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城市”如何发出“一流声音”
——城市台电视外宣工作探讨
2018-03-28周敬峰
周敬峰 吉 喆
常德市广播电视台 湖南常德 415000
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新媒体,赋予了基层媒体更广阔的传播渠道,但依托受众甚广的上级媒体播发稿件,在更大更广阔的平台上传播讯息,达到推广宣传或澄清谬误的目的,仍然是城市电视台一项重要工作。位于“三线城市”的城市电视台,如何更好的做好电视新闻外宣工作,让“三线城市”发出“一流声音”,就成了值得探讨的话题。
笔者以为,做好城市电视台外宣工作,是推介当地党委、政府重点工作的需要;是国家、省级重点工程过境进展反馈的需要;是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吸引旅游资源的需要;是推举好人好事,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的需要。
电视新闻外宣题材的选取,如同一道盛宴的前期选择食材一样重要,既要足够独特,又要保持新鲜。笔者以为,可以从国家、省市重大关切点、辖区范围内的重大突发事件、能够传递感动的正面典型人物、重大技术突破、重点民生工程投入使用以及唱好“四季歌”等内容来选取外宣报道题材。
电视新闻有别于其他传统新闻传播媒介,从策划、沟通、拍摄、调度,到后期编辑、合成、推送,是一个非常繁复的流程,必须提前策划,现场拍摄。要做好电视外宣工作,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脚上多沾泥,凡事要躬亲。
对于很多城市台记者来说,所处的城市没有特别强悍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记者经常泡在会议里,没有足够机会“亲近”广大农村地区,不少城市台记者,就在这种不上不下的地带徘徊,久而久之容易迷失方向。这时,不妨多“向下走走”,多到农村中去,不能因为事情小或者距离远,就懒得跑、不想动。只有长期扎根基层、蹲守农村,才能采拍到沾着露珠的好新闻。
二是脑子转得快,腿脚跑得勤。
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永远是新闻价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视外宣新闻更是如此,只有将最及时、最有冲击力的画面送去,才会有被采用的可能。作者所在的常德市2017年曾遭遇过一场较强的风暴袭击,当时风雨交加,绝大多数的市民都选择了躲在室内。但笔者依据多年从业经验,第一时间提起摄像机冲到了风雨中,记录下了风雨之中大树折断,高楼广告牌坠落等震撼画面,及时上送后在央视新闻频道及湖南卫视第一时间播发。
三是做好提前量,遇大事不慌乱。
对于很多事件,一个成熟的新闻工作者,是可以进行预判、并根据预判提前做好准备的,这种“提前量”可以帮助记者在事件发生时快速调整状态,在慌乱嘈杂的环境里保持理性的思考,从而让记者在短时间内抓住重点,采写出有分量、高质量的电视新闻稿件。例如在汛期的一线临洪大堤上,洪峰即将过境时,记者可提前询问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出现翻沙鼓水的应对措施等,在头脑中模拟好最坏的情况发生时,所需要呈现出的新闻信息。这类预判能力的养成,是与记者的阅历和经验密不可分的。
随着互联网的强烈冲击和融媒体的语境形成,新闻的传播几乎与新闻发生时间趋于“零时差”。那么城市台电视新闻从业者,必须在内容和画面、后期剪辑上,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用出彩的内容,深度的报道,征服观众。
一是大开大合,注重氛围营造。
唐后期诗人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了大敌当前的肃杀氛围,将人自然而然的置身情境之中。记者在采写电视新闻时,同样要学会对环境氛围的描写。环境描写可以体现艰辛,如大山深处的“悬崖”学校;环境描写可以形成对比,如隧道中起火后消防员“逆行”进入;环境描写还可以烘托氛围,如广袤的平原上麦浪翻滚,丰收的喜悦一目了然。
二是有点有面,注重细节抓取。
细节决定成败,多是用以形容高精尖的重点项目;但在电视新闻中,同样适用。抓住了细节,就可能是一篇不俗的稿件,足以触动人心;反之,则可能是一篇流水账。好的外宣新闻稿件,一定是有点有面,详略得当的。譬如唐代王翰的《凉州词》中写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通过寥寥几个具象事物,和两个简短的动词,便将那种即将放下舒适生活、征战沙场的悲壮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像笔者在采访因公殉职的公安干警时,发现他家中居然只有一张孩子出生时的全家福;这种看似幸福的背后,却显示出了人民公安废寝忘食的付出和对家人的亏欠。这种细节,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也让抽象的情感具象化。
三是以情动人,注重挖掘内涵。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汤显祖作品《牡丹亭》的题记,也道出了古往今来文学作品的核心:情感。好的新闻稿件,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也可以看作是一篇纪实类的文学作品,同样离不开一个“情”字。在诸多优秀的外宣电视新闻稿件中,有夫妻两同为列车乘警,大年三十只能在两车相遇时、短暂看上一眼的浪漫爱情;有20年不离不弃,散尽家财、跑遍全国寻找被拐卖孩子的骨肉亲情;有为烈士守墓三代,一片丹心照汗青的忠义之情;也有扎根塞罕坝林场,在沙漠里种出一片绿洲的赤子之情。特别是在人物类采访报道中,只要找准了“情感”这个内核,就成功了一大半。
四是因地制宜,精通新型设备。
《论语 卫灵公》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往笨重不堪的摄像机越来越轻量化,手持三轴稳定器也逐步取代了20多公斤起步的斯坦尼康,4G网络也让手机变成了简易直播连线点。一名全媒体记者,可以身兼摄像、飞手、摇臂手、后期甚至主播等多种职能。掌握最新设备的运用,能带来更加震撼的画面和更加及时的信息,也是当下进行外宣稿件采写时,不可或缺的技能。
综上所述,城市电视台的新闻外宣工作不仅重要,而且可以说是城市的一扇窗口,一张名片。做好电视新闻外宣工作,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提升地方形象,扩大地区影响力,真正让“三线城市”发出“一流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