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法
2018-03-28魏玲
魏 玲
山东省龙口市高级技工学校 山东烟台 265701
经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社会经济实现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于中国的经济社会中,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面临的瓶颈问题之一。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有很多,本文仅就人力资源层面,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在培养模式和方法上,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高技能人才的定义和素质要求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
高技能人才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职业技能,它是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也是区别于其他高级人才的主要方面。第二是职业适应能力。高技能人才拥有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能够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且不断掌握先进的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不断扩大知识面,具有延伸知识结构的能力。第三是专业创新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能够造性地解决问题;拥有创意思维,并能够具体实践,进行操作和开发。
通过对高技能人才具备的素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职业学校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必要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创新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一)他山之石——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借用
德国“双元制”是目前世界上比较成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之一,所谓“双元制”,指的是职业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中的实践训练相结合,是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全过程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要求适龄人员首先必须寻找企业,获得具体的职业位置,并同培训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成为企业的学徒。成为企业的学徒后,再寻找对口的职业学校,在职业学校就读后,再成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呈现出先企业后学校的特点。德国“双元制”的模式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可进行模式移植的优势主要有: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企业与学校相互协调配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二)中国职业教育的模式小样
政府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职能和政策导向作用,加强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配合使用,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已出台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有力的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学校主抓:侧重学校教育和管理,主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和技能,向企业和社会输送优质毕业生源。
企业跟进:通过实习制度,针对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特点对实习生进行深入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实习生在边干边学的实践中,掌握企业实际运营中所用到的技术。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初探
(一)制定职业学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1.深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意识
职业学校应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前途充满信心,在计划中首先应强调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从思想意识上充分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2.强化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力量
逐年增加职业学校教师数量,提高高学历、高能力、高素质教师的比例,提升师德素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争取建设一支过硬的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同时通过教师自身的刻苦学习和不断深造,对学生产生表率的作用。
3.细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步骤
制定细化的、可操作的人才培养步骤,分阶段、分步骤的一步步实现最终的培养目标。
4.量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在对人才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的调研之后,通过培养目标的选择和定量,将人才调研结果转化成明确的、有具体数量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稳定发展和提高在校学生数量和素质。
(二)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链条
在向企业输送实习生后,应与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建立跟踪机制,关心学生的实习生活,了解培训企业对实习生的待遇以及向实习生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等情况,并积极配合和支持企业的培训活动。
(三)加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结合
教育不可能是单纯的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而应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内容上的相互结合、渗透,只是侧重不同而已。职业学校应从职业教育的维度出发,加强对普通教育侧重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借助政府主导优势,加强两类教育的沟通和结合,使两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四、结语
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政府的鼎力支持,需要职业教育领域的各类学校的师生共同的努力,需要中国企业的长足发展。相信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中国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素质将会显著增加和提高,中国社会的人力资源矛盾将得到有效缓解,中国经济将会持续、高效、平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