文字记者更容易掌控新闻的现场感和新媒体作品的说服力

文字的表达再生动鲜活也很难达到图片和视频所能呈现出的现场感。在瞬时传递、立体表达的信息发布形势下,传统媒体急需致力于新闻现场的再现与还原,并将其在第一时间生动鲜活地呈现给受众群体。传统媒体的文字记者在专业素养和新闻敏感方面具有优势,他们善于捕捉生动鲜活的新闻素材。由“一专”转型为“多能”,传统文字记者虽然会经历挑战,但显然更为便捷。

(三)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全媒体报道,才能扩大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大数据时代,信息传递往往会以几何式爆炸的方式渗透至受众的各个层面。传统纸媒单一的文字报道已经不再符合新时期信息传递的爆炸式格局。微信、微博、客户端的融合运用,新闻产品制作的灵活多变,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信息传递中,新闻报道才能让更多的受众关注和自发传递,才能更显示新闻传播的力量。这是对传统文字报道的升华,它提升了文字报道的魅力,扩大了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相对于传统媒体,全媒体取长补短,集合了广播的迅疾与便捷、电视的直观与立体、互联网的“四个无限”(无限空间、无限时间、无限作者、无限受众)等各方优势,使得受众的选择更加多元化,这也决定了传统文字记者,必须告别一支笔、一本采访本的工作模式。

从照片到视频,从记录到口播,从和采访对象面对面交流到让采访对象通过新媒体方式进行讲述,这是记者转型的最直接体现。以突发新闻为例,通过报纸传播需要到第二天才能让读者看到,全媒体则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扩大了所属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让稍纵即逝的现场新闻保持了时效性。所以,转型在所难免。

二、自我剖析:为什么必须经历转型之“痛”

传统文字记者的转型,表面上看只是工作时多了一台摄像机或者是智能手机。迎接一个崭新的融媒体时代,看似容易,实则几近从零开始。

全媒体记者需要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能够适应媒体融合岗位的流通与互动,成为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很明显,全媒体记者所应具备的技能和素养,与传统文字记者有很大的不同,也击中了当下很多传统文字记者的“痛点”。

(一)许多传统文字记者缺乏全媒体观念

对于很多传统文字记者来说,全媒体是一个陌生的事物。他们也缺乏相关的培训。在当前全媒体背景下,部分文字记者仍忽视全媒体观念,对媒体融合缺乏足够的认知,在进行全媒体工作时也存在茫然性。

(二)新闻产品缺乏创新,难以形成冲击力

传统新闻产品主要是以文字和图片来呈现,而全媒体新闻产品则不仅要有文字和图片,还包括声音与视频。由于全媒体能力缺乏,传统文字记者无法对新闻进行综合性处理,不能形成全媒体新闻报道模式,致使新闻产品无法吸引受众关注,冲击力更无从谈起。

(三)报道内容单一,多元化能力不足

全媒体能力的欠缺,导致传统文字记者无法对新闻进行全方位记录,新闻信息在展现过程中,仍无法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传播途径仍以旧有单一受众层面为主,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受众需求。

想克服上述这些“痛点”,需要传统文字记者拿出刮骨疗毒的胆气和魄力,以短痛来克制长痛。

对于传统文字记者来说,首先要“突破”旧有的观念与思维。突破的前提是正视。要正视自身向全媒体记者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若仍沿袭旧的传统媒体思维,忽视新的全媒体观念,就很难在工作中将其有机地结合。

其次便是“入戏”,即主动适应全媒体记者的角色,并积极投身到对新媒体技术手段的研习和实践当中。传统文字记者要时刻提醒自己,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提前进入全媒体角色,以全媒体视角来审视每一条新闻线索。

最重要的就是“实践”。转型为全媒体记者,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要知道,摄像的角度是否正确,录下的视频是否适用,文字的表达是否符合新媒体要求,这些问题的求索是传统文字记者没有经历过的,唯有通过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摸索,全媒体技能才有可能精进。

做到“突破”“入戏”和不断“实践”,需要传统文字记者秉承新闻工作者的传统职业精神,以从零开始的勇气和魄力来重塑自我。对于传统文字记者而言,这是一种职业思维的重塑,也是一种新闻理念的再造。

不破不立,只有经历了“破”之痛,才能收获“立”之果。

三、转型探析:如何完成向全媒体记者成功蜕变

“突破”、“入戏”与“实践”,前两者为“知”,最后者为“行”,知行合一,才是传统文字记者完成转型的必由之路。

首先,理论和技能双管齐下,全媒体思维要入骨入心。传统文字记者要充分了解并掌握全媒体思维的具体内涵,为自身的工作转型提供理论支持。要通过了解全媒体的具体内容,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制定转型计划,设置转型目标,从而逐步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其次,文字记者在转型过程中,还应加强培训,掌握全媒体记者的工作职能。全媒体工作要求文字记者具有处理图像、编辑视频、撰写文字的综合能力,基于此文字记者应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制订培训计划。掌握视频录制方式,了解怎样进行拍摄,如何呈现视频效果,以及怎样吸引受众视线。同时,要提高视频剪辑能力,让观看者感受到视频中的情感,形成情感冲击。此外,还要学习新闻图像构图,增加新闻画面感。

其次,拓宽信息集纳渠道,掌握多元化新闻传播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与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极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文字记者利用网络,拓展自身新闻信息渠道,丰富新闻信息来源,为自身工作提供新闻素材。并且,在转型过程中,文字记者应树立多元化新闻理念。在处理同一则新闻时,应用全方位、多角度的新闻视角,看待新闻信息时,要考虑不同阶层、各个年龄人群的观看兴趣与观看习惯,制作具有全媒体特征的新闻信息。在全媒体背景下,文字记者工作的转型,不仅要靠文字记者本身的努力,其工作单位也应为文字记者提供支持,定期组织记者交流会,不同职能岗位的新闻记者,共同交流自身工作经验,引导文字记者树立全媒体观念,推动文字记者完成工作转型。

最后,还要具有品牌意识,提高新闻产品的竞争力。在全媒体背景下,对新闻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受众在观看新闻时,多会选择具有一定口碑与品牌形象的新闻节目进行观看。因此,文字记者在转型过程中,不仅要提升自身综合能力,还要树立新闻报道品牌。文字记者在制作新闻时,应对新闻事件形成自身观点,并把其融入到新闻报道中,形成独属于自身的新闻报道特点,打造新闻品牌形象,增加受众人群,进而完成文字记者工作转型。与此同时,文字记者在转型时,应注意提升新闻竞争能力,了解受众对新闻的需求,调整自身新闻制作方向,进而完成转型,提高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文字转型受众
文字的前世今生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热爱与坚持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转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