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良方
2018-03-28季秀雯
季秀雯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济南 250358)
0 引言
当下,互联网信息传播便捷,使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处于青春期、容易冲动,做事缺乏深思熟虑的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受众,常出现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易跨越道德底线。针对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必须发挥“慎独”思想的效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增强其自制力,实现自律。
1 “慎独”思想
1.1 “慎独”思想的基本内涵
“慎独”思想作为儒家提升道德修养的创新性发展,是开展道德教育的合理内核和精髓。“慎独”一词最早可追溯到《礼记·中庸》,其中记载:“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1]。”可见,“隐”和“微”在慎独中的意蕴,折射出隐匿独处和细微之处的行为举止与品行的好坏直接挂钩。随后《大学》中又再次提及“慎独”:“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于独也[1]。”《大学》中凸显 “诚”在“慎独”中的重要性,反映了即使个人独处时,行为处事也要遵循自己的内心,随心而为,做到问心无愧。总而言之,“慎独”主张表里如一、内外一体,即使在一个人独处的环境下,都要按照道德标准时刻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坚守道德准则,讷言敏行,实现思想与行为的高度统一,自觉以君子为榜样模范。
1.2 “慎独”思想的基本内容
“慎独”作为提升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旨在使道德主体依据道德标准展开自我提升和自我改造的实践活动,引导道德主体将事情做好、做完美。“慎独”涵盖四方面的内容:
1)慎隐。慎隐强调在不显露的地方独处时,不能随心所欲、率性而为,与此相反,更应严格要求自己,谨言慎行,以道德标准为行为依据。然而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受网络隐匿性和虚拟性的影响,使慎隐成为极其困难的事情。网络空间缺乏必要的外界监督,完全凭借内心信念和自愿自觉的意念行事,在隐蔽的网络空间中,难以真正做到慎隐,时刻保持自律[2]。
2)慎微。微者,小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慎微思想的集中表达。不要忽视细微错误的存在,一旦发现就要立即去纠正,否则就会导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情况的发生。同时,要脚踏实地,从身边细微的小事着手,尽心尽责将小事做好。网络时代,互联网参与者和使用者要坚守网络道德,自觉文明使用网络,参与交流,创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3)慎欲。慎欲,顾名思义是指要审慎私欲,但并不意味着主张人们无欲无求,而是主张要在法律与道德的准绳下追求自身合法、正当的诉求。慎欲要求人们去私欲,摒弃非法、违反良知道德的欲望,成为道德高尚之人。合理、适当的欲望能催人前进,但一旦欲望超越了某个度就会使其性质发生改变,变成不当之欲,驱使人们做出错误的行为。同样,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内,网络使用者要严格要求自己,正确控制欲望,做到清心寡欲,自觉抵制网络中的种种诱惑。
4)慎省。慎省主张反省内求。反省,是指在事情结束后反省自身行为的正确性与恰当性;内求,强调从自身寻求原因,通过反省实践获取事物的道理,进而更好地指导善良本性的挖掘。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网络监管力度的有限性,使网络主体的行为呈现出随意性与任意性的特征,甚至会忽视道德的约束随性而为,不考虑事情的后果与影响,扰乱网络社会秩序。慎省要求人们在参与网络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自身行为的合理性、合乎道德性,事后主动、积极反省自身的行为,发现不当行为并予以纠正,不断提升道德修养,使“吾日三省吾身”成为现实。
2 “慎独”思想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相契合
2.1 “慎独”与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意识相贯通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资源共享,网络信息资源呈现爆炸的态势,为人们获得信息提供了便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范围得以扩大,与社会交流的机会变多。由于网络空间的庞大性、信息内容的繁杂性,文化精髓与糟粕交织在一起,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虚拟空间的存在,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隐秘化,难以做到自律。因此,大学生进行主体意识教育迫在眉睫,不断提高其判断力、理性思考和增强自控能力,更加有效地支配自身的行为。而“慎独”思想主张即使在独处的条件下,都能控制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是理性与自主自觉的统一,应该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意识相互贯通。
2.2 “慎独”与网络道德教育的自律目标相一致
“慎独”思想所强调的自律和自控力恰恰是网络道德教育所需要的,两者不谋而合。传统的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最直接的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特征,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而在互联网时空中,人们借助机械的数字和符号等的媒介,通过冷冰冰的文字传递信息、表达情感,难以引起情感共鸣,难以开展道德教育。网络的匿名性,使得广大受众的行为无迹可寻,导致网络使用者随意而为,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任意表达情绪,更过分的是编造、传播谣言,产生不良的社会效应。匿名性使传统的正面说教和道德约束失去了效能,对网络使用者展开必要的道德教育,强化其自律意识,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做到谨言慎行,遵守社会道德,才是“慎独”思想的体现。
2.3 “慎独”与网络道德教育的道德责任相统一
现实生活中,人们生活在透明的社会环境中,所作所为都会不自觉地受到社会舆论、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的制约和约束。人们受世俗的影响总是会谨言慎行,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做一个知行合一的好公民。然而,当人们身处网络空间时,容易忽视道德准则、内心信念。因此,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贯彻“慎独”思想的核心内容,培养健全、自律的道德人格,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显得非常重要。
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3.1 信息资源的冗杂性导致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认知偏差
