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受众”
2018-03-28祝静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祝静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受众”是比较重要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别进行观察、论述及研究的“受众”理论,不仅生动展现了新闻传播实践,也深刻影响其回应当今时代的科技发展及社会沿革。
一、受众是马克思信息传播的主体
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对人脑中反映外部世界的承认为基础。马克思认为,观念主要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将其中物质进行改造,恩格斯论述也基本相似。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对新闻传播活动阐明了本质,新闻传播活动是社会中人类目的和动机明确的行为,对外部世界认识和反映的一种意识活动。作为观念形态的新闻作品,是对外部世界反映和评价的产物。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新闻传播客体,传播者和新闻传播活动直接依赖于社会实践,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动因和主要依据。在文化消费、新闻生产方面,马克思对新闻信息传受活动考察提出了主客体关系,在新闻传播活动及生产中,“受众”不只是接受报刊传播的人,也是对传播媒介及作品进行阅读、鉴定及评价的主体。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受众”观
在编辑《火星报》时,列宁明确指出工人党报的办好离不开群众,夺权时期继续贯彻该原则对党报进行指导,要求党报工作者与资产阶级报纸习惯彻底决裂。资产阶级执行专家办报方针,编辑主要依靠记者,尽管有时发表读者文稿,但并非是基本方针。有组织的无产阶级,应当在党的出版和报刊事业中注入活水,在报刊实践中,不仅对报刊上以作者身份发言的读者予以支持,还对参加公开讨论社会事件的读者予以鼓励。列宁对共产党报刊特别主张开展公开争论,以此为党内思想一种广泛交流的渠道和方式。他主编报纸时公开发表主动征求受众的不同意见及存在争议的观点,使引起的争论更广泛,通过公开争论实现对全党思想的统一。通过公开激烈争论,列宁不断完善了思想并广泛传播,使多数党内同志的智慧进一步集中形成重要决议。
在“受众”方面,毛泽东同志的基本立场是既当先生又当学生。他在办报活动伊始为“受众”热情服务,为“受众”办事使其对党和人民的报刊更加喜爱。他给《中国工人》曾提过发刊词:许多道理以通俗的言语向工人群众解释,对工人阶级抗日斗争报道,使经验得到总结,努力完成任务。他为《边区群众报》提写报头,希望采用喜闻乐见形式使识字的农民看懂,不识字的农民听懂。他强调党报工作者应向群众好好学习,做群众的小学生。他要求记者扎实开展调研,向群众的报道要真实,不只是对成就报道,还要如实说明经常发生的困难,切忌报喜不报忧。他要求不要保密党的政策,应尽量公开发表在报纸上。新闻应对人民群众需求充分考虑和满足,使读者和听众满意。他对报纸文字、用语的要求很高,文章应通俗易懂,对报纸读者尊重、了解及满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入改革新闻媒体中进行指导,强调新闻舆论的工作导向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受众”工作中体现出新闻传媒的社会责任,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受众”观并不断拓展。对受众问题的看待应从新闻媒体使命及党的性质的高度,坚持党性原则的新闻舆论最根本在于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使党性和人民性实现统一,在人民群众中将党的理论及路线方针政策转变为自觉行动,及时反映群众经验及实际情况,使人民精神世界得到丰富,精神力量不断增强。工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键在于专业新闻舆论队伍的加快培养。新闻舆论工作者提高政治家办报意识,对社会责任牢记,使坐标定位更加准确,存在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对自己严格要求,道德上加强修养。要求各级党委对媒体和“受众”工作更加关心,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对政策主张的宣讲善于利用媒体,使社情民意得到了解,存在的矛盾问题得到发现,对社会情绪积极引导,使工作得到有效促动。应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使网信事业不断发展。与群众需求相适应,加快普及信息化服务,使应用成本降低,为群众提供更有针对性地信息服务,在互联网发展的成果共享方面提高获得感。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受众”观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得到了不断发展,变化中存在不变的内容,不变的内容中也产生着新的变化。一是在新闻学或传播学中,“受众”由一个到多种角色的发展只是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终端,“受众”在发出和接受信息的双方是受传信息的对象。同时扮演“受众”或传者等多种角色,以充分体现在互联网传播中。二是在新闻信息传播中,被动接受的“受众”到自主传播在相应时间接受传者的传递信息。三是对“受众”潜能的开发利用。“受众”并非是通常接受信息的终端,成为积极行为主体,可开发的潜力无穷并为其所用。四是“受众”工作以做好服务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