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保护与传承
——以江西采茶戏为例
2018-03-28蔡育玲晏佳威林玉岚雷名鑫
蔡育玲 晏佳威 林玉岚 雷名鑫
一、主要研究内容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展现的是古代祖先惊人的智慧,承载的是不朽的人类文明,是活态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在客观的认识并反映自身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并且改做出变,走向进步的文化根基。作为音乐类非物质保护遗产中典型代表,采茶戏面临着经济迅速发展、时代更替环境下所带来的威胁,研究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采茶戏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保护与传承。
二、研究价值
采茶戏作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在人类发展与生存的进程中代代相传,并蕴涵着丰厚的历史、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本文的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采茶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中国文化瑰宝发扬光大。
三、江西采茶戏的概况
江西的采茶戏是在赣南的安远和信丰一带发展而起来的。民间的歌曲和采茶灯演唱发展成了采茶戏,慢慢演变成了有人物和丰富故事情节的民间地方性小戏。在采茶戏的发展形成过程里,较为大胆的吸收了湖南的花鼓戏和京剧的演出特点,再巧妙结合了当地的优秀歌曲和民间小调,逐渐地发展起来,并最终形成了采茶戏的曲调。最后再通过了几代采茶戏艺人的不懈努力,慢慢演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具体到赣南的采茶戏,赣南的采茶戏刚刚也有所提及,是在赣南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因而它具有浓厚的生活和劳动气息,及其鲜明的具有赣南地方风格。它实质上和所有的剧种都类似,有类似于生旦净丑这样的角色,只不过它以三小为主而已,这三小便是小生、小旦、小丑。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流传的广泛,它又有了一些老旦,老生,但是都不如三小来的有名。江西赣南的采茶戏2006年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赣州市文化部门便加强了对它的保管与传播。最大的一个举动便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将120余个采茶戏以及客家的歌舞收集并刻录成光碟,更好的保存起来,还公开发行了200万余张,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它。为了更好的把它发扬光大,一直流传下去,赣州市文化部门还特意邀请了专业人士,把赣南采茶戏与现代相结合,以采茶音乐和采茶舞为基础编制出了一套健身操,俗称广场舞。这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使大家了解到采茶戏,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熟悉它。甚至赣州市还举办了采茶健身操大赛,让采茶戏更好的的推广出去。
四、采茶戏面临的威胁
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采茶戏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及威胁。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其中国家级的项目引起了重视,市、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存现状也不容乐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他们的文化土壤分离,导致很多名录都已经消失,名存实亡。还有很多地方政府重申报、轻保护,忽视了这一严峻的现象。传播也是一个大问题,如今除了政府部门还有没有人会有意识的去学习记录并且传播它呢?会不会有很多人觉得已经失去了学习的意义?毕竟要传播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个人的意识,主动的去传播它,能够记录下来则又是更好的了。除了这个现象外,它的创新也是一个大问题,有了传播后,会不会只是机械的去传播它呢?如今是一个大数据时代,对于采茶戏来说很多人仅仅是局限于电视或其他媒介的观看,而真正去学习它的人很少,这使得虽然它很好的保存下来了,但是没有人去学习它就没有了突破,很有可能仅仅还是原来的样式,不能够与时俱进,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这几个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许不只是采茶戏有这样的威胁,我想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会遇到这些问题。
五、采茶戏的保护发展措施
新世纪以来,赣南采茶戏、高安采茶戏、南昌采茶戏等分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釆茶戏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觉得可以利用“互联网+”来对采茶戏进行保护,具体措施如下:
(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是由国家或者地方建立的,可以管理数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长时间的保护,适合于精神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可以使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流传下来。
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储存和管理也非常方便。在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可以灵活操作,有效的进行储存保护,可以成为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直接有效的方法。
(二)利用互联网传承采茶戏
网络媒介可以突破很多限制,特别现在不断会有新兴事物涌现出来,新媒体在社会大众中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传播对象的范围广,因此可以增强传播效果。现在的声光电多媒体技术和三维技术等新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用到了晚会表演中,达到使观众置身其中。
在以前采茶戏的传承方式较多为亲身演示,但在今天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情况下,这种传播方式有些低效。所以我们认为互联网可以成为传统才艺创新发展的重要依托工具,带动整个采茶戏的发展壮大,使之得到更好的延续和传承。要将“互联网+”的理念真正融入到传统采茶戏当中,例如,在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上,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来进行个性化演变,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1.利用微信、微博等媒介。像现在大家在微信微博都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有及其丰富的互动表现形式,再加上最近几年加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想到用新媒体技术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保护和传承的方法。现如今,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传统的传媒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不能再单单只依靠电视、报纸、广播,大多要依靠网站。人们越来越多的和互联网、手机打交道,所以要吸引大众,必须从改变传播的方式上下手,微博就是一个有较好的传播效果和极强的互动性的以年轻人为主的互动平台,适合进行传播,也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用相应文字介绍或者视频来推送相关内容,努力创新花样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2.动作捕捉技术的运用。近年来,愈来愈多运用高科技来展现传统艺术的例子展现在我们面前,例如京剧艺术虚拟展示项目的设计与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对于动作的捕捉和采集非常精确,具有自然、逼真的效果,能够极好的展现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点及其表现风格,这是手工调试软件无法比拟的。因此,将动作捕捉技术运用到赣南采茶戏中,极大的提高了采茶戏的制作效率,有助于推动赣南采茶戏的发展,这也是在新媒体时代下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3.运用3D影像进行非遗文化的传播。现如今电影电视中随处都能见到3D技术的身影,观众普遍喜欢这种传播方式,所以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技术进行非遗文化传播,它可以立体、动感、完整地记录非遗创作历程,在展现非遗文化时有助于提升观众的视觉体验,拉近观众和非遗文化的距离,如黄梅戏《牛郎织女》是3D技术传播的典型代表,3D技术的运用使得舞台有似真似假的效果,让模拟实景和舞台表演相互映衬,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观赏性。
值得注意的是,对“互联网+”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的建立,动作捕捉技术的运用,运用3D影像进行非遗文化的传播等。这些技术手段门槛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如何通过这些技术手段或平台搭建“传统技艺——互联网”的生态链,使艺术活动与互联网相结合,这才是重中之重。仅仅用“互联网+”模式简单地修饰一下,显然是无法长久的。
六、结语
本文结合江西采茶戏的发展现状以及对采茶戏的调查与研究,分析其面临的风险与威胁,分析当下采茶戏的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地认识到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互为生产要素,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提升信息产业的引领作用,增强信息产业对文化产业的渗透作用和关联度,有助于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增强文化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并利用“互联网+”这一信息时代的创新思想,提出保护采茶戏的相关举措并对其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提供了可行性建议。(本文系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710421116)
[1]温会花.振兴赣南地方戏·弘扬传统特色文化——关于赣南传统戏现状的调研报告[J].2007.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安学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云南巍山彝族打歌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谭启术.政府该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J].学习月刊,2007(7).
[5]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现代化[J].湖北: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