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锚定效应对经济管理决策的影响研究述评

2018-03-28张淑惠教授陈珂莹

财会月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锚定偏差决策

张淑惠(教授),陈珂莹

一、引言

锚定效应被认为是人类判断和决策中最强健的认知偏差之一(Furnham、Boo,2011),它描述了一个人的决策偏向于其接触到的初始信息的现象。锚定效应最早以1955年Simon提出的启发式决策进入人们的视野,他主张人的“有限”理性,认为外部(环境)和内部(个体特征)因素的动态协整共同推动了判断决策的制定。这一主张带动了人们对决策个体特征的关注。随着心理学与经济管理学科的相互交融,锚定效应、过度自信、羊群效应这些个体认知特征对人类行为偏差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如今所讨论的锚定效应来自Tversky、Kahneman(1974)的研究实验,该实验发现人们对现实事项的评估判断容易被事前无关信息所操纵,这一现象即为锚定效应。

个体在进行判断与决策时总是倾向于从锚定值出发,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得出一个可接受值时便停止调整,这一作用路径便是当前公认的锚定效应的两种作用机制之一:锚定启发—调整机制。Epley N.等(2006)对早期研究中由实验者向被试者提供锚值这一实验模式产生了质疑,他们认为只有当锚值是自我取得时,才可能由于调整不足而形成锚定效应。锚定效应的另一种机制是选择性通达机制,其本质是假设一致性证实:行为人在不确定情境下进行判断与决策,经常会先假定外在锚是正确的,然后去积极寻找支持该假定的证据,这是人类的积极证实倾向使然;与此同时,受这种证实心理倾向的驱使,行为人在决策过程中会激活大量与锚定值相关的信息,使得决策判断结果偏向锚值,以验证目标值与锚定值的一致性假设(Strack、Mussweiler,1997、1999)。一般而言,锚定启发—调整机制中的锚定值存在内、外锚两种情形,而选择性通达机制中的锚定值更符合外在锚的特点。两种机制虽有区别,但都能在各自的理论框架之下对锚定效应作用路径做出合理的解释。

目前,国内外锚定效应的研究范式主要有如下两类:其一,关注锚定值的寻找与验证;其二,探寻锚定效应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解释。早先的锚定效应研究大多关注数值锚,将锚定值视为目标问题的一个可能答案,或是将其视为提供信息的锚。Wilson等(1996)指出,只要决策主体对某一数值给予足够的重视,基础锚定效应便会产生,即无信息的数值锚也会影响一项判断。知识渊博的人较不易受到基础锚定效应的影响,但由于锚定效应的影响通常表现为无目的、无意识的,因此即使在有预先警告的情况下,仍很难避免其影响。Ariely等(2003),Bergman、Oscar等(2010)通过实验先后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锚定效应研究伊始,大多以大学生作为被试者参与实验室测试的形式进行,由于学生群体较少参与真实世界的判断与决策,这些实验结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遭到了质疑。随着锚定效应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在协商活动(Galinsky、Mussweiler,2001)、拍 卖(Ku G.、Galinsky A.D.、Murnighan J.K.,2006)、法 官审 判(Enough B.、Mussweiler,2001;Englich 等,2005;Englich、Soder,2009)、经济决策(Oechssler J.、Roider A.、Schmitz P.W.,2009)、房地产价值评估(Chang C.C.、Chao C.H.、Yeh J.H.,2016)、银行借贷行为(Douglas、Engelberg、Parsons、Van Wesep,2015)等真实行为中都验证了锚定效应的存在及其稳健性。

心理学与经济、金融管理等学科的融合成功解释了一些与理性经济人假设背道而驰的非理性行为,这种运用心理学理论解释经管领域问题的研究思路也成为当前的主流。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启发式和行为偏差研究在解释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行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鉴于经济管理领域充斥着不确定性下的各种决策与职业判断,本文系统地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有关锚定效应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影响的研究文献,以期对后人的研究有所启发。

二、锚定效应与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以下简称“通胀”)是真实发生的物价现象,通胀预期则是公众对未来物价走向的一种预测,研究却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关联。实际上,新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也强调通胀预期对实际通胀率的重要性。中央银行理论20世纪下半叶的最大成就便是通胀目标制,即采取通胀目标政策以便将通胀率锚定在预期值,这是抑制通胀的主要方式之一。

