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培育发展探析
——基于个体文化心理发展过程

2018-03-28

关键词:个体情感过程

王 桂 林 黄 年 东

(重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要重视文化自信的发展。这并非总书记第一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自文化自信这一概念提出以来,习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都曾对文化自信进行过重要的论述。所谓文化自信就是文化主体对身处其中的作为客体的文化,通过对象性的文化认知、批判、反思、比较及认同等系列过程,形成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1]。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自信是个人信任自己,对自己所知的和所能的有信心,对自己所下的判断和做的事不怀疑[2]469。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自信又可以理解为个体对文化形式、内容抱有的坚定信心。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牢牢把握文化的发展方向,着力提高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程度,这一时代课题显得尤其重要,然而,文化自信的培育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首先,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其次,文化情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媒介;再次,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撑;最后,文化认同的升华就是文化自信。这四个阶段又分别属于个体心理的三大心理过程: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分别属于心理认知过程的初级和高级阶段;文化情感是情绪情感过程;文化自信属于意志过程。文化认知、文化情感及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发展的必要阶段,这几个阶段既具有继起性,又具有并列性,既相互区别,又不可分割,共同促进文化自信的发展。本文试图从人类心理发展过程的角度来分析文化自信的心理发展历程,以期为文化自信的培育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一) 文化自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民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

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不仅要依靠经济、国防等硬实力的发展,更应该统筹文化、教育等软实力的发展。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有着五千余年的发展历史,这为文化自信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基础和历史渊源。文化自信是应对世界多元文化冲突与碰撞的理性支撑,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的观念前提,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及“中国梦”的内在张力[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强弱俨然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硬性标准。国民的精神面貌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近代以来,国民对本民族的文化渐渐地失去了自信,整个国家的国民普遍呈现出萎靡、低落的精神状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为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领域注入一剂强心针,这一思想武器使得国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思想文化领域为中国人民点亮了灯塔,直到当下,随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不断继承与发展,国民渴望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的愿望也表现得越来越强烈。

(二) 文化自信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实情况是人民精神世界的匮乏与物质生活的富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对文化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强烈,而文化自信就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自信程度越高,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社会的进步;反之,缺乏文化自信会导致社会发展动力的不足。人民对文化自信的向往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文化自信在激发社会个体内在潜力的同时,又聚合了社会群体的整体意志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理论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影响力逐渐增加,在某种意义上文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4]。

(三) 文化自信是衡量个人文化素养、文化水平、心理素质的指标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人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而全面的个人着重体现在其个人文化素养、文化水平和心理素质上。首先,文化自信是文化素养的外化形式,个体对文化的态度,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程度,对本民族优秀文化抱有的情感,以及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状况等方面都能反映出个体的文化自信程度。其次,文化自信也是衡量个体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文化水平的高低表现的是个体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这也恰是文化自信的侧面反映。最后,文化自信作为心理意志过程的重要内容,也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展现了个体心理素质的高低状况。意志是人为了一定的目标,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文化自信也是一个克服困难的过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体现的就是个人进行判断、选择的意志力阶段。

二、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培育发展的基础

(一) 文化认知的表现形式

文化自信究其本质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个体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三个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其中认知过程是最简单最初级的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是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是高级心理过程。人的心理发展是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不可否认的是认知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而文化认知就是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文化的各种外在表现形式以及对各种文化内容的理解、接受方式。对文化外在形式的感觉和知觉是文化认知的简单形式,也就是指我们的感觉器官所接收到的讯息,这里主要指视觉、听觉,有些文化的表现需要用到嗅觉、味觉和触觉,例如饮食文化、茶文化等等,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文化的简单认知用得最多的就是视觉和听觉。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到的图像、视频、音乐等经过信息加工,形成对某一文化内容的整体知觉,然后储存到大脑之中;经过大脑的加工、过滤,对文化的这些认知信息就会转入到较为高级的认知阶段之中,进而形成个人所特有的认识外界事物的固有方式。文化认知的高级形式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主要包含了对文化的学习、对文化的思维、对文化的态度、以及对文化的记忆,其中最重要的是经这些程序所形成的文化认同,这些都是对文化形式、内容的理解和接收方式。文化的学习过程是文化认知的核心内容,我们采取何种学习方式来接收文化的各种外在形式、内容,最为普遍的是课堂形式的学习即通过别人的教授来进行学习;而在学习活动之时,个人还要对所学到的文化进行思考,这个思考的过程是一个内化、接受的过程,只有以端正的态度来对文化进行筛选和思考,才能将各种文化资料保存到记忆当中,一旦进入记忆中,在树立起文化自信时才会有大量的感性资料。

