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类新媒体在外宣工作中的应对策略
2018-03-28沈辉
沈 辉
(阜阳日报社,安徽 阜阳 236011)
依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半年新增网民199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4.3%。在互联网全面渗透的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业态的格局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传统媒体传播渠道覆盖难度逐步加大的语境下,新媒体的属性决定了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在外宣工作中,其优势已凸显。
一、地方新媒体在外宣工作中存在的软肋
(一)内容软肋
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支持媒体融合的政策,各新闻媒体也先后成立了新媒体部门,然而,在媒体融合中的做法,大都是做加法,将新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附加值。在内容上,均未组建新媒体内容生产部门,仅仅是照搬传统媒体的内容。
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年龄在10至39岁的网民占72.1%,而传统媒体的内容受众倾向于中年人群体。因此,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新媒体平台难以根据其受众群体特征,生产充分满足其需要的内容,从而缺乏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
(二)技术软肋
新媒体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占领舆论高地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遗憾的是,高水平新媒体技术人才是地方新媒体单位长足发展的软肋。
新媒体作为开放型新兴媒体,用户体验决定着传播的渠道。现在不少新媒体的PC端,还停留在3.0或4.0版本,尚不能支撑“轻松简洁、专业实用、用户体验”的核心要求,对优化用户体验,实现贴心的人性化需要,还有一段距离。这不仅失去了基础性用户,更会让黏性用户的数量越来越少。
(三)人才软肋
新媒体语境下,创意和设计左右着整个新闻生产传播过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将文字、图片、音频等新闻元素通过编辑吸引人的眼球?如何使让人拍案叫绝的创意、设计吸引更多的人阅读、互动、转发,已经成为新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的重中之重。
另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人才已经由跨行业向全产业转移。目前,高校新闻专业的培养方向,主要是以大众传播为主,而忽视了新媒体必需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口头传播、跨文化传播等领域。传统媒体人员因对新技术、新平台、新媒体语境掌握不足,从而导致新媒体人才匮乏。
(四)营销软肋
媒体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随着低门槛的个人媒体的兴起,在人人皆是传声筒的语境下,渠道多元化、内容碎片化的呈现,在追求短频快的过程中,内容生产者的知识结构、生活背景以及信息渠道等制约,严重降低了网络信息的公信力。
二、地方新媒体外宣工作中的应对策略
长期以来,因地方纸媒和广播电视传播区域化的限制,新媒体的属性决定了其作为地方党委、政府外宣工作的重要渠道,那么,作为地方媒体如何做好外宣工作呢?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举措。
(一)创新机制
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门槛降低,传播形式多元化,传统“宣传思维”渐渐落伍。例如党报、党刊,通常是“有什么,刊发什么”;“想刊发什么,就刊发什么”。这种“高大全”的正面宣传,文本僵化,在新媒体时代,往往容易引起“正面信息负面化”的尴尬局面。
当前,外宣的主要方式是讲故事、讲好故事,以故事为切入口和载体发声。这就要求地方新媒体,创新内容生产考评机制。①将外宣工作纳入考评体系,采取实物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予以鼓励;②对适合做外宣的选题,组织精干力量采编,在内容的撰写、编排、推介上,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③加强与中央、省级新媒体和兄弟地市级新媒体之间的互动。
(二)加强“营销”
当前传统媒体正全力转型,新媒体发展势头猛,多渠道、多平台形成信息爆炸时代,让传统媒介生态环境呈现困境,但转型的媒体如何在纷杂的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亟需引入“营销思维”。
首先,作为地方新媒体须具备“三听”:①听自己,怎么样才能找到自己;②听“竞争”对手,掌握市场新技术、新手段、新平台的动态;③听目标受众,了解受众的需求。以市场倒逼内容生产、技术平台和营销思维的发展和创新。
其次,加强品牌战略。低门槛的信息传播渠道,导致碎片化的信息有片面性,甚至虚假信息层出不穷。作为专业的地方媒体单位,必须从源头上杜绝“假新闻”,提升传媒品质。在信息的多元化传播上,利用技术、平台、追踪等手段,加强对内容产品的“打假”力度,确保信息查之有据,传播有力。
再次,提高多元传播能力。新媒体是开放的传播路径,也是包容性的发展轨迹,作为地方新媒体,应利用内力与外力相结合,打造一支网络“先导军”,有针对性的培养网上意见领袖,并充分利用意见领袖、社会化媒体工具激发涟漪效应。建立有效途径聆听用户反馈,分析并不断优化产品及营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