Strohsal、Winkelmann(2015)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进行研究后发现,短期通胀预期的锚定效应强于长期通胀预期,且此锚定效应在欧元区表现最强,其次是美国、瑞典和英国。Łyziak、Paloviita(2016)对欧元区专业预测师和消费者通胀预期的锚定效应研究也验证了通胀预期中锚定效应的存在。另外,他们还指出,在经济危机的后窗口期,长期通胀预测对短期通胀预测和实际消费者物价调和指数(HICP)更为敏感;欧洲央行发布的推算通胀率对专业预测师的短、中期通胀预期的锚定效果更加显著,而同期发布的通胀目标的锚定效应则较弱。近期一些数据显示,欧元区出现了一些脱锚效应的迹象。

很多国家通过建立通胀目标制稳定了通胀预期。我国政府从2005年开始在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当年度通胀目标。肖本华(2008)利用我国1994年1月~2007年11月的数据研究发现,我国通胀预期形成时主要锚定于过去的通胀率,尤其是滞后一期的通胀率;而真实通胀水平又会向通胀预期锚定,并且消费者对不同商品价格变动的锚定存在差别,首先锚定的是食品价格,其次是服装价格变动,表明接触频率高的物品更有可能成为锚定对象,这与锚定效应的通达机制理论相一致。李永宁(2010)利用我国2001~2009年通胀预期指标研究发现,我国政府通胀告示对于公众通胀预期的引导作用不显著,或者说我国通胀预期更多地受到其他因素影响。

两位国内学者关于通胀预期锚定效应的结论看似矛盾,细究深层原因则不然。通胀预期中,锚定对象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经济发展而变化,与经济结构、货币政策等的执行情况密切相关,因此在不同时期,通胀预期的锚定效应表现不同也较合理。这也表明,通胀预期的锚定效果并不能一劳永逸。即使曾经可以很好地利用锚定效应进行通胀管理,但如果中央银行对通胀的实际管控持续失效,偏差过大,也将损害中央银行在公众心中的信誉,影响通胀目标政策的作用效果,甚至演变为“脱锚”现象,导致通胀远离央行目标值。

三、锚定效应与信贷决策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和主要的盈利来源,也是企业进行债务融资的主要手段。理论上,信贷业务应在遵守《合同法》和《贷款通则》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贷款制度建立贷款关系。但在实际信贷业务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贷款公司违约的可能性有多大?如若违约,损失有多大?所有这些问题都需由信贷经理人通过判断做出回答。由于个体决策行为受其主观认知的影响,对借款方的信用评估往往充满了风险与不确定性,因此,信贷业务中各方决策者的认知偏差,将会对信贷业务的最终结果产生影响。

张宇(2011)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估行为决策进行研究发现,在评价阶段,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信贷经理人所能凭借的评估依据主要是借款人信用的潜在先验信息,并在后续的评价中仍锚定在这些先验信息上。于是信贷经理人对借款人信用的先验态度作为自生锚,将导致对借款人信用的主观判断与客观实际的偏差。这种先验信用态度的差异也将表现为对新借款人和老借款人的信任差异。尽管银行建立有专门的评估体系,但信贷经理人获得的先验信息产生的锚定效应对借款人信用评价仍有着重要影响。Dougal等(2015)对美国BBB评级的企业贷款信息进行分析发现,企业上一次的借款业务将会影响当期借款水平,即前次贷款利差更高的公司本次贷款仍需支付溢价,而前次贷款利差较低的公司本次可以享受折扣,新的贷款利差水平与其上一次贷款的总借贷利差水平方向一致,且这一模式具有持续粘性。由于对借款方还款风险的不确定,银行倾向于锚定借款者上一次借款的利差水平,来判断本次借款业务。锚定效应的存在,使得企业能够继续借到“便宜”的钱。

上述研究均表明,即使在银行这样的专业机构也存在着锚定效应。在信贷业务中,银行方面决策人员的认知偏差可能使得两家情况相同的企业享受不同的待遇。银行和企业是否已经察觉到锚定效应的存在,以及是否意识到可将其作战略之用,不可一概而论,但由此引发的关于锚定效应对市场时机的选择和企业外部评价值得企业和银行思考。

四、锚定效应与投资行为偏差

投资活动是经济生活中最主要的决策。不论是个体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投资选择均源自个体判断。那么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是否受到锚定效应的干扰呢?