(二) 发挥好文化认知在文化自信培育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民族认同的基础[5]。文化认知的发展既是个体社会心理发展的历程,也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文化认知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是阶段次序的逐渐更替,个体通过感觉、知觉、学习、思维、表象等一系列的文化认知活动对文化资料进行初步接收,零散的文化资料经过大脑信息的加工,渐渐对冗杂的材料形成了整体的知觉,最后通过学习和思维筛选出目标内容,逐步转化为个体独特的一套文化观念和价值理念。正是这些既带有差异性又具有同一性的观念组成了文化自信的基础。发挥好文化认知在文化自信中的基础性作用,重点在于对文化资料进行甄别和遴选,优秀的文化资料能够提高个人和群体的文化自信;糟粕的文化资料则使人陷入文化自卑、文化自负,更有甚者,会令其放弃原有的文化观,更不可能谈文化自信。对文化资料的甄别需要进行有效的引导,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社区等应该充当起引导者的角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红色革命文化等等都是优秀的文化资料,书本、视频、红色旅游景点、革命歌曲、国学讲座等是优秀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充分利用个体的认知形式,按照心理发展规律广泛地积累和收集中国优秀的文化资料,养成多看、多听、多学、多思的学习好习惯,并有选择地付诸实践,这样才能把文化自信的基础打牢。

三、文化情感是文化自信培育发展的重要媒介

(一) 文化情感是对文化的情的感受

文化情感就广义来看是个体在文化认知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文化观,并且对文化观抱有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情感指的是个体对情绪过程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同样适用于文化中。所谓的文化情感,就其对象来说是个体对一类文化内容的体验和感受,对某种文化是喜爱的,就会产生对该文化高兴愉悦的主观体验;对某种文化是厌恶的,这里的厌恶泛指由愤怒或恐惧产生,例如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罪行,通过屠杀无辜人民、烧毁房屋、掠夺财富等令人恐惧或愤怒的事件内化为厌恶,这就会对军国主义这一文化产生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文化的自信也可以理解为文化情感的升华,就文化自信的发展过程来看,也将文化自信视为对某种事物情感的极致,积极的情感对个体文化的态度和取向产生正面的影响,进而促进文化观从感性层面上升到文化自信;消极的情感则产生负面的影响,间接妨碍文化自信的提升,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中,消极的文化情感也可以从侧面促进文化自信的发展。个体将对文化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以自信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他人面前展现出其对文化有坚定的信心和信仰,个体也能够将自身的情绪过程和文化资料有机融合起来,当喜则喜,该怒就怒,让个体能够与文化资料产生现实的共鸣,身临其境,培育积极正面的文化情感,适度利用好负面情绪,促进文化自信的提升。

(二) 着重培育文化情感在文化自信中的媒介作用

如果说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的基础,那么文化情感就可以理解为文化自信发展的重要媒介。文化自信水平的提高并不能“一步到位”,仅有文化认知的基础,缺乏文化情感这一媒介,认知到的就只能是一堆感性材料,或者说是简单地发挥了视、听、嗅、味、触等生物性功能,也就不能转化到高级的自信阶段。人是特殊的动物,除了生物性功能以外,还具有情感,要把文化认知的材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真懂、真爱、真信,利用好情感这一特殊功能,才能催化文化自信的产生。文化情感是促成文化自信的催化剂,要有效地利用文化情感的中介作用,特别是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从内心深处接纳,思想上认同,并能指导我们的行为。另外,个体对文化的主观情感体验是由文化的资料、个体人格、家庭成长和社会生活环境所共同影响的。在这一系列的影响因素里面,个体的人格至关重要,人格直接影响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乐观开朗的人格,对文化有更多的包容性;而偏执型的人格,对文化有片面性看法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充分地关心个体心理健康的成长,塑造良好的人格,注重培育个体的文化情感,利用好教育手段,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情感类节目就是好的典范。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有差别的教育引导方法,尤其是对大学生群体,更有必要培养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厚情感,组织开展有意义的节日文化活动,以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6]。

四、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培育发展的精神支柱

(一) 经文化认知、文化情感到文化认同

有了文化认知做基础和文化情感为媒介,就进入到文化自信的文化认同理性阶段。文化认同,是在历经了认知和情感之后,对文化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承认以及又让其他人也承认和信仰的倾向。文化认同可以理解为一种倾向性,是个体被某一文化现象、文化内涵的文化群所吸引,有较强烈的意愿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领悟。文化认同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态度,从心理学上来看,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对文化的认同,指向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前提条件是个体在认知阶段积累了大量的文化资料,对这一文化已经有了简单、片面的感性理解,这个感性的理解就是文化认同的观念基础。与此同时,个体对其中的某些文化观念产生了文化情感并衍生出了文化归属感,文化归属感的出现就是个体或群体延续文化认同持久反应的重要体现。在文化认知、文化情感向文化认同转化的过程中,文化认同是文化认知的高级形式,文化情感则是文化认同“发酵”的过程,在文化认知和文化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将朴素的感性认识上升到高级的理性认知也就是文化认同之中。就文化认同内容来说,我们要培养出来的文化认同,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党领导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奋斗历史的认同;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成功经验的认同。

