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民族文化传播新探索
——以广西“1+10”民族生态博物馆为例
2018-03-28欧波广西民族博物馆
欧波 广西民族博物馆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它的“新”,是在媒体互动的方式和媒体技术的融合上,以传播迅捷、信息海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受众面广等优势迅速受到大众的认可。通过“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技术维度和“双向传播、用户创造内容”的传播维度两个指标,新媒体可以限定为“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两大类型。
一、政策背景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全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上,阐明了现今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面临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其中指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力有限,展示传播方法陈旧、形式雷同,事倍功半,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急需通过创新管理理念和技术,突破装备革新,来提高文物保护利用的质量与效果。”
博物馆承载着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及教育等主要功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也给博物馆的多元发展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新媒体时代,乘上新媒体的快车、拓展传统功能、更新手法和形式、探索新领域、开辟多元发展空间、提升用户体验,是当下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一条新的出路。
二、博物馆的文化传播
长期以来,博物馆借助实体文物、图、文等多种传统媒介,运用陈列展示主题传播方式,与参观者进行文化信息的传播、沟通和交流。如今,博物馆运用新媒体技术与新媒体展示手段,将各种媒体结合在一起,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从而使博物馆的文化传播职能得以更有效地体现。[1]
目前,博物馆面向公众的信息服务有几个特点:信息资源数字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方式社会化、服务内容综合化、服务手段多样化等几个特点。[2]随着人们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公众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对博物馆的诉求发生了变化,博物馆不再仅是为参观者提供实地考察的场所,也成为公众间接了解多元文化的载体。观众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参观游览,需要博物馆为其提供更全面的服务,而网络为公众充分了解博物馆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博物馆依托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技术,将其馆藏珍贵文物、陈列展览资讯、民族文化产品等内容,以图、文、音频、视频、虚拟陈列、三维文物等展示方式,通过手机、微信、微博、网站等媒体工具,发布到各个媒体平台,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宣传模式。
三、广西“1+10”民族生态博物馆文化传播模式探索
(一)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模式简介
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是广西独创的生态博物馆实践模式,即将广西民族博物馆与10个生态博物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共同建设、同步发展。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走过了试点建设到全面建设两个时期,从2004年至2011年,先后建起了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那坡黑衣壮生态博物馆、灵川长岗岭商道古村生态博物馆、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和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10座各具特色的民族生态博物馆相继建成并开放,构筑起独具广西特色的生态博物馆群。广西民族博物馆作为“1+10”概念中的“1”发挥“龙头”地位和作用,将民族生态博物馆的逐步建成生动有效地收藏、保护、研究、传承、展示与开发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博物馆网络,探索性地建设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之路。[3]
(二)广西“1+10”民族生态博物馆文化传播新模式探索
1.实现目标
深入挖掘当地具有代表的民族文化、代表性文物、典型性民族建筑和居住环境等基本信息,根据互联网+广西民族文化主题,采用多元、活态化的展现方式,探索性地建设广西民族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群一体多元的网络展示架构。借助新媒体,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及其他移动端新媒体,结合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全区10座生态博物馆的文化展示内容,综合运用各种现代数字化采集与互动展示技术,探索民族文化“联合体”保护模式,为公众提供一个多元的集中展示、教育的窗口,为公众了解、感受、学习广西优秀民族文化开辟新的途径,实现扩大目标受众,丰富展现内容,传递文化价值等方面的目标。
2.基础信息采集技术手段
从数字化数据采集、标准自动化内业处理到三维成果浏览应用多项先进技术,其中包含地、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手持式激光扫描技术、720°HDR高清全景技术、高清纹理拍摄技术、高仿真虚拟三维技术、无人机航拍技术等多种多维度数字化应用技术。广西民族文化“1+10”陈列的数字化宣传展示,改变以往统方式,借助网络环境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在文物保护、管理、研究和展示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3.展示及传播内容
(1)形式设计
实现知觉转变,从基础单向屏介向互动立体空间拓展,从静态向动态转变,为公众提供多元体验。为避免“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而把数字化硬件当成平面及静态媒介转化工具的僵硬使用方式,数字化陈展宣传不是利用静态图片和文字进行简单的宣传,应该针对展览内容,从数字化手段优势出发,以创新展示手段进行表现。
(2)数字展示及传播内容
a.广西民族博物馆和10座生态博物馆生态保护范围自然景观的地、空720°全景、航拍视频及鸟瞰图;