程立海(2013)通过研究公司IPO抑价现象发现,IPO首日买卖决策存在“锚定和调整”行为偏差,首日抑价率受到“静态锚——前一个月上市所有公司抑价率平均值”和“动态锚——最近上市公司抑价率平均值”的干扰,且个体投资者所表现出的受干扰程度比机构投资者更强。由此可见,IPO抑价不仅受已证实的投资者情绪、攀比效应等行为因素影响,而且与投资者的行为偏差锚定效应有关。

锚定效应不仅在一级市场发挥影响,不少学者也发现它在二级市场出没的证据。饶育蕾(2005)指出,投资者在判断股票价格水平时,最可能将记忆中距当前最近的价格数值作为锚定值。但边泓等(2009)认为,这一现象是由于在年报发布后的窗口期内,投资者只能锚定历史会计信息来对股票价格作出判断。从获得性启发和锚定调整这两种决策方式来看,投资者在定价决策过程中必然会主动了解投资对象前期的价格情况以及市场整体的价格情况,因此有学者认为投资者会锚定投资对象与参照对象间的股价相对高低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调整,得到对目标股票价格的估计。

除上述研究中所发现的投资对象与参照对象股价相对关系可能成为锚定值外,Siddiqi(2015)对期权定价中的锚定效应进行研究还发现,投资者从某一项标的股票的回报率出发,对相应的看涨期权回报率作出预期判断,因而标的股票的风险水平便成为锚定值,以此为基础进行调整,由于调整往往是不充分的,所以最终得到的期权定价预期也存在偏差。当交易成本为零时,锚定偏差不存在。

从这两项研究结果不难看出,在不确定性背景下,与预测目标存在关联的对象都有可能成为锚定对象,影响决策者对目标对象的预期。

门超、李奕(2010)从股票市场有效性这一角度研究发现,锚定效应的存在影响了投资者预期价格的形成过程,投资者对证券价格的预期不再以证券的内在价值为基础,而是以一种“误差调整”的模式形成,即根据本期价格和上一期预期偏差来决定。在这种行为模式下,证券价格会对信息表现出粘性,存在延迟。市场中受锚定效应影响的非理性投资者的存在将使得股价所能反映的公开信息越来越少。Liao L.C.等(2013)研究发现,台湾股市中的外国投资者偏好采用动量交易策略,倾向于购买那些拥有较好历史表现的股票。因其动量交易的强度锚定于企业之前的外国投资者持股份额,所以外国投资者所有权水平能够调节股票历史表现与外国投资者交易行为之间的关系。另外,这一锚定效应在熊市的强度要高于牛市。

以上研究所发现的证券市场上投资者所表现出来的锚定效应,究其原因是证券市场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投资者对企业披露的财务数据不信任,使得投资者无法充分获取必要信息进行价值评估,而将投资策略转向对锚定信息的应用,进行投机性投资,从而使得整个证券市场充斥着较为浓厚的投机风气。当大多数投资者皆受锚定效应影响时,股价的信息含量势必下降,于是便形成信息不对称—锚定效应投机行为的循环,阻碍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一方面,这限制了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而非投机投资的空间;另一方面,将不利于对长期投资者的培养和市场的稳健发展。

五、锚定效应与新股定价

上文是从投资者角度探寻股票投资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锚定效应,从股票的发行方和承销方的角度来看,其定价过程也有可能存在锚定效应。

