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图书馆读书会的文化现象解析
2018-03-28于晓红山东省实验中学图书馆
于晓红 山东省实验中学图书馆
高中图书馆读书会的开展,可以有效拓展高中生的阅读渠道,培养阅读习惯与思考习惯,肩负时代所赋予其的任务与职责,进一步提高公民知识素养与文化底蕴。
一、读书会的概念
读书会也叫学习圈,是一群人定期聚会,针对某个主题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具体来说,是将有共同阅读兴趣的人汇集成为一个集体,在组织者的鼓励下开展阅读互动,进一步强化对于书籍作品的理解与掌握,推动思想的成长[1]。
二、高中图书馆读书会中蕴含的文化现象探析
(一)传统文化观的深度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传统文化观已成为当今时代文化建设的重点要求,高中生群体肩负着祖国未来发展的重任,更应当身体力行的践行传统文化观。
一方面,读书会的开展有助于高中生信仰的自我发掘、自我追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立足于作者所塑造的世界观与思维视野中,拓展知识面、增强文化积累,进而与个人阅读经验、生活经历及情感积累有机相连,形成独属于自己的思维观点,享受到思维的启迪与教化,在阅读中寻求到自己的人生信仰与精神寄托,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进一步培养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在读书会中通过阅读传统书籍,可以使学生探寻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根源,在思维层面上根据自我认识进行现代转化,发掘各种文化理念的大同精神与时代价值。例如通过古代民本思想印证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为仁由己”思想论证当今的自由平等思想等。根据传统文化寻求到当今社会的价值依托,从而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得以继承,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弘扬。
(二)经典文学的大众化传播
在如今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海量信息时代,伴随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习惯于应用手机、电脑等设备在网络中获取信息、发表观点,致使阅读呈现出肤浅化、躁动性的特点,很少有人仍然坚持阅读习惯。而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初步定型的重要时期,此阶段内更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文化积累与正确态度养成,为日后发展指明方向、打下牢固根基,也为经典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提供有效途径。读书会这种活动形式在我国历史中有迹可循,《礼记·学记》中便有读书人“以文会友”、文人结社的传统记载,影响到一类文人的创作习惯、作品风格。高中图书馆读书会的举办可以使具有相同阅读倾向、兴趣爱好的学生汇集到一起,通过对作品的深度阅读,发掘其中蕴含的多维度观点与视角,再通过阅读经验的交流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情感认知。借助读书会这一集体活动形式,有助于督促学生培养阅读习惯,进而扩大阅读群体范围,将文学经典作品运用当今时代语言进行重新解读与审视,进一步推动了经典文学的大众化传播,提高现代人的文化素养。
(三)社会现实的关照与反思
在图书馆读书会中,往往通过设定一本书籍或一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探讨,在主讲人的理论阐释与经验分享后,学生能够对于某一主题产生全新的、深度的认知,进一步深化对于书籍所要传达意义的理解。在读书会中选取的书籍通常都是基于一定时代背景、创造动因、表达目的等因素而创作出来的,用以记录社会现实与文化现象,表达出作者的思维观点与情感态度。这类书籍所蕴含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书籍塑造的内容框架中,对于不同时代背景、社会状况与阅读主体等都会产生各具差异的思维观念,折射出对社会现实的关照。以高铭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籍为例,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脱离以往经验,对于“天才”与“疯子”的概念做出重新界定,深度发掘其中所蕴涵的校园暴力、宗教因素以及中国式教育体制等社会问题,引导学生从书籍中关照社会现实、反思现存弊病、寻求解决途径,保持清醒的态度与犀利的观点,为更好的改造现实埋下希望的种子。
(四)营造书香社会的主要渠道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推进全民阅读,营造“书香校园”、“书香城市”的读书风尚[2]。从阅读的社会功用角度来看,高中读书会的举办有助于传播阅读文化,增加阅读人口数量与覆盖面积,引导现代人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借助高中图书馆读书会这种团体研读活动的举办,鼓励高中生转变浮躁情绪与功利主义学习心态,真正深度了解、阅读书籍,洞察书籍背后所蕴含的文学常识、文化现象,不仅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与学科成绩,更能够积累深厚的文化积淀、培养文化气质,在互相交流、分享心得、观点探讨中掌握作品所折射出的多维度观点,丰富阅读感悟,进而创造出新的思考与创作理念。通过读书会培养高中生形成阅读习惯,进而在日后步入社后仍能够保持阅读兴趣、扩展阅读量,促进书香社会的全面建设,提升全民阅读深度。
三、结论
总而言之,读书会的举办肩负着历史与时代赋予的责任,是应试教育改革中的一伟大创新之处,有助于培养高中生养成阅读习惯、提高文化素养,推动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