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树”的意象在电影叙事中的功能
2018-03-28高燕安徽师范大学
高燕 安徽师范大学
一、点睛之笔——凝聚意义和精神
“所谓意象就是这种‘点睛艺术’在叙事文学中的作用,它成为叙事过程中极为精彩、极有关键价值的笔墨。如果说,诗有‘诗眼’,那么意象就可以成为‘文眼’了。”①在《中国叙事学》中,杨义先生把叙事文学中的意象比喻为“文眼”。那么,电影中的意象也是类似于诗眼、文眼具有点睛艺术的功能。
在陈凯歌的短片《百花深处》中,被导演赋予深刻含义的大槐树,就是影片的点睛之笔。此处的大槐树不仅是家的象征,根的象征,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影片结尾处,老槐树的空镜头还形成了独特的镜像空间展示,原来荒凉的景色,变成了一幅白墙黑瓦、落叶纷飞的水墨画景象。此处以老槐树为地标,不仅展示了当前的空间,还展示了曾经存在的空间。老槐树意象在影片中产生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人们开始反思,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们是否忘记了对于传统文化和民族根基的坚守。
二、疏通影片脉络、贯穿叙事结构
“狭义的电影意象参与情节建构是以故事节点或纽带的方式出现的。在情节的转换之间设置意象,既可以使故事圆满含蓄,也能产生回环复沓的节奏感。”②树在很多电影中都具有鲜明的外在特征和丰富的内涵,可以作为电影叙事的工具,参与剧情的风云变幻。
罗伯·莱纳导演的《怦然心动》2010年在美国上映,影片讲述了布莱斯和领家女孩朱莉的初恋故事。在影片中那颗高高的梧桐树使人记忆犹新,梧桐树的意象作为情节构建的故事节点,贯穿全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朱莉开始对布莱斯一见钟情,一直想接近他。每天和布莱斯一起等校车时都会爬上高高的梧桐树,观赏风景。由于附近施工,梧桐树要被砍,朱莉为了保护这棵梧桐树爬了上去不愿下来,并祈求布莱斯的帮助,布莱斯没有施以援手,朱莉的行为也被刊登上了报纸。因为这次梧桐树事件,使原本讨厌朱莉的布莱斯对朱莉和她的梧桐树产生了同情,但是朱莉却因为梧桐树事件和丢鸡蛋事件对布莱斯产生了看法,认为他就是个“绣花枕头”。剧情因为梧桐树产生了扭转,而在影片的结尾处,布莱斯在朱莉的院子里栽了一个梧桐树的小树苗,这棵梧桐树象征着俩人新生的感情。导演把梧桐树被砍、重新种植梧桐树意象化为叙事的节点,与朱莉和布莱斯之间从不了解到了解、信任的心里状况相联系,使影片的脉络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三、强化人物塑造、营造影片氛围
在电影中,人物是行动的单元。人物可以参与叙事、推动故事情节,故事的主题和发展都要依靠人物。“树”作为电影环境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象可以衬托人物的心理变化,暗示剧情发展;“树”作为自然景物,还可以与人的品格、精神产生相通之处,形成电影重要的意象。
我国著名的学者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赋景以情,则景带人意,挑观者动情;寄情于景,则情景交融,景虽无言似千言万语。在在谢铁骊导演的电影《早春二月》中,肖涧秋曾每次从文嫂家出来的心情变化,都被桥头的树木诉说着。第一次他从文嫂家出来,道路两旁的树银装素裹,像是夹道欢迎一样,整体色调也是偏亮的暖色调。这是因为他因为帮助了文嫂家而感到开心,树作为自然景色展现了人物的心情。而当肖涧秋听说因为自己帮助文嫂一家而使其遭到流言蜚语时,天空乌云密布,疾风摇动树枝,色调变成了灰蓝色的冷色调,风雨中摇动的树枝述说着他心中的愤怒。又一次,肖涧秋从文嫂家出来,道路旁树影和文嫂错愕的脸交叠在一起,这预示着他内心的纠结与斗争,也暗示着他放弃岚娶文嫂的打算。电影通过对树“象”上的造型,传达了“意”的内涵。
在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中,竹林之战可以说是全片的高潮,此处的竹林含有深深的隐喻之情。竹子在我国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伦理和审美观念。竹子挺拔秀丽、四季常青。历代文人常用竹的不畏严寒比喻人的坚贞不屈,由竹子的清风瘦骨联想到超然脱俗的境界。在《卧虎藏龙》中,竹不仅作为李慕白君子形象的隐喻,丰满了人物形象,还作为打斗的自然背景,参与环境塑造,营造出细腻、空灵的意境。
四、结语
“意象的运用,是加强叙事作品的诗化程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中国人对叙事学与诗学联姻所做出的贡献,它在叙事作品中的存在,往往成为行文的诗意浓郁和圆润光泽的突出标志。”③在电影的叙事中,“树”作为一种意象,它是影片的点睛之笔,凝聚意义和精神;疏通影片脉络、贯穿叙事结构;参与人物造型,推进影片叙事。人类与树木长期相伴的过程中也赋予了树木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会发现它在电影叙事、审美价值上都有极大的作用。
注释:
① 杨义:《中国叙事学》,第338页
② 刘伟生,金晨晨.电影意象叙事研究[J].艺术探索,2017(6)
③ 杨义:《中国叙事学》,第3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