宋书彬(2011)实证研究发现,新股IPO过程中承销商对股票的定价同样存在锚定行为——对市盈率、市净率的价格锚定效应明显,但在不同板块股票定价对两个指标锚定的紧密程度不同,且并不固定,有锚定目标分离和动态锚定的特点。另外,实证分析再次证实中小板上市公司锚定的发行市盈率、市净率远低于创业板,但到2010年上半年两板块对市净率倍数的锚定有统一趋势。俞军(2012)的研究也证明,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折扣率的确定并非是一种完全理性的经济决策行为,其中存在着明显的锚定效应。对于初次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由于其管理层缺乏定向增发定价的经验和内在信息,他们会以在其之前上市的公司定向增发折扣率均值为基点,作为外部锚进行定价决策,该锚定值是固定不变的,故而视为静态锚;除此静态锚之外,公司还会以最新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折扣率作为锚定值,该锚定值是不断更新的,故而视为动态锚。对再次定向增发定价的上市公司,其管理层会以本公司首次定向增发折扣率均值为基点,作为内部锚开展定价决策。许年行、吴世农(2007)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研究也验证了上一结果,并且他们提出尚未进行股改的公司在制定对价时,不但会以首批股改公司支付的对价均值作为锚定值,而且可能会以新近通过股改方案公司的对价作为锚定值,即外部锚值存在动、静两种。

由上述文献不难看出,无论企业或是承销商,在定价决策中均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其本质都是由于缺乏信息与经验,故而以锚值为依据制订方案成为一种捷径,但后续的锚值调整过程却无类似捷径可走,因此决策者必须付诸努力,广泛自主地收集信息,以保证调整结果最佳。

六、锚定效应与分析师预测

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中介者,分析师所提供的建议是投资者决定是否买入、持有或卖出股票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各类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下,分析师的解读或预测甚至能够影响某一股票价格,其影响力不容小觑。此前的研究表明,羊群效应、过度自信等认知偏差导致了分析师预测行为偏差。近来的一些研究发现,锚定效应对分析师预测偏差的解释力更强。

Kaustia M.等(2008)对300名斯堪的纳维亚金融市场专业人员以及213名大学生进行的三项对照实验发现,专业人员和学生对长期股票收益的预期均不能摆脱锚定效应,且其并未意识到历史回报率作为锚定值对其预期值产生了影响,这与前文中锚定效应是无意识的结论相一致。Hien N.D.等(2014)发现,股票分析师在预测企业未来收益时,企业历史盈利信息对男性分析师预测结果的锚定效应比女性分析师更加显著。

Cen、Hilary等(2013)的研究也证实了分析师预测中锚定效应的存在,并进一步研究发现信用风险对锚定效应的影响:评级低尤其是信用评级下滑的股票更常表现出收益率预测锚定偏差。同样地,Meub L.等(2016)也验证了任务复杂度和潜在风险与个体表现出的锚定效应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指出当锚定效应可通过一些简单策略避免时,货币激励能够显著降低锚定效应;当风险水平较高时,可以通过学习来持续减少锚定偏见。

宋常、陈茜(2014)以2008~201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我国证券分析师在进行盈利预测时会以公司上季(年)度分析师一致性盈利预测均值或者公司上年度的实际盈利为锚定值,其中:公司上年度实际盈利以及分析师在上年年报公布后第二季度所作的一致性盈利预测均值为静态锚;每季度上期公司季(年)报公布的实际盈利和分析师一致性盈利预测均值则为动态锚。锚定偏差对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分析师不断吸收新信息修正自身预测,对静态锚的依赖逐渐减弱,但对动态锚的依赖未发生显著变化。周冬华、赵玉洁(2016)的研究也证实,目前所发现的分析师盈余预测的乐观倾向来自于分析师在盈余预测中的启发式认知偏差,启发式认知偏差程度越高,其出具的盈余预测数据与上市公司当年度实际盈余数据的偏差越严重。启发式认知偏差便是锚定效应的基本作用原理,该研究进一步说明除上市公司的收益特征、前期盈余的波动性、公司本身的成长性以及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均对分析师的盈利预测有不同影响之外,分析师群体的非理性认知偏差也确实制约着分析师的预测精确度。

尽管上述研究对锚定效应的证明方法各有不同,但最终结论都有力地证实了锚定效应的存在。从分析中不难发现,锚定效应的产生与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性密切相关,这要求分析师对新信息及时做出反应并重组更新认知信息集,不断修正预测偏误,克服锚定效应的负面影响,为市场提供及时、高效、准确的投资建议。