当下,大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互动、浏览网络空间等途径获取信息,然后对接触的信息进行鉴别、判断,将经过筛选后的信息与自身的价值观念相融合,进而形成自身的道德价值观,其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展开评价的过程,就是道德认知发生的作用。互联网时代,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和传播,众多的思想观点交织在网络空间中。网络监管力度有限,存在着很多漏洞,增加了大学生鉴别正确信息的难度和挑战,稍不注意就会遭受“假恶丑”文化的腐蚀,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导致对道德认知发生偏差。
3.2 间接交流导致网络道德情感冷淡
网络媒体的日新月异,各类交流软件应运而生,微信、QQ、微博等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成为日常生活交流必不可少的平台载体,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这种网络交流改变了以往传统的面对面直接交流的形式,是一种借助数字和符号等媒介的间接交流。唯有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地交流,才会使人们获得直接、真实的情感体验,洞察对方的情感变化,这种情感交流是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不可能实现的。网络交流为师生创造了表达情绪的场所,帮助教育对象缓解压力,但要看到长时间的虚拟的网络交流会限制教育对象与他人的交流能力,疏远与他人间的距离,导致道德情感冷漠[3]。
3.3 空间的自由化和随意性导致网络道德行为失控
由于网络空间没有固定的准入规则,呈现自由化和随意性的特征,因而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网络社会中,随性而为;无所顾忌地针对某一事件发表观点和意见,不考虑言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在自由程度较高的网络空间中,大学生的行为由于缺少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极易产生情绪化的言行,使自身行为失控。部分大学生自制力较差,易受网络游戏的吸引,甚至上课时间都会沉迷于游戏,无法自拔,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危害,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3.4 多样化的不良诱惑导致网络道德信念动摇
所谓道德信念,是人们在行为处事的过程中,克服艰难险阻,并时刻按照道德标准规范自身行为的道德责任感。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一方面,人们能够从中搜索到任何想知道的信息和知识。但另一方面,网络空间又融合了多样化的不良诱惑、消极文化和污秽信息。在正负面信息的双重影响下,自制力差、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容易被不良诱惑驱使,受到庸俗信息的腐蚀,冲破道德标准的约束。
4 依托“慎独”思想良方,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水平
4.1 贯彻慎隐,促使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习近平同志强调:“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人民群众,都要做到严于律己,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4]。”即使独处时也要时刻做到自律,严格要求自己。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同样要贯彻慎隐,以其为价值导向标。一方面,帮助教育对象熟悉网络的特性,熟悉坚持道德标准的依据。网络世界的虚假空间,发言信息者借用匿名或不真实的昵称同他人展开交往沟通,使网络交往带有虚假性和隐秘性的色彩,使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变得神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大学生的侥幸心,产生认知偏差,做出不负责任的举动,违背道德准则。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全面解读网络环境,促使其自觉规范自身言行。大学生要从整体性出发,看到网络环境的有迹可循性,其并不是 “真正自由自在而他人不知”的秘密空间,其实任何人的言论和行为痕迹是有轨迹的,存在行为路径,能够被他人追寻到,没有真正的隐私可言。唯有大学生熟知了网络,自觉向道德规范看齐,才能更好地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内实现自律,贯彻慎隐思想。
4.2 贯彻慎微,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
一方面,使大学生认识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细微的行为举止可以诱发巨大的社会效应。网络社会中,一言一行会影响社会安全。因此,大学生要认识到细微之处的影响力,改正错误的认知。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要谨言慎行,防微杜渐。网络社会跨越了国界、种族、语言等方面的限制,成为交流互动、查阅信息的公共空间,任何小的破坏性行为都会产生巨大的辐射效应,波及世界各地的网络使用者。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要从小事做起,严格规范自身的一言一行,传播社会正能量。
4.3 贯彻慎欲,提高大学生抵制网络诱惑的能力
网络双向交互性的存在,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这时就要发挥慎欲的效能,提高抵制诱惑的能力。第一,正确看待“欲”的双重性,明确上网意图,规范网络行为。互联网中的各种诱惑会以极其隐秘的形式在潜移默化间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意识中,使其不知不觉间被诱惑所奴役和驱使,却无法自拔。大学生要明确上网动机,坚定道德信念,去除私欲,保证网络行为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第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欲望的双重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形成抵制诱惑的坚强意志。网络中的事物色彩斑斓,大学生因追求新鲜、刺激的体验,而掉入诱惑的漩涡,影响身心健康,甚至是危害身心健康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高自控力,正确看待网络中的种种诱惑,认真分析其利弊,理性行事,做到三思而后行。
4.4 贯彻慎省,培养大学生健全高尚的网络道德人格
网络社会一系列监管漏洞和私密性的存在,意味着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监督,慎省就显得特别重要。大学生要时刻坚守道德底线,评估自身行为的后果,对已经实施的网络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并及时弥补错误,防止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惨重的后果,使“吾日三省吾身”成为日常化的行为,提高道德水平。即使在独处、无人监督的环境下,大学生都要以道德高尚为准绳,严格自律言行,遵从高尚的道德理念,严禁任性而为,不断促使大学生树立健全、高尚的人格。
5 结束语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不仅为大学生带来了海量的信息资源,拓宽了视野,也充斥着形色各异的诱惑,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观。“慎独”思想旨在强调无论大学生身处现实的“明”环境中,还是虚拟的“隐”环境中,都要时刻坚守道德底线,遵守道德准则。新时代,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要充分借助“慎独”思想这一良方,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净化网络空间,减少不良诱惑对大学生的影响,营造清风正气的网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