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文科学报的挑战与对策
2018-03-28邵华明
邵华明
一、高校文科学报面临市场经济体制的挑战
目前,大多数高校文科学报都是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属于高校直属的二级部门或三级部门,极少部分正以不同的方式向自负盈亏的法人转型。其办刊经费由主办单位直接划拨,人员编制也由高校管理。这种办刊和管理体制下,高校文科学报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必然导致封闭性、内向性和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部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学报是以反映本校教育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作为学报,此规定本无异议。但其可能的危害之一是稿件的选择内外有别,即稿件的选取不能坚持公正、质量优先的原则,而是优先录用本校作者的稿件。个别学报甚至经常降低稿件录用标准,以照顾校内作者。危害之二在于稿件的选择亲疏有别,对同学、朋友、熟人或关系户转交的文章,以及单位领导或某些业务往来摊派的稿件,不论文章质量和可能产生的后果,一律刊发;还有就是编辑部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照顾,彼此刊发对方的稿件。(2)对于稿件的质量评估标准,存在注重理论性文章,轻视实践论文的偏见现象。他们认为学报有别于其他文化生活类期刊,文稿的理论性越强,研究成果越有深度,就越能显示学报的学术底蕴和学术水平。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学术而学术,与实际问题严重脱节。殊不知随着学科的成熟,理论创新越来越困难。且这种用稿倾向会致使那些研究实际问题的文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报离实际生活越来越远,背道而驰,成为中看不中用的无用之物。(3)在很多高校领导的思想意识中,高校文科学报只是学校一个不太重要的教辅部门,办刊水平高低对学校的教学和发展影响不大。所以对学报的关注较少,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力度不够。
二、高校文科学报面临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革命使工作方式和信息传播模式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互联网逐步渗入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期刊数字化的推进,大大推动了报刊管理方式和编辑工作的现代化进程,给办刊的传统观念和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现在绝大多数学报编辑部都配置了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和办公软件,但仍然对互联网的高效性和便利性认识不足,对互联网这一工具的利用并不充分。目前,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投稿系统和审稿系统离普及还有相当的距离,微博、微信等移动互联网信息载体的应用更少。很多编辑部仍然保持着以前传统的邮寄、电话等效率低下的信息传播方式。另外,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和获得方式使得高校文科学报的传统纸质发行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订数大幅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绝大多数作者和读者都是通过各种学术论文数据库下载或阅读。以上这些就是高校文科学报面临的互联网和软件技术等的挑战,从另一方面考虑,这也是高校文科学报发展的重大机遇,关键就看我们在这种新技术环境下如何去把握机会。
三、新形势下高校文科学报应对挑战的建议
高校文科学报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的必然。显然,传统体制下的办刊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高校文科学报如何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办刊模式,实践出一种适应新情况的办刊模式,让高校文科学报走出当前的困境,是高校领导和高校文科学报编辑部及广大编辑同仁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条应对措施:
(一)高校文科学报应及时转轨,走向市场
不可否认,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是当前高校文科学报处于困境的重要原因。高校文科学报的内向性和封闭性使得稿件的录用不是以质量为准,对其他作者不公平,也不能为读者呈现最好的作品。长此以往,必然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学报质量。因此,高校文科学报应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多种改革路径,从以往的封闭性、惰性和不思进取的状态转变为开放、积极的思想状态和工作模式。谁能够率先做出思考和改变,谁就可能占据有利地位和先发优势。高校文科学报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借鉴已有的试点经验和改革成果,制订可行的具体改革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比如水平较高的学报可以考虑完全放开,让其直接面对市场,成为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依靠自身的经营管理生存和发展;有的学报可考虑半放开的方式,由全额拨款改为部分拨款,并结合其试点效果相机决定改革和转轨的进程;也有的高校内部几个刊物合并成独立的经营实体,或者划归出版社,面向市场经营。另外,高校文科学报的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要在认识上和政策支持上对其转制改革予以足够重视。在坚持社会主义正确政治方向的办刊前提下,在不改变高校文科学报性质的情况下,给予其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充分发挥学报编辑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成高校文科学报更好更快地完成转轨,适应市场。
(二)学报应结合本校学科实际,突出特色
