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记者如何防范新闻伦理失范行为

2018-03-28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新闻报道伦理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伦理失范行为时有发生。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及时性、海量性、互动性、匿名性等特性,以及网络法规的不健全等因素,使得网络新媒体新闻伦理失范行为更显普遍。

一、新闻伦理失范行为普遍存在

目前普遍存在的新闻伦理失范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虚假新闻、低俗新闻,肆意新闻炒作,新闻报道中出现新闻歧视和新闻逼视及再度伤害等。

(一)大量传播虚假新闻

近年来,由于网络新媒体空前活跃,假新闻比之以前有增无减,差不多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条“猪肉长钩虫,水煮不烂、油炸不熟、高温杀不死”的配图信息曾在网络疯传。后来,国家食药监总局对此谣言给予回应,确认网上流传的“猪肉钩虫”大部分都是猪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纤维、肌腱以及筋膜等。

类似的假新闻很多,有食品安全类的,有医疗健康类的,有社会科学及其它类型的。如:黄瓜笔直是被喷了药、微信红包图片暗藏病毒、小黄车车座被插艾滋针、《我的军装照》是新型诈骗、喝牛奶能致癌、红皮鸡蛋比白皮鸡蛋更有营养等,都是一些虚假信息。

(二)热衷传播低俗新闻

2018年4月10日,人民日报微信客户端推送了一条消息:

《重拳!“内涵段子”被责令永久关停》——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督察“今日头条”网站整改工作中,发现该公司组织推送的“内涵段子”客户端软件和相关公众号存在导向不正、格调低俗等突出问题,引发网民强烈反感。

为维护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清朗互联网空间视听环境,依据相关法规的规定,总局责令“今日头条”永久关停“内涵段子”客户端软件及公众号,并要求该公司举一反三,全面清理类似视听节目产品。

是的,低俗新闻穿着各式各样的隐形衣,堂而皇之的活跃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如:一味追求娱乐化:极度关注缺乏社会意义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一味追求明星化:网络APP每天推送的资讯中,明星的各种乌龙事件;一味追求惊悚化:新闻报道呈现血淋淋的灾难现场、歹徒作案细节、罪犯作案手法等;一味追求色情化:把一些赤裸裸的少儿不宜的画面直面受众;一味追求猎奇化;一味追求审丑化等。

(三)新闻炒作

新闻炒作抱有一定的经济利益或其他目的。这个常见且易于理解,就不再赘述。

(四)新闻报道中出现新闻歧视和新闻逼视

之所以出现新闻逼视,是因为媒体或记者,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仲裁者或审判官,把自己的观点植入到新闻事件中,让受众跟随记者或媒体的观点,对新闻事件中的某些对象,进行“围观”或“逼视”,使新闻事件朝着媒体期望的方向发展。

当年的马加爵事件的报道,就出现了新闻逼视行为: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为与同学之间的琐事纷争而杀害同窗,事发后,两天内就有二十多家媒体的记者前往采访马加爵的父母,给老人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惶恐、无助、绝望。后来,有些媒体看不过去了,才发出了“饶过马加爵的父母吧”的呼声。

所谓“新闻歧视”,是指新闻媒体或新闻记者对特定人群带有偏见或歧视地进行不公正报道。

(五)新闻报道中的“再度伤害”

新闻报道中的再度伤害出现的比较频繁。马加爵事件中记者轮番轰炸采访马加爵父母,对马加爵父母就是一个“再度伤害”:本来孩子出了问题就让父母伤心欲绝,而媒体却一次又一次的对他们的心灵进行碾压。

以下行为容易导致新闻报道中出现“再度伤害”:

第一,灾难发生后,第一时间对当事人进行不恰当的采访报道,让当事人再次回首伤痛。

第二,不保护受害人隐私等。

第三,用词轻薄,缺少人文关怀。

二、新闻伦理失范行为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一)容易由媒体媚俗发展为全社会媚俗:带有炒作意识的虚假新闻、低俗新闻等,带来的暂时性的收视繁荣,是以牺牲媒体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原则为代价的繁荣,是一种畸形的繁荣,已对观众造成“精神污染”,误导受众认知及精神需求,长此以往,必将由媒体媚俗发展为全社会媚俗。

