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2018-03-28瞿孜文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艺术类育人院校

瞿孜文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创新创业教育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深入人心,日益成为一门“显学”,众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相关的课程甚至成立专门的学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与日俱增。然而,在现实中,大多数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集中于技术路线的探索上,并未将其置于“育人”这一高等教育的本质目标中审视。文化育人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教育价值观,毫无疑问能够成为发展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利器。另一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文化自信”的强调,为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文化育人强化了新目标和新内涵。将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置于文化育人的视域下思考,有助于将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新时期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结合起来,可以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提供更多选择路径。

一、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几乎都是相同的,即认为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等同,其根本目的亦是促进就业、提升学生的就业率,这也导致了众多院校习惯性地追求在校大学生创业比例、文创园区体量、创新创业类竞赛获奖数量,从而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精英化”倾向。在实践中,创新创业教育的“精英化”倾向较为明显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上以极少数大学生短期内的创业实践成功来替代面向全体学生、分层分类的创业教育;二是微观层面上追求大体量的文创园区营造、追求有名气的企业作为创新创业基地,忽视专业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文化塑造等重要基础工作[1]。然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型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其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分层次、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毫无疑问与“文明而有教养的人”这一文化育人的最终目标紧密相关。

二、文化育人铸造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之魂

文化育人需要学校通过文化传播的方式,“以文化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此而言,文化育人不是简单地关系着每一个学生在文化上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更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乃至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这也决定了文化育人能够铸造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之魂。创新创业教育培育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而非“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此,无论是创新创业师资团队的选拔、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都必须将优秀的、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创业文化”塑造摆在前面。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实质上孕育了很多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创业文化”。例如古代豫商的生活极为俭朴,薄食、忍欲、节衣,但却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一是富于爱国精神。如《左传》所载弦高犒师的故事,反映了郑国商人的机智爱国;二是助人为乐精神。例如范蠡“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子贡从商致富后,尽力帮助孔子弘扬儒家学说,得到司马迁的称颂:“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3]。拥有如此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在创新创业中从服务广大人民出发、从服务社会出发,实现有理想、有责任感的创业梦。

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牢牢树立“文化育人”的思想,可以从两个途径开展。首先,探索创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体系,这可以从构建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设置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与专业核心课程、搭建共享型专业与课程实训平台、组建专任教师、创业导师、业师的教学团队等着手[4],将内化于专业教育的“敬业、责任、团队”等文化素养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其次,可以借鉴台湾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经验,导入文创理念,实现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合一,从文化入手,贯穿创意创新创业全过程[5]。

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牢牢树立“文化育人”的思想,也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照本宣科、不接地气地对“文化”泛泛而谈,令青年学生无法对“文化”产生兴趣;一是必须甄别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要将先进文化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杜绝不良文化的侵袭和干扰。

三、文化自信拓宽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之路

文化自信来自于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生机勃勃的当代文化。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能够从四个方面拓宽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之路。

第一,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形资源和无形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汲取各民族的智慧而成,含括中华民族独特的信仰体系、人伦价值观念、文明准则及思维方式,塑造出经典的中国特质的理念、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等,以独特的语言、文字和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规范、引导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对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而言,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资源,可以指向学生创新创业中直接获取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例如通过“互联网+”方式传播国学的创业项目、利用传统苗绣与银饰结合产生的文创产品创业项目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无形价值,指向内化于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感等优秀品质。值得注意的是,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必须树立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目标,唯有如此,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才能实现生生不息,才能不断在新的时代葆有生机和活力。

第二,民族文化可以为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加国际化的视角。伴随着扁平化世界的来临,人类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日益变得珍贵。中国拥有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在不同的地区塑造出不同的文化,从融合角度来讲,少数民族文化一般具有开放、包容性的特点,从组成角度而言,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服饰、语言、音乐、舞蹈、建筑、饮食、风俗等具体元素交织构成的成果,多元性特征突出。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善于从所在地区、专业门类出发,认真调研、分析、采纳优秀的民族文化,继承、转化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鲜活案例与出发点。

第三,红色文化可以为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奋斗、抗争、建国、建设、改革开放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毫无疑问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红色文化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代表了一种先进文化,起着令人鼓舞、令人奋进的作用,这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中承受更多压力的学生非常受用,更对他们毕业后漫长、艰辛的创业之路提供精神支持。

第四,当代文化为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拓宽视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并不能沉溺于往日荣光,故步自封,而是要与当代文化产生关联,以自信的态度吸纳优秀的当代文化。生机勃勃的当代文化从不同侧面可以为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拓宽视野。例如,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环境、日益成熟的3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都可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支撑技术。再如,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行,吸纳国外当代文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日益变得重要。

文化育人并不是对青年学生的单向文化宣传,而是通过有效的方式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成为“文化自信”的践行者与推广者,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文化内化于心。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文化自信作为起点,以文化育人贯彻教育始终,如此,才能不断涌现体现中国形象和中国精神的创新创业者。

【参考文献】

[1]王志强,代以平.论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与逻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71-178.

[2]黄兆信,等.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J].教育研究,2015,(7):35-39.

[3]郭东辉.传统豫商文化对中原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2):10-12.

[4]瞿孜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体系的构建研究——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J].大众文艺,2016,(22):202-203.

[5]林美貌.台湾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经验及其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0):155-161.

猜你喜欢

艺术类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艺术类专访心得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艺术类金币收藏作品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