(二) 充分发挥文化认同从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的作用

文化认知是对文化内容的感性理解,文化情感是对文化的感性体验,文化认同是在感性理解和感性体验的融合之下发展出来的理性思考。理性的思考离不开感性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既是人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认识论上来看也是人认识世界的规律。以历史发展为主线,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贯穿了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全过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续不断的源泉,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先辈遗留下的“集体潜意识”,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生活中,需要大力在生活中发掘和发现;中国红色革命文化也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革命文化讴歌了中华民族英雄儿女的英勇品质,其中中国共产党员在战争年代所彰显出的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在现代社会仍然有极强的教育学习意义。在信息化、科技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积极地探寻红色革命文化的新出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中总结和凝练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出现了危机,西方国家从“和平演变”到“历史虚无”,无时无刻都妄图占领中国人的文化阵地。因此,要实现文化自信,必须要有文化认同,使之从理性层面升华并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支撑。在新的历史时期,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媒体、海报宣传、爱国电影巡演、红色革命景点免费开放等宣传手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实现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成为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思想武器,有步骤、有方法地提升个体的文化认同水平。

五、文化认同进一步升华为文化自信

(一) 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相互促进

文化自信就本质来看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认同,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二者的相互促进可以从三大方面来看,其一,文化认同为文化自信提供源泉;其二,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具有价值追求的一致性;其三,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核心都是在于价值观[7]。文化认同为文化自信提供源泉,在这里是基于文化认知基础性地位的,文化认同属于文化认知的一部分,理应是文化自信的源泉。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价值追求的一致性,在这里所说到的文化认同是狭义的文化认同,特指的是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因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价值追求的一致性,优秀的文化产生积极的文化认同,而积极的文化认同又提升对优秀文化的自信,高度的文化自信从意志力方面加深了文化认同的程度。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这里的文化认同是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文化自信则是在价值观上的自信,文化的认同和文化的自信关键点都在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自信,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凝聚的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文化认同的程度直接影响文化自信的程度,文化认同的内容多种多样,文化自信则是在这多样的文化认同中筛选出优秀文化。文化认同整体水平高,从中选择出来的优秀文化在自信水平上自然起点就高,文化自信的状况同时也促进了文化认同的发展[8]。

(二) 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意志上升为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要上升到文化自信的高度,主要需从文化自信的外延和内涵来分析。从外延上讲,文化认同仍处于认知的高级阶段,而文化自信属于意志过程的重要内容。这二者属于不同的心理发展过程,但是就内容来说,文化认同囊括了广义上的文化的内容,不仅仅包括了精神文化,还包括物质文化及行为文化;反观文化自信多指的是狭义上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也就是常说的精神文化。从内涵上看,文化认同的限定条件较少,内容指向不够清晰和明确,因此其发挥影响的范围也不够大,效果也不明显;文化自信则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和倾向性,因其具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功能,其辐射的范围以及产生的影响都较大。在培育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应该适度在精简文化认同外延范围的同时,充分利用文化认知、文化情感的作用,提升文化认同的内涵;同时也要拓展文化自信的外延,吸收一切有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优秀文化成果,以兼容开放的文化态度,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意志,一是要积极在现实生活中实践文化内容,加深对优秀文化的理解,凝炼成功经验;二是通过榜样宣传示范,增强自信心;三是通过社会说服,得到肯定与鼓励;四是要直视自己对文化内容的生理和心理唤醒,正确评估自身能力。现实生活中,文化无处不在,文化的多样性为我们认识文化,形成文化认知提供了可能;文化的共同性又为我们产生文化认同,形成文化自信铺就了道路;而对文化的情感体验是促成这一切过程的纽带,我们要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意志,将文化认同上升到文化自信的高度。

文化自信的培育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文化自信是意志的过程,也是个体将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心理活动与实践活动相耦合的过程。文化自信的增强必将会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众数人格的塑造,也必将会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向前发展。将文化自信内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既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每个人通往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必由之路[9]。回到当下,大学生群体是将来国家的主人,民族的中坚,身上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文化心理的发展势必关系到未来中国、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状况。习总书记曾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期的青年应当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不负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努力学习,刻苦奋斗,从文化认知做起,逐步培养文化情感,渐渐形成文化认同,最后在个体自身勤奋的学习之下,在全社会良好氛围的熏陶之下,在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之下,中华民族必将能够摆脱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的枷锁,实现全民族高水平的文化自信,中国也必将从文化大国转变为文化强国[10]。

猜你喜欢

个体情感过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情感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