七、锚定效应与审计决策

审计业务往往需要审计人员依靠个人职业判断对可获得的审计证据及被审计单位历史信息作出审计决策,因此审计人员的知识背景、性格特质、认知偏好以及特定心态等个人因素都会被反映到其审计决策当中。国外学者Joyce、Biddle(1981)最早将审计工作与锚定效应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随后Kinney等(1982)、Biggs等(1985)、Presutti(1995)先后通过模拟审计判断实验,验证了审计人员职业判断中明显存在着锚定效应。杨明增(2009)验证了由于锚定效应的存在,历史审计信息对低经验水平审计人员的最终判断产生的锚定效应更为显著,而高经验水平审计人员的最终判断没有产生明显的锚定效应。这说明审计人员的经验对锚定效应及其调整不充分偏误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高、低经验水平审计人员的素质差异更体现在对当期信息的充分理解与把控上,故而低经验水平审计人员容易忽视本期审计信息的有用性和重要性,受历史信息对判断的锚定效应影响,从而发生判断调整不充分的偏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审计经验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消除因锚定效应产生的判断偏误。

除此之外,研究表明被审计单位当期环境不确定性增大,其财务信息的可信赖程度也随之下降。如果审计师要更多地依赖本期信息进行决策,就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增加审计时间。由于审计费用的制约和对总体风险的判断,在无法进行详细审计的情况下,审计师便倾向于利用上期会计稳健性所传递的风险信息,而较少考虑不确定性较大的当期所得到的财务信息,因而上期会计稳健性能够对审计师职业判断形成锚定效应。从上述研究中不难看出,在环境不确定性高的情况下,审计师受锚定效应影响,更倾向于根据对公司上期的印象来出具审计意见,而非根据本期的情况来出具审计意见。同样地,Luppe M.R.等(2012)通过一项对8家公司2006年净利润的估计实验,发现需要进行职业判断的会计人员同样也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这一结果成为锚定效应偏差在会计职业判断中存在的有力证据。

通过简化的研究设计确实验证了财务审计领域的专业人员可能受到锚定效应认知偏差的干扰这一事实,个体通过观察获取到的任何数值都可能成为锚值,影响数值决策。识别并理解锚定效应的干扰影响,对于审计、财务、会计从业人员更好地处理信息至关重要,有助于从业人员更深刻地理解职业判断过程,以降低判断偏误。此外,由上述研究可得到如下启发,因历史信息产生的锚定效应而导致的判断调整不充分偏误,是损害职业判断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未来关于专业审计师的先验评价、内部锚对审计过程的影响、锚定效应对财务报表披露的环境责任参数的影响,以及如何规避锚定效应对职业判断的负面影响等,均值得深入研究。

八、锚定效应与公司治理

近年来,公司治理无疑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话题,企业和监管机构都在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如加强信息披露、高管薪酬激励、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等,然而这一系列活动的行为主体依旧是人,人类个体的非理性锚定认知偏差对其管理决策的影响如何?

黄再胜(2015)基于2007~201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企业倾向于将本公司高管薪酬正向锚定于同行业企业高管薪酬水平,并且这种效应在国有控股企业更加明显。当高管薪酬支付相对不足时,公司高管薪酬的同行锚定效应更加显著,但这一交互作用主要存在于公司治理质量较高的国有控股公司中。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可知,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高管薪酬的确定并非全部源自于公司管理层的薪酬操纵,锚定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这可能是出自董事会为维护和促进公司薪酬竞争力而实施的一种薪酬调整。除此之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企业对外彰显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尹律(2016)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透明程度在地区、行业、规模和企业性质等维度尚未形成相对集聚,锚定效应在此方面存在但并不显著。这一点也表明,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并非完全是盲目跟风,其中也倾注着管理层对于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理性思考。

企业并购作为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一种主要形式,并购溢价决定了并购方能否创造价值收益。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企业层面因素对并购溢价的影响,而忽略企业高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根据高阶理论,高管认知偏差、异质性均会对企业行为有所影响,并购活动亦不例外。Baker等(2012)从卖方公司角度研究发现,被并公司之前股票价格峰值会作为锚值对并购交易价格产生锚定影响。陈仕华(2016)从买方角度发现,上市公司高管在并购溢价决策中不仅会受到本公司前期并购决策的内在锚定值影响,还可能受到其管理的联结企业之前并购的溢价决策结果这一外在锚的影响。聘请咨询顾问能够减少并购溢价决策中的锚定效应。咨询顾问本质上为公司决策者提供了信息辅助,降低了决策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决策者可以更多地基于当前信息进行决策,而非过度依赖于锚定值。

