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PPPS教学模型在地方高校通识课教学中的设计与实现
2018-03-28胡吉星白晶玉
胡吉星,白晶玉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通识教育”,也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和“通才教育”等。它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1]。“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不可或缺的补充,是对高等教育专门化、功利化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和超越[2]。地方高校通识课开设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从而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复合型人才。通识课教育可借鉴加拿大BOPPPS教学模型,引导学生参与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深刻认识通识课在培养大学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地方高校通识课教学质量。
尽管“通识教育”的初衷美好,但“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却很难让人满意。在一些地方性院校中,教学质量更难得到保障。在一些地方院校中,担任“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有限,所要开设的通识课数量又较多,选修通识课的学生数量又比较多,故导致一些通识课教师较难在教学中投入较多的精力,从而致使通识课的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学生混学分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通识课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基于以上背景,特将加拿大的 BOPPPS教学模式与中国通识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研究来探讨BOPPPS的教学新模式对地方院校通识课教学的影响,进而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以提高地方院校通识课的教育水平。
一、BOPPPS教学模型的其内涵
BOPPPS教学模式是最近几年在加拿大广泛推行新颖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把课堂教学分为引入(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课前摸底(Pre-assessment)、 共 享 学 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 后 测 (Post-Assessment) 和 总 结(Summary)六个要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面分别简要介绍 BOPPPS教学模式六要素及其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一)B 引入(Bridge-in)
Bridge-in是教师在开始新的教学知识教学前的引言环节。引入语是一堂课的伊始,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动机,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架上一座桥梁,让这段引入语像“磁铁”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段优秀的引入语要围绕教学内容密切展开的。教师既可以引入与教学核心内容相关的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也可以总结上次课的教学内容等。总之,要通过有效的引入语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师所设定的教学场景中来,为学生进入核心教学环节做充分的预热。
(二)O 学习目标(Objective)
在传统教学中,虽然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但教学目标往往不明确。教师只是简单在大纲和计划中将知识点罗列出来,实际学生并不太清楚这些知识点的意义和把握的要求。而BOPPPS模型中则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来划分不同的教学目标,大体上教学目标可分为认知、行为和情感等三方面,每个目标又可划分不同的层次。如认知就可以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层次。在BOPPPS教学模型中,教师清楚学生对认知、行为和情感等学习目标的掌握的程度。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适合所教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前提。所以在撰写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充分了解以下几点:(1)学生接受了怎样的教学策略或者是经历了怎样的教学环节?(2)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就是我们所常说的知识与技能目标;(3)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即学生对这些知识与技能到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的哪个层次。[2]教学目标在BOPPPS教学模型中十分重要,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基础。
(三)P 前测(Pre-assessment)
前测是对学生的摸底测试,其目的是为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点等,以便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学的难度和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前测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可利用作业、试卷的方式,通过学生的答题来了解其知识结构。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四)P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
参与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到教学任务中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填鸭式”灌输教学,即把学生当作听众。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很容易开小差。而BOPPPS教学模型更强调师生互动,它将学生的参与作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将以往的“一言堂”改为“群言堂”。这种参与式学习,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也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课堂形式,如提问、分组讨论、辩论、情景模拟、道具演示等等。比如某位教师在讲授文学作品的“意境”这一知识点时,可先让学生诵读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首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从而引申出“意境”的概念。接下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分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诗在处理情与景的关系时的不同,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意境的特征。
(五)P 后测(Post-Assessment)
后测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前,针对不同的目标设定,采用相应的测评方式来了解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况,校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于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可采用客观题的方式进行测评,而对一些强调理解、分析和应用的知识点,则可以用情景分析、项目实现、阅读理解、评定量表、展示、案例分析等来测试。总之,后测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要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实施手段。
(六)S 总结(Summary)
总结的作用是概括、展望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总结的方式可包括内容复习、布置课后作业、预告下次课、反馈等形式。总结既可以由老师讲述,也可以让个别学生完成,还可以由小组交流发言等。此外,还可让学生做一份问卷调查,让学生对这节课提出建议和评价,从而了解需要改进的教学环节。总之,总结的目的是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进行系统化处理,引导学生反思,帮助学生整合学习内容,形成总体认识[3]。
