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特点和争议

2018-03-28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民族主义公民

一、网络民族主义的产生

伴随着网络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主要表达渠道的网络民族主义应运而生。它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展。现阶段,我国的网络民族主义指的是在互联网上,中国人显性或者隐性的表达民族主义情绪和思想,传播和制造民族主义情绪和言论的行为[1]。

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公民发表观点和情绪表达开辟了渠道,直接推动了舆论的快速形成,为网络民族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正是依托网络技术的成熟,才得以从虚拟空间对社会现实产生影响。民间对中外关系的反应是网络民族主义的触发机制。此外,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间接助长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与外界交往的日益频繁也导致了摩擦频率的相应提高;中国人在接触其他社会后对自我身份的重新思考及再认识,都是导致民族主义高涨的原因[2]。

二、网络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

(一)爆发性

网络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的网络舆论。网络舆论的形成则往往由突发事件所引起,并逐步引发互联网上民众对国家、民族前途、利益的思考。诱导舆论产生的突发事件大都涉及本民族与外来民族两个主体,并呈现出负面化的倾向,能够在短时间内引发受众的情绪表达。而事件本身一旦趋于平淡或缓和,受众类似的情绪表达也会随之减弱。

(二)自主性

在媒介没有充分发展的年代,公民的政治参与主要依靠社会组织,而网络的出现则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表达空间和表达手段。网络传播去中心化的特点,让公民个人成为网络行为的主体,个人对组织和官方的依赖明显减弱。他们完全以个人的身份实现政治参与,完全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并且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媒体的出现,降低了政治参与的门槛。互联网传播的匿名性、碎片化、去中心化,让公民个人可以任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网络民族主义的产生。

(三)理性、非理性探讨并存

网络民族主义所引发的舆论热潮,其本身就具有非理性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特点。在实际讨论中,受众出于理性的发言往往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且数量相对较少,而非理性的情绪表达因为切合大多数人的心理诉求而常常可以占据上风,受到更多的关注。这些言论大都幼稚偏激,情感的宣泄较多,少有符合逻辑的思考。这也让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网络民族主义的拥护者全是情绪化的表达者,并且仅仅局限于鲁莽的情绪发泄。

三、当前网络民族主义的主要类型

(一)由民众自发形成的网络民族主义

从形式上看,由民众自发形成的带有民族主义倾向的互联网讨论,是网络民族主义的主要存在形式。他们既是内容的生产者,亦是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者和消费者,或者是民族主义情绪的表达者。在思想和理念上,民众既有其自身的原创性,又要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由社会精英主导的网络民族主义

网络上的部分社会精英以民族主义者身份参与网络讨论和行动,或者以专业人士自居。与民众相比,他们的身份更加多元和特殊;他们既是网络民族主义的生产者,又是网络民族主义的传播者和消费者;少数人还可能是专门的研究者,他们了解舆情,对网络民族主义做出较为客观的调查,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理性。虽然他们有时也会撰写主观色彩较为浓厚的文章,但经常会选择将自己的民族主义倾向隐藏在文章之中。他们的作品客观上引发了网络讨论,并被部分人采纳,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舆论领袖的职责,从而成为网络民族主义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由政府官方引导的网络民族主义

由政府官方引导的民族主义在表现方式上更加温和与理性。在涉及到民族问题的新闻内容方面,政府通常显得特别谨慎,领导人或是相关机构很少发表具有激进、强硬的民族主义言论。在宣传策略上,以爱国主义代替民族主义,最大程度削减民族主义的负面因素,并采取最大限度的温和来防止民族主义走向与民众对立的极端。

四、网络民族主义的争议

(一)网络民族主义中隐藏的“极端民族主义”倾向

在中国的互联网环境中,网络民族主义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发展到极端阶段便会存在着演变成“极端民族主义”的潜在危险。网络民族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思潮,是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活跃起来的[3]。但我国当前对于互联网的管制并不严格,对言论自由的界限并不明确。因此,每当争议事件发生时,网络上的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和反动言论的鼓吹者便会趁机利用舆论热点在网站上发表和转载仇恨、歧视、恶毒的言论和文章,为自己造势。少数巧妙的宣传者更是会采取软文、短视频等“避其锋芒”的软性植入策略,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近来全国各地频发的“精日”事件便是如此。

(二)网络民族主义中的公民政治参与

在我国网络民族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常常要受到西方媒体的无端指责。但显而易见的是,网络民族主义绝不是单纯的“恶性肿瘤”,它也有其积极的效果。即使作为处于民族主义最初级、最不成熟的网络民族主义,依然有其被宽容的必要[4]。在网络民族主义的此消彼长中,值得肯定的是公民们的责任意识以及政治参与意识。中国民族主义者对此问题的介入,绝对不是排外思想在做怪,而是中国人国家观念日益深入的体现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正在成长中的网络民族主义,不仅宣示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力量,而且正在谋求对中国政府对外政策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补充[5]。

(三)网络民族主义对“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和维护

民族主义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在《想象的共同体》中对民族主义做出过一个经典论断:民族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民族主义的合理性则在于它给一定的人群提供了情感上的稳定联系,借此人类获得了生存上的安全感与归属感,特定人群对彼此也有了一种特定的认同感[6]。经由网络而形成的网络民族主义能够在技术层面上,更大程度地维持社会公民之间的联系,因为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公民实现沟通和交流,而无关乎社会阶级和文化程度的差异。当威胁到本民族生存发展的事件发生时,公民倾向于通过网络互动来加深彼此之间的社会认同,继而达成一致,对负面事件做出集体化、情绪化的反击,转移事件对自身安全感的威胁。但要注意的是,通过网络而产生的“人际纽带”是否真正可靠?它在遇到更为严重的涉及国家安全、民族安全的重大国际事件时,以松散的网络节点为依托的脆弱的联系是否还能够维系社会不同成员之间的认同,这还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

五、总结

网络民族主义在中国尚且是一种不成熟的新兴事物,是传统民族主义的新型表达形式。其消极的一面主要体现在极端言语、盲目排外以及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等方面;积极的一面则在于它激发了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在不同的个人和社群互动中塑造和凝聚着中国人的国家和民族认同。在未来进入Web3.0时代时,网络化的表达方式和渠道将会更加多元,网络民族主义也势必会呈现出更加多元的特点,它的影响也必将不再局限于某个国家,而将会对世界各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和不同民族之间的认同产生深远的影响。

[1]金晓红.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网络民族主义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2]李慕谨.网络民族主义掀开中国民族主义新篇章[N].国际先驱导报,2003-9-23.

[3]张超.中国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分析[J].当代中国,2003-3.

[4]-[5]李颖.观察篇.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族主义[N].国际先驱导报,2003-8-1.

[6]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公民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欢迎订阅《公民与法治》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韩国历史编纂学中的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辨析——兼论对待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