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协文史图书选题的市场开发
2018-03-28王文运
王文运
(中国文史出版社,北京 100810)
文史资料是人民政协的一项特色工作。各级政协文史部门征集、出版的文史类图书,由于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认同。各地政协征集来的选题,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不少题目经过再度开发,是相当不错的市场图书选题。而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再加上人手所限,长期以来,地方政协出版文史资料图书时,主要以完成任务为考量,更多求的是社会价值、社会效益。这些图书大部分有经费支持,卖与不卖,地方政协的同志不会有更多的想法。其实,对于一些有市场潜力的选题,只要深入编辑一步、稍微提炼一下,甚至在开本、装帧方面小改一点,就会有不同的表现,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基于此,在笔者与地方政协谈一些书稿出版时,总是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做努力和尝试。在编辑实践中,我曾责编过《国民党的江湖:陈果夫、陈立夫和他们的八位同乡》一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国民党的江湖》这一选题,是由浙江省湖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的,原书名为《湖州民国人物》。湖州方面将书稿交给笔者时,觉得书稿已经成熟,不需要做更多的编辑工作。而对于这种出版方式,按出版社惯常做法,只要按程序做编辑工作即可。
但笔者通读书稿,感到若是再深入做一些编辑工作,包装打造一下,进行二度开发,这本书就会有较大的市场卖点,而且会提升本书的出版档次。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判断,主要是因为书稿内容。民国时期,湖州出了一大批国民党要人,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如张静江,戴季陶,陈果夫、陈立夫二兄弟,朱家骅,中统头子徐恩曾,等等。宦海沉浮,官场险恶,他们之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有关他们的传记应当说不少,但以同乡名义将这十个人辑录在一起,题材还很新鲜。书稿的作者是当地的文史专家,文笔不错,有较强的可读性。因此,值得编辑进行深加工。
在编辑环节和包装打造上,我所做的工作有:
一是对原书稿10篇文稿进行了审读和加工。原书稿虽已较为完善,但仍有加工的余地,首先是史实的审读和把握;再有,有些篇章文字较弱,做了较大的调整和充实;还有一些文稿的小标题重新拟写。原书稿的人物小传也过于烦琐,按照最新材料做了删改。
二是下功夫最大的,就是对文章标题的拟写。书稿交过来的时候,目录只是把10个人的名字列了一遍,正文标题也是如此,看上去很单薄,也不吸引人。在篇名拟写上,既要考虑有所概括,又要能吸引人,还要从统战角度考虑。最后,每篇都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比如,张静江:元老落寞;戴季陶:“智囊”之死;徐恩曾:得宠失宠;吴鼎昌:官运财运;等等。在目录安排上,在每一篇文章标题下,提炼了文中最吸引人的一段话作为导语,力求增强书稿的吸引力。
三是最为关键的对书名的确定。《湖州民国人物》这个书名,很显然表现力不强,如果从市场考虑,必然要有一个吸人眼球的书名。当然,最后确定了《国民党的江湖:陈果夫、陈立夫和他们的八位同乡》这一书名,考虑了书稿的内容和“二陈”兄弟是湖州最为家喻户晓的国民党上层人士。“江湖”也暗扣了“浙江湖州”。
四是对全书重新进行包装设计。内文、目录、前言等,都重新进行了设计,凸显市场意识。每一篇文前小传,都安排了人物头像,并做了效果设计。封面设计了几个方案,最后选定了用红、白、黑、蓝几种颜色搭配的方案。封面设计了这样几句宣传语:
腾达与落寞
得意与失宠
蒋介石文臣武将
不同的人生境遇
综上,在考虑市场化操作本书时,主要基于这样几点:一是书稿本身有一定的卖点,值得这样下功夫做;二是地方政协一般都有专项出版经费,操作风险小;三是将此开发成市场图书,既提升了政协文史资料类图书的品位和档次,也使出版社有更好的收益预期。地方政协的同志希望他们的图书出版得更好,更有影响力。
按照这种思路,近年来笔者责编的多部文史类图书,经过策划和包装,都成了精品图书。比如,笔者曾编辑过一本由南通市政协组稿,介绍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的书稿。初稿内容庞杂,体例烦琐,我从市场角度将其定位为学术书籍,重新进行编辑加工,书名取为《张謇的交往世界》,得到业界的好评。再比如,2014年我曾为江西省政协策划过一本介绍庐山名人故居的书,收录了60余篇文章。从编辑角度,每篇文章笔者都摘编了一段最吸引人阅读的话,并精心选配图片。取书名时很是斟酌,前前后后有十几个备选,最终确定为《风云庐山:名人别墅的故事》,突出了庐山“风云际会”的特色,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该书出版后,在图书市场反响非常不错。对此,我有两点体会:一是倾心与地方政协同志交朋友;二是编辑要有心发掘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