由于高校文科学报与现实生活联系的间接性,其办刊效果和影响较难衡量。陈旧的体制使得编辑养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工作态度,难以办出高质量有特色的学术期刊。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高等院校通过合并、共建、合作等多种形式,其学科门类更加齐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的现象不断出现,也取得了大量优秀的学术成果,为高校文科学报办出特色奠定了基础条件。首先,编辑应结合本校学科优势,突出重点学科,避免大而全,面面俱到。我国高等院校众多,所有学报都办出特色不是易事。但充分了解本校的实际情况,依托本校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做到有的放矢,将发稿重点放在这些学科上,并主动向这方面的专家、学术带头人约稿,展示其新观点、新成果,借此引导学科稿源流向,还是能办出特色。第二,理论研究必须与实际紧密结合,避免脱节。高校文科学报作为理论刊物,传统思维认为刊发的论文理论性越强越好,这导致学报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严重脱离实际生产生活。学报要办出特色,必须迅速改变这种传统认识。从以往单纯的学术理论研究转变为关注现实问题,积极讨论经济和社会中的重大变革问题,并引导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思考,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学报也会因此办出特色,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
(三)提高编辑综合素质
很多高校学报的主编是某些领域的专家,但编辑却以硕士、学士为主,他们可能也具备较丰富的编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但缺乏深厚的理论知识,对专业性较强的来稿难以处理。资深专业人才缺少使编辑团队的整体质量有待提高。因此,必须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适应计算机和网络时代的工作环境。(1)编辑的职业特点要求其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是博学的杂家。并且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拓宽视野。同时,他还必须了解交叉学科和融合学科的研究进展和动态,与编辑出版有关的知识也必须知晓。编辑还应熟悉整个社会的文化状况,对人类文明成果兼容并包,充分利用各种知识传播渠道,不断积累,不断学习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可能准确地筛选、评价和处理文稿。(2)对于编辑而言,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是从低效、烦琐的传统编辑模式中解脱出来的有效工具,但它也要求编辑具有更高的业务素质。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编辑,只有不断强化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编辑人员除了应具有较全面的编辑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相关的计算机编校软件和网络应用能力。首先,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网络等多种工具对信息进行下载、编辑、检索等的能力。其次,网络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重要,编辑应具有利用互联网快速获取反馈信息及与作者和读者沟通交流的能力。第三,运用网络并能从中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在第一时间获得本学科重大问题的研究动态和进展,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通过网络学习业务知识,了解出版管理条例、版面设计技巧、电子出版标准等专业知识;同时,编辑还要掌握信息识别的能力,互联网中的信息浩如烟海,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辨别出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也是互联网时代编辑的必备能力之一。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成果,优化办刊方式,扩大刊物影响力
互联网信息技术极大地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报编辑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成果,促使编辑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主办单位应对这方面的改进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帮助学报更新和配备必要的软硬件设备。同时,还应对编辑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其具备熟练运用这些设备和技术的能力。
首先,学报应建立投稿系统或者采编平台,实现投稿、审稿、编校、排版等的网络化流程管理。这种规范化和网络化的开放办刊模式能使信息传播和对外联系更加便捷,稿源充足有利于刊物质量的提升。而且每篇文章在系统中的审稿状态可实时跟踪,作者能随时随地获知自己稿件的审稿进度。同时,学报编辑人员能够在同一平台上协同办公,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互联网的“及时性”“交互性”和“便利性”特点给作者和编者都带来方便,确保了稿件评审工作的公正、透明和快捷。第二,建立学报主页或网站,加入知名的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数据库。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主页或网站,有利于构建一个作者、读者与编辑部之间高效快速交流的平台。可以在该平台上就某些热点问题发表看法或者进行讨论,交流平台能打破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使信息传播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且能及时互动。及时将学报论文电子版提交知名的学术论文数据库,以使其快速进入流通和引用环节,提高学报论文的引用率和下载阅读量,抵消刊物纸质发行量的下降,扩大学报的影响力。目前社科方面的数据库主要有:中国知网提供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龙源期刊网等。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高校文科学报中的应用还有很多,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编辑工作者,必须主动学习和运用这一强大技术工具,以适应现代编辑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