(二)虚假新闻违反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会扰乱公众的日常生活秩序。比如,一条肉松假新闻就影响到了商家的经济利益——2017年,一则面包里的肉松是棉花做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大肆传播,引发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和讨论。而视频中提到的店铺,短短几天时间,营业额迅速下降,店主损失了好几万元。

(三)导致媒体公信力下降。我们的记者总是报道一些假新闻,或不顾良知地进行新闻炒作,将观众的关注点引向无聊琐事,消费了观众的时间;或者不注重报道的方式方法,在报道中出现新闻逼视、新闻歧视、再度伤害等,凡此种种,都会导致受众对媒体越来越不信任。

(四)严重损害新闻记者的社会形象。新闻记者是时代引领者、正义守望者、历史记录者和文明传播者,出现新闻伦理失范行为,有损媒体光明正大的行业形象。

(五)难以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和媒体文化。如果媒体传递给大众的都是一些缺少正能量的无聊琐事,时间长了,势必会导致新闻栏目格调低俗,媒体文化流于浅陋,并进而影响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六)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凶杀、暴力、绯闻等低俗新闻泛滥,青少是年最大的受害者。媒体媚俗,导致青少年缺乏正面榜样,影响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对各类犯罪案件细节的展示,容易引起青少年效仿。

三、坚持新闻原则,防范新闻伦理失范行为

新闻伦理是新闻记者的“行动指南”。为避免新闻伦理失范行为发生,新闻记者一定要牢记以下新闻职业伦理“军规”:

(一)合法性原则:在新闻报道中,凡是出现不合法的行为,那就肯定是新闻伦理失范行为。

(二)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要杜绝策划新闻、制造新闻行为;表述要中肯朴实,不浮夸,不编造,新闻写作不能出现凭空的文学想象。

(三)客观、平衡:在报道中,记者只叙述新闻事实,一般不用个人口吻加以评论。客观、平衡的态度可有效避免新闻逼视及新闻歧视行为的发生。

(四)社会责任原则:报道的内容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不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坚持保守机密原则、最小伤害原则、知情同意原则、清正廉洁原则及关注弱势群体原则。

(五)减少伤害原则:从人性出发,尊重采访对象。不对特殊人群带有歧视或逼视的眼光进行报道,杜绝报道中的“再度伤害”。

(六)清正廉洁原则:拒绝有偿新闻,禁止关联交易。

(七)回避原则:当采访和报道涉及当事新闻记者或编辑的利益时,当事新闻记者或编辑应该回避,不参与采访和报道。

(八)更正和答辩原则:新闻报道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完全真实的,新闻事件在发展,人们对事实的认识也在发展,新闻的真实性就呈现出动态的真实,如发现有严重失实、误导性陈述或歪曲的报道,新闻记者应立即以显著的方式更正,澄清事实,公开致歉。

四、结束语

总之,新闻伦理失范行为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新闻记者要时时处处以新闻职业伦理“军规”来约束自己,不断提升业务素质,时刻防范新闻伦理失范行为发生,时刻牢记习总书记对新闻记者提出的要求,始终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争做党的政策和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1]柳斌杰,蒋建国.新闻记者培训教材[M].人民出版社,2013.

[2]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记协理事代表时的讲话.2016-11-07.

[3]中国新闻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传“猪肉长钩虫”煮不烂食药监:没这种虫》.

[4]腾讯大豫网《肉松是棉花做的?登封这个疯传谣言的人公开道歉》.

[5]百度知道、百度百科.

[6]李东华.媒体的低俗化与道德缺失[J].青年记者,2008(8):23-24.

[7]周俊.论我国新闻职业规范的基本专业原则[J].新闻记者,2012(1):36-41.

[8]陈江.浅谈如何加强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J].新闻研究导刊,2014(18):110-111.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新闻报道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