综合上述文献可见,在公司治理活动中,锚定效应并非一定导致决策主体所期望回避的经济后果。当公司锚定于某一外部无关对象,实际上是公司在不确定性决策情境下所标定的一个参考对象,对其学习模仿可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尽管最终决策结果可能有一定偏差。因此,决策者应摒弃锚定效应总是带来负面决策偏差这种成见,因为这样的偏差程度很可能是决策主体基于成本效益原则而甘愿接受的。

九、总结与展望

观往知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经济管理领域锚定效应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述评汇总,得出如下结论,以资借鉴。

从上述各个主题研究中发现,学者们早已突破了最初单纯数值锚的限定框架,而是采用更加开放的眼光来审视锚定效应。锚定值并不局限于单调不变的静态数值,变量相对关系、随时序演变的某一变量都能够吸引决策主体对其产生锚定,锚定效应的内涵也得以进一步延伸,故而未来研究可更多地关注无关信息对判断决策的干扰影响。

经济活动中的锚定效应比实验中存在的锚定效应更为复杂。简化的实验环境确实能帮助我们探清锚定效应的大致轮廓,但其细致的具体形象仍需我们在实际决策背景下进行观察。在较近期的相关研究中,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实证计量方法对锚定效应进行研究,这一研究思路将是未来的主流。但对真实世界判断决策的锚定值如何界定和量化,是目前实证研究的一大屏障。

锚定效应的显现并不一定损害判断主体的利益。人们在高不确定性决策中无意识地表现出锚定效应,其实也是因为不确定情境下信息、经验、决策能力不足,决策主体以此为捷径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所以锚定效应究竟是帮助人们在不确定情境下做出差强人意的决策,还是阻碍了决策者达到更加精准的判断决策,在此无法一概而论,仍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探究。

从研究主题来看,我国关于相对微观的企业层面锚定效应的研究较少。鉴于我国目前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市场经济转型的政策背景,企业改组改制、创新转型升级需求迫切,将面临更多无前例可循的问题,并且公司治理本身就是一片充满了判断决策的领域。所以,从公司治理层面研究锚定效应,提升企业决策质量和公司治理水平,助力经济发展,是一片亟待开拓的领域。

主要参考文献:

Epley N.,Gilovich T..The anchoring-andadjustmentheuristic:Why the adjustmentsare insufficient[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4).

肖本华.我国通货膨胀预期中的锚定效应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7).

李永宁.通货膨胀预期形成、锚定:基于消费者和经济学家预期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4).

边泓,周晓苏,郑嵘.启发式认知下的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2).

宋书彬.资本市场锚定效应的实证方法及检验[J].证券市场导报,2011(2).

许年行,吴世农.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的锚定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7(1).

Kaustia M.,Alho E.,Puttonen V..How much does expertise reduce behavioral biases?The case of anchoring effectsin stock return estimates[J] .Financial Management,2008(3).

Meub L.,Proeger T..Can anchoring explain biased forecasts?Experimental evidence[J].Journal of Behavioral&Experimental Finance,2016(12).

周冬华,赵玉洁.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乐观倾向:利益关联还是启发式认知偏差?[J].管理评论,2016(1).

杨明增.经验对审计判断中锚定效应的影响[J].审计研究,2009(2).

Luppe M.R., Fávero L.P.L..Anchoring heuristic and the estimation of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indicato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Accounting,2012(5).

黄再胜.高管薪酬决定的调整:锚定效应理论透视[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1).

陈仕华,李维安.并购溢价决策中的锚定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16(6).

猜你喜欢

锚定偏差决策
锚定目标任务 谱写崭新篇章
锚定三个聚焦 深化专项整治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锚定转型目标 奋力争先进位——“两会”上的农谷声音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岸边集装箱起重机锚定装置研究
关于均数与偏差
自适应两级UKF算法及其在时变偏差估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