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高职毕业设计双导师制研究

2018-03-28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导师制毕业设计选题

吴 佳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湖南长沙 410004)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经阶段,是衡量高职教育教学水平、检验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完成毕业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1】。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毕业设计工作越来越重视,各高职院校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中,但目前为止,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还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问题。教育部多次强调职业教育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教育教学改革的衔接配套,加强行业企业指导、服务和评价,发挥行业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其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2】。针对目前高职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各高职院校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大环境下,本文从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强化企业、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着手,探讨“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双导师模式【3】,确保毕业设计及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使高职毕业设计成果与企业、行业的需求紧密对接。

一、高职毕业设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毕业设计已成为教学主管部门衡量高职院校教学水平优劣的一项关键指标。湖南省教育厅从2015年开始面向全省各高职院校开展了毕业设计抽查工作,毕业设计质量受到各高职院校和专家学者的重视。研究表明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不断革新,大体经历了从论文式到总结体会式、再到实践设计式三个主要历程,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探讨和实施毕业设计校内外双导师制,但目前为止,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还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指导教师配备不足

随着高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师资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对每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数有严格控制,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均衡的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缺少学历高、职称高及具有相关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队伍。虽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了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资格和职责,但因师资缺乏,刚刚走出校门的助教带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事例比比皆是,因实践经验欠缺,选题来源、企业项目、方案等资源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部分高职院校聘任一些企业指导教师来协助毕业设计指导,但面临指导教师来源局限、职责和考核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2、选题不当或形式单一

选题是毕业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毕业设计题目主要采用指导老师为主的命题式设计。命题式设计很大程度上受指导教师自身研究方向、企业经验、个人偏好等主观因素影响,且提供的选题偏理论型研究,“虚拟”设计较多。导致学生的毕业设计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分析上,与技术技能型应用操作联系的地方不多,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难以达到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预期目标。

3、过程监管不到位

高职毕业设计一般包括选题、任务下达、资料收集、开题、实施方案设计、成果鉴定、答辩等过程,大多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到第六学期,此时学生多数处于顶岗实习阶段,部分环节指导教师无法全面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表明,学生在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仅在学生毕业设计初期的选题、开题和后期的答辩等几个关键点上给予监管,中期的过程性管理与监督力度不够甚至缺失,造成一些学生在上交毕业设计作品时临时赶拼或抄袭作品,严重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4、质量评价与反馈主体单一

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评价主要来源于校内指导教师、答辩教师等高校教师为主体的反馈意见,缺乏行业、企业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反馈意见,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质量,存在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与反馈主体单一等问题。

二、双导师制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指导老师配备充足是保障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推行“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制。校外导师来源于行业企业,主要负责提高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体验并形成初步的职业管理能力和判断能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审核,真正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校内导师选用学校中级以上且具有一定行业企业实践经历的老师担任,主要负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专业发展目标,指导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方案制定、说明书的撰写等环节。校内外双导师的职责各有侧重,校内指导教师更多地从毕业设计的规范性及理论方面给予指导,校外指导教师则从设计的实践操作和实用价值等方面给予指导。通过双导师的协同合作确保学生毕业设计既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同时又结合岗位工作实际,具备实际应用价值,提升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

三、实现毕业设计双导师制的措施

1、建立健全完备的“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管理体系

规范的管理体系是毕业设计双导师制能够顺利实施的保障。因此,高职院校首先应当建立健全完备的“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双导师资格审查和选聘机制,明确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职责划分、奖惩考核机制及待遇等问题。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拓展校外指导教师资源,同时通过以老带新、教师下企业顶岗、专项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校内指导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

2、规范选题程序,深化校企合作扩大选题来源

建立专业毕业设计动态选题库,让学生尽量多地参与项目实践,保证毕业设计选题的实用性、新颖性、综合性和深广度。对于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同时实施的情况,鼓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将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任务,实现“做真事做真题”。企业指导教师参与学生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含选题、方案确定、实施及成果评价,选题来源含用人单位在实际工作操作中遇到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结合专业特色打造个性化选题资源,这样的选题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能够体现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完善基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的各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标准》

《毕业设计课程标准》一般包含课程简介、教学要求、目标、教学实施、选题资源、考核标准及方式、课程实施条件等内容。依据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本专业(群)《毕业设计课程标准》,对毕业设计选题、实施方案、技术参数、考核标准等作出详细的规定。《毕业设计课程标准》的制定需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并经过充分论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对接产业、服务产业的应用型课程标准,实现毕业设计课程标准的规范化、专业化。

4、建立多元化毕业设计质量评价和反馈体系

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考核以学生实施毕业设计的过程考核和毕业设计成果质量为评价要点,学生毕业设计考核需经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设计成果需经专家评阅结合答辩成绩给予综合评价。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质量反馈体系,形成除校内指导教师、答辩专家等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反馈群体外,结合行业、企业专家的反馈建议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专项抽查评估意见,形成政、企、校三方联动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和反馈机制。学生、指导教师、专业、学院和学校毕业设计主管部门均可依托世界大学城等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毕业设计专栏,展示毕业设计各阶段的进展及成果,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实现及时指导、交流和反馈。

总之,高职毕业设计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是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强化企业、行业对教育教学指导作用的重要方式,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我省的高职毕业设计双导师制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双导师制的实施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企业导师资源、职责划分、教学活动实施环节等等,这些问题需要逐步解决。我们应积极探索适合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双导师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相应的考核与评价机制,进而确保毕业设计及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使高职毕业设计成果更加符合企业、行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蒋玉琴.校企合作双导师协同下高职毕业设计创新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2015,(36):63.

【2】刘菁婉.基于校企合作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126.

【3】杨杰.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7,(20):58.

猜你喜欢

导师制毕业设计选题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