以上六大基本要素的英文首字母“B”、“O”、“P”、“P”、“P”、“S”组合一起即组成了“BOPPPS”教学模式的英文缩写,它既是教师用以评量课堂设计的工具,也将引入、学习目标、课前摸底、共享学习、后测、总结这六个课堂要素连贯构成一个有效的完整课堂过程。这六个要素的顺序可以按具体情况而调整,这六个要素也不一定在教学中有明显体现,有的要素可以合并,但是这些要素都要围绕预期目标而展开。“BOPPPS”教学模式强调师生参与式互动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特点,因此对于不同课程来说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同样对于我们提高通识课教学有效性和教学质量也有相当大的帮助作用。
二、BOPPPS对通识课教学的启示
与专业相比,一些教师认为通识课程内容比较简单,不太需要高深的学问,故在教学时投入精力较少;一些学生也认为学不到专业知识,没有什么用,纯属是浪费时间,也不太重视通识教育。其实“通识教育”所谓的“无用”性是其优势所在,即指它不是从专业的角度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而是启发其心智、塑造其优良的道德品质,提升其精神境界,使其成为人格健全的个体。如果是专业教育重在“教”,即传授专业知识;那“通识教育”则重在“育”,即培育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完美人性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应视为实现共同目标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互相排斥的。[4]”针对地方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对“通识教育”认识不足和“通识教育”质量堪忧的问题,我们不妨运用BOPPPS教学模型来进行通识课有效教学设计,以提升“通识教育”的质量。
(一)明确通识课的教学目标。
据《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指出,通识教育教学的目标在于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5]。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践,我们认为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强调使人进入整体和谐,自然活泼的生命流行之境,也就是达到主体能力的现实化”,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6]。针对这样的学习目标(Objective),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一昧地灌输知识,而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精心设计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
BOPPPS教学模型主张让学生参与式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改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而在该模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帮助作用,增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对“通识教育”是很有启发的。
首先,我们可以在引入语(Bridge-in)环节,提出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味小故事或生活中常见情景,抛出引导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对即将接触到的知识点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比如在通识课《庄子美学》教学中,我们就可以通过组织同学们看蔡志忠的动漫视频《庄子说》,从而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这门课有一个感性直观的认识;又如在设计《大学生礼仪常识》这门课时,可通过让学生模拟出入电梯的情景来导入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
其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既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通过“寓教于乐”,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为了达成参与性教学的目标,可采用如下措施:(1)教师可预先将学生分为多个合作性学习小组。关于小组成员的产生,由于通识课的学生来自学校多个院系和专业,故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分组方式。例如可让学生进课堂前摸不同颜色的气球,摸到相同颜色的学生则可分到一组;也可按照学院交叉的原则,将不同院系的学生分到一起,以相互启发,引发“头脑风暴”。(2)开课伊始就可告知学生通识课的教学主要以研究性、合作性、讨论性的学习为主,要求学生以多媒体PPT的形式完成研究性作品,并在期末时向老师和同学们汇报研究结果;(3)教师可将知识点通过“雨课堂”推送给各学习小组。各小组推选一位小组长,期中时要求各小组就教材内容设定一个选题(或教师推荐选题),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通过文献收集与整理分析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田野考察等方式充分讨论和论证选题的合理性。在学期结束前,各小组就选题内容进行陈述或答辩,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小组的整体表现作出评价。这种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问题意识等很有帮助,也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大学生的研究水平的提升也很有帮助。
(三)变革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考核是通识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地方高校的通识课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让学生提交一篇论文或作业。这种考核方式基本上评价不出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是学生“混学分”现象产生的根源之一。要想让学生重视通识课,要想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严格通识课考核制度[7]。而BOPPPS教学模型则对通识课的考核方式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考。BOPPPS教学模型中有前测(Pre-assessment)和后测(Post-Assessment),是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展开的测试活动,强调对学生的各个阶段的学习状况进行监控。我们不妨将之称为“过程性考核”。所谓“过程性考核”是按照课程的教学进度在学期的各个阶段安排不同的考核内容。一个学期可以进行多次考核,既可以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点与能力进行考核,也可以对学生的素质与创新能力进行考核[8]。我们既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雨课堂”,向学生推送相关的课堂练习,并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这种考核方式重视学生的平时学习,可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营造较紧凑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而期末的研究性课题小组答辩,则改变了以往的“静态终结性”考试改为动态考查,侧重对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扩大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比例,这种考核方式更能有效地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也能较全面地评价出教学效果。
三、结语
即使在“通识教育”较发达的美国,其“通识教育”也曾被卡耐基基金会称为难以跨越的“灾祸性区域[9]”。而我国一些地方高校“通识教育”同样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效率的低下更决定了在地方高校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BOPPPS教学模型将课堂教学整合为六大模块,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主张参与性学习,这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是提高通识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为地方高校的通识课教学改革探索指明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