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群建设背景下《大学人文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相互融通路径研究
——以健康养老服务特色专业群为例

2018-03-28李玛丽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融通专业课课程内容

李玛丽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004)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历史层面。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品质。我国历来重视人文教育,《易经》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化成天下”即教化天下的百姓,引导人如何处理人与自身、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

国家层面。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以便更好地就业和工作。可见,在当代,即使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的高职院校,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并且强调要增强传统文化的比重。

在我校层面。在今天卓越院校建设背景下,专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将使《大学人文基础》与各专业的相互融通与配合既显得必要,也会有更加清晰和方便的路径。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项目试图探讨出《大学人文基础》课程与专业课融通与配合的最佳途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更好地与其专业相配合,使本课程更好地给予学生必需的职业人文素养,让学生更感兴趣,也能逐渐弱化本课程的边缘化地位。

二、融通路径研究

路径1:专业群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需求分析

人文素养作为人的一种内在精神品质,如有良知有道德、懂得敬畏生命等,体现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不同职业对人的人文素养要求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耐心、细心和爱心更多体现在服务行业;专心、谨慎和求实的精神更多体现在科研行业;而独到的审美、创新的思维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是艺术行业所必须的。那么,作为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在教学上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乃至考核方式。有的放矢,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想与专业融通配合,其路径之一便是先要弄清楚各专业人才的职业人文素养需求。

以健康养老服务专业群为例,健康养老服务专业群在他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明确提出:“以‘尊老为先、助老为乐、护老为责’为核心,‘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恒心’五心教育为内容,将职业道德培养融入养老服务专业教育全过程,通过课内、外宣扬传统孝道文化,校内、外实践助老服务项目,校?家?社”三位一体实施综合评价,形成知行合一的养老服务职业道德培养体系”。由此可见,“仁者爱人”是其人文素养的重要内涵;同时要有脚踏实地、舍我其谁的责任心;以及不怕困难、坚定不移的恒心毅力。针对他们强调的这些人文素养,我们在面对这些学生教学的时候,就能在文史哲艺等课程内容上做有针对性的选择,有所侧重。当然,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

路径2: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

课程内容是承载和传播人文素养的核心载体。《大学人文基础》课程要与专业课相互融通和配合,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下面以健康养老服务专业群为例,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是针对性原则。前面已述及健康养老服务专业群学生职业人文素养侧重点,即要有爱心、细心、耐心和恒心。因此,在面对本专业群学生教学时,课程内容选择上就应该偏重于选择能承载此素养的文化内容。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本学期班上护理专业的学生较多,因此在内容的选取上有意识地偏重于“仁者爱人”、“家国情怀”、“锲而不舍”方面的内容。譬如《论语·学而》篇等中华传统文化、名家关于爱与感恩方面的散文诗歌小说、《史记·孝文本纪》等历史人物等等,培养学生大爱的精神品格;同时兼顾责任和恒心,扩充?“实干兴邦”、“苦难的价值”等章节,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和面对困难的顽强拼搏精神。总之,针对不同专业群的学生,应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培养他们特定的职业人文素养。

二是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相平衡的原则。课程内容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全面越好,在适当的广度下,应该增加它的深度,即应该在具体文本的选择上挖掘它的深度。譬如讲仁君,讲汉文帝,可以把《史记·孝文本纪》作为教学文本,讲关于爱与幸福的散文小说,可以赏析史铁生、周国平、裴多菲等的作品,可以讲《爱的教育》等。总之,要把经典的、较完整的文学历史作品带进课堂,经典的有深度的文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同时也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是紧密贴近专业学生工作和生活的原则。健康养老服务专业以为老人服务为核心,与老人相处是工作中的大部分。所以除了培养爱心、责任心、恒心外,还应该多了解与人沟通的艺术,特别是与老年人、病人沟通的艺术,因此演讲与口才的内容也应该有所偏重。同时,学生应该多了解有关食文化、茶文化和礼仪等方面的内容,以便更好地为老人服务。这些内容,都能紧密贴近他们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

四是专业知识与本课程内容相互贯通的原则。鼓励学生把与本课程相关或者说可以融通的内容、案例带到本课程的课堂上来分享。

路径3: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原则

内容的创新选择要达到良好教学效果,还有赖于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步创新。教学方式要适合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兴趣,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才能逐步融通到专业课中,才能与专业课相互配合。

一是知己知彼的原则。知己应该是比较容易的,本课程的开设已有一段历史,也一直在改革、创新。目前需要的改革是要与学生的专业紧密配合,所以知彼才显得更为重要。健康养老服务专业群采用的是“点面结合,订单主导”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活动性课程、大力开设学生社团,以及基于网络课程资源的“空间+PBL”教学方式创新等。可见,本专业群很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大学城空间教学模式等。因此,《大学人文基础》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应该基于他们的教学特点,才能适应本专业群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PBL教学模式即问题式学习法可以成为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网络课程则能使学生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贯通,这与他们专业群的教学特点相一致。

二是尊重学生特点的原则。教学相长。教师必须对每个专业群学生的总体性格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这就需要师生在日常教学中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健康养老服务专业的学生女生比例大于男生,就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的了解,学生性格总体偏向文静安静型,学习态度认真,为人诚恳朴实。因此,可以选择谈话式、文本分析式、重难点讲授法、讨论式等较为沉静的教学方法。

路径四:课程评价机制建立的原则

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是检验本课程是否真正实现了其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都紧密联系学生专业的基础和前提下,评价方式应该也要和专业相互渗透、相互融通、相互配合。

一是与学生专业考核相互渗透的原则。以健康养老服务专业群为例,健康养老服务专业群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体系下,拟开展一系列的社团、社会公益活动,通过活动和实践的方式来践行优秀的职业人文素养,那么,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优秀表现、所获荣誉应该纳入到本课程的期末考评之中,是对他们在课外甚至校外实践仁爱等良好职业人文素养的鼓励和肯定,也是本课程实践部分的拓展。同时,在和专业群领导沟通的情况下,针对本专业群开设的《大学人文基础》课程,学生在课堂上的优秀表现,譬如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主题紧紧围绕本专业群的职业人文修养)获得的荣誉,应该也纳入到专业群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之中。

二是多种形式考核原则。参考拙作《<大学人文基础>课程评价机制创新研究》(2013年教学提升项目结题论文。)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教育部大力提倡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相互融通与配合的大背景下,在我校卓越校建设中专业群建设的实际有利情况下,积极思考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融通与配合的路径是及时、有意义的。以上有关本课程教学目标确立原则、课程内容选取原则、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原则以及本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原则的思考,是希望能达到与专业课的相互渗透,能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起到一定的配合作用,从而共同提升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培养专业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韩颖.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2014.

[2]孙妍.研究型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定位与实现途径探析[D].天津大学,2004.

[3]陈晓斌,戴琳,朱林美,龚敏.“二元一体四阶段”护理专业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18-20.

猜你喜欢

融通专业课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