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上数学课的感悟

2018-03-28邱阳萍

成功 2018年9期
关键词:玩游戏数学课新教材

邱阳萍

昭平县昭平镇第一小学 广西贺州 546800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艺术追求的目标,也是艺术之花长盛不衰,常开常新的奥秘。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数学知识当中也包含许多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等难啃的“硬骨头”。

比如:三年级学生难于理解的笔算除法,在引进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商0后,使人感到眼花瞭乱;纷繁复杂的“图形运动”;捉摸不定的“对称轴”;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估算题”;难以搞清楚的重量单位、面积单位等“硬骨头”。

正是由于这些啃不动的“硬骨头”作怪,使得许多无所适从,对本来魅力无穷、作用巨大的数学这个“最亲密的朋友”敬而远之,最终导致由好学到厌学的恶性循环。

我们怎样才能上好数学课呢?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种观点:

一、把游戏引入课堂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如那边草地上有六个人正在玩游戏,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9岁.请想像一下是怎样年龄的六个人在玩游戏?通常人们会想像是一群小学生在玩游戏,但是,如果是一个35岁的大叔领着五个3-4岁的孩子在玩游戏也是有可能的吧!

再如:由两个人玩的“抢30”游戏规则如下:

第一个人先说“1”或“1、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

试想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游戏,能不引人入胜吗?像这样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是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二、把问题故事情境化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小学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

所以我在讲授“分数比大小”这一节内容时,就充分地把问题情境化,巧妙地用算术题故事:“唐僧分饼,孙悟空说我要一块,猪八戒说我要两块,沙和尙说我要三块。唐僧说好,就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块,给了孙悟空一块;再把剩下的一块平均分成两块,然后都给了猪八戒;再拿出一个饼,平均分成六块,给了沙和尚三块。”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分数比大小”法则。

试想这样的故事情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三、把问题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如我们在给学生讲平移和旋转时?可先设想下面的问题情境:将几张平移和几张旋转的图片放在同一张幻灯片内,请问这些图片上的都是怎么运动的?你能按运动方式把它们分成两类吗?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说出不同的答案,分出不同的种类,即运动方式相同的是同一类。试想,以此来引导学生来找出平移和旋转的共同特征,从而轻松说明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的相关知识。

再比如我在讲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节时,可试问同学们校园内四四方方的草坪为什么总是被踩去四支角?这个理由其时很简单,因为同学们走路总爱赶捷径,即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

像这样设计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使数学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新教材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艺术化地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智力探索,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下获得新知。

以上观点,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与看法,在教学观念上可能还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会在今后的实践中,积极学习新的理论与方法,逐渐靠拢“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完成新教材的实验任务,以便更好地上好数学课。

猜你喜欢

玩游戏数学课新教材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哈哈大笑玩游戏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初中数学课导入“八法”
回到古代玩游戏
有趣的数学课
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网红”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