b.广西民族博物馆博物馆壮族展专题陈列的720°HDR高清激光全景;
c.广西民族博物馆及生态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的三维模型,如铜鼓、民族文物等;
d.代表性民族服饰180度环拍展示,如融水苗族百鸟衣、侗族芦笙舞服、贺州尖头瑶女服、金秀花蓝瑶女服、龙胜红瑶女服、清代壮族女服等;
e.生态博物馆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礼仪习俗、传统技艺、文化艺术三个方面,如白裤瑶封皮鼓制作技艺、壮族水酒酿制技艺、竹编技艺、手工造纸技艺等;
f.生态博物馆保护区物质文化遗产,如民族建筑、遗迹等;
g.民族建筑的建构还原动画,如三江侗族华练风雨桥、贺州江家客家围屋等;
h.生态博物馆保护区动态资讯信息。
4.数字传播内容特点分析
(1)“全维度、高保真、高精度”的文化生态区域数字化
数字信息内容除了文化生态区域资源所包含的三维本体信息之外,还涵盖数据采集、处理、展示、传播等各方面所需要达到的信息深度,包括数据精度、几何误差、纹理的分辨率、色彩的准确度、画面输出分辨率等;同时构建模型,通过提供信息的超链接功能以及信息检索分析功能,对文化生态区域信息资源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进行任意延伸,建立溯源时间线,由一个数据节点推演出与之相关的其他数据节点,并获取更深入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从而实现信息的“全维度、高保真、高精度”。
(2)“数据动态化、展示直观化、体验感性化”的生态博物馆互动展示与传播
通过对活态文化资源区域的文化遗产信息进行采集,集成各类空间信息可视化和非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采用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将多维度的活态文化资源信息还原展现出来,针对不同属性类别的展示对象,采用不同的展示方法与手段,实现生态博物馆的全维度可视化管理。
5.新媒体对外宣传策略
首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其次开展宣传的内容要接地气。[4]
博物馆在制定宣传方案、开展宣传活动时,要考虑公众的关注点和需求点,站在用户角度进行宣传服务,精益求精,以用户体验为王,注重宣传环节的各个细节,运用好互联网思维,凸显博物馆特色,并注重服务质量。博物馆所宣传的内容带有很强的专业性的,普通群众如果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很难看得懂。在新媒体时代,博物馆的新媒体宣传可以运用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网络语言和风格来宣传,用接地气的内容开展宣传,既能保证专业性与科学性的同时,又要能够让广大群众看得懂。
6.新媒体宣传工具及应用
新媒体是基于互联网而发展起来的。博物馆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互联网仅仅是载体,还需要借助互联网上的诸多新媒体工具才能进行具体实施。如今,常见的新媒体工具基本已经被博物馆宣传所采用,发挥着不同程度的效果。
(1)应用于电脑端的新媒体宣传
博物馆官方网站已经成为博物馆对外宣传的基本配置。广西“1+10”民族生态博物馆,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官方网站设置了主题专栏,内设10个生态博物馆的子栏,各个子栏内设简介、云中漫步、虚拟展厅、精彩非遗、物质遗产。“精彩非遗”分“礼仪习俗”、“传统技艺”、“文体艺术”3个专栏,“物质遗产”分“文物”、“遗迹”2个专栏等。博物馆与互联网、新媒体联合的模式,能够以新方式将博物馆文化知识完整传达给观众,使观众和博物馆的距离不断减少。
(2)应用于移动端的新媒体宣传及应用
利用广西民族博物馆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及官方APP多个平台进行信息推送,并及时与公众互动回馈,提供个性化的传播内容,让传播者和接受者成为对等的交流者。
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分众化的传播,改变了观众以往对博物馆信息的获取方式,建立起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与新媒体技术结合的博物馆文化宣传,能给观众带来更丰富的体验,并有助于拓展观众的群体范围,通过线上信息传递吸引潜在观众,使他们走进博物馆,参与到博物馆的相关活动中来。媒体同时也是一种舆论工具,能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在运营思路、效果评估等方面,新媒体也能够促使博物馆工作者,通过后台大数据的分析不断调整策略、完善自身传播机制。
四、新媒体对民族文化传播的作用
(一)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以其广泛性、便捷性、及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开展宣传的主要工具。充分利用新媒体对民族文化进行全方位立体宣传,对于展示、弘扬广西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了文化传播的力度和广度
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以多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形式,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性的特征,优秀民族文化、精品文物的数字采集和展示,可以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带来多元化的展现方式,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参观”博物馆和优秀文化遗产,同时促进线上线下的产业化发展。新媒体各种强大的特性,极大地增强了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度和广度。
(三)丰富了文化形式和传播模式
新媒体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创造了许多新的、丰富多元的文化形式,让观众重新建立对文化的认识,并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文化借助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强调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充分调动了观众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提高了文化全方位信息传达的效果,提高了文化传播的效果。
(四)为多元文化的对接和交流创造了机会
文化传播是为了让人们共享文化成果。新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使民族文化信息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其创造的多元文化形式,同时已满足了人们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各种不同文化不断涌现的同时,本地文化也在不断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普世的价值观在更大范围内达成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