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下的专业出版社转型升级思考与研究

2018-03-28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互融共融出版社

2014年4月《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一文在《人民日报》上的刊登发表,象征着融媒体从理论政策层面正式提出;10月份,光明日报以“缔造新型主流媒体”为核心创建融媒体中心,标志着融媒体时代从实践发展层面开始实施。

一、专业出版社转型升级的方向

尽管专业出版社已经具备了上述三方面的现实基础、资源支撑和市场准备,但是也面临着以下三方面的挑战。

(一)提高技术融合程度,延伸产业链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内涵,技术融合发展引领的新业态和载体将成为出版业的引领者,必然会给出版产业带来一场全新科技革命。专业出版社当前的业务流程和体系结构,都暴露出技术融合程度低、产业链延伸有限等突出问题,更是专业出版社未来发展不容小觑的挑战。

目前,总局大力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及CNONIX国家标准的应用和推广,正是加快促进技术融合的有效举措。但出版社的传统思维大多根深蒂固,不愿意也不敢尝试技术融合的新途径新方法,出版产业链延伸受到局限,难以结合本出版社的专业特色拓展和创新业务流程和盈利模式,未来发展也极为有限。

(二)丰富数字资源,增加产品形式

专业出版社的覆盖领域现状是在某一领域内的内容资源并不集中,而是零散地分布在好几家不同的专业出版社,这个资源的分散性直接导致了专业出版社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的资源“面窄”,更是极大地影响了专业出版社平台的研发运营,以及数字内容资源无法得到有效整合。

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数字阅读和免费阅读已成为新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路径,单一的产品形式已经越来越难适应市场和广大读者用户的需求。专业出版社作为某一领域内的出版大家,内容资源的权威性毋庸置疑,但在二级学科的范围内,一家出版社的内容资源大多很难覆盖整个领域,更多的是专注某几个二级学科。针对现状,专业出版社应当制定一套版权合作的联动管理体系,对优质内容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以丰富的产品形式,扩大出版产业链。

(三)增强内部建设,优化用人制度

人才是数字出版的根基,也是产业创新的关键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融合发展的路径、进程、深度和广度。数字出版由于横跨出版传媒、IT信息、图书馆等多个行业领域,对出版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既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决定融合发展成败的根本因素。不仅要掌握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还得对出版业务足够熟悉,具备一定企业经营管理经验,而当前各类出版社,这类人才很明显是凤毛麟角,特别是专业出版社,还需要对某一专业领域有一定的了解,而当前诸多出版社连快速掌握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也有一定难度,更不用说对特定专业学科甚至跨专业、跨学科等内容资源的熟悉。

二、专业出版社转型升级的实施路径

面对上述问题与阻碍,专业出版社实现转型升级应着力实现“四融”,以技术共融促进市场互融,以组织相融实现业务通融。

(一)技术共融

技术共融就是要从内容形式、渠道和终端三个维度去构建用户需求、生产需求、技术需求有机衔接的生产技术体系,实现出版大数据分析、数字版权保护、资源知识化管理、知识标引、语义分析、跨终端呈现工具、数字印刷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设推广“技术+媒介+平台+内容+创意”的新出版逻辑架构。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技术始终是核心竞争力之一。融媒体时代下,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变得尤为广泛,着力解决技术共融绝不仅仅是将原先传统的内容资源数字化,不是单纯简单地将传统的图书资源从实体仓库搬上了虚拟服务器,融媒体技术配合数字内容市场化的应用,是以融媒体思维方式指导的,通过融媒体技术配合融媒体时代下新的营销体系实现的,这个是一种以新技术为支撑,以新思维引领的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二)市场互融

市场互融就是要全方位扩展载体形态,扩大延展产业链条,以融媒体新形态创新业务、多样化的出版服务平台载体。以技术共融促进市场互融,以市场互融带动业务通融,形成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次销售多条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的生产经营运行模式。

市场互融是专业出版社在面对融媒体发展的当下,应当也必须迈出的一大步。作为未来社会的阅读主体,年轻一代进行数字化、碎片化阅读的频率和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纸质书的阅读,专业出版社利用融媒体手段拓展市场产业链条、创新产品载体形式、完善出版服务平台,进而实现出版社适应融媒体时代下文化市场发展脉搏。

(三)业务通融

业务融通就是要充分发挥专业出版社的专业优势,实现科技融合、金融对接、产业延伸、行业交叉、资本运作的“五位一体”多元化的业务互融互通,使得专业出版社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经营内容信息,将工具检索、POD出版、舆情情报分析等各类增值服务方式纳入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实现转变为以经营内容信息为基础,向经营用户转变。

在近年来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博会)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出版社意识到业务和盈利模式的重要性,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经营内容信息,开始着手探索和尝试全面构筑“传承+创新”的数字出版新业态,例如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利用其自身专业资源的优势,为国产飞行器外销企业中航技总公司展开长期合作,搭建“知识情报综合管理平台”移动端与PC端平台;湖北科技出版社早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时,就尝试采取将纸质与数字版世界杯观战指南等图书同步推出的方式,取得较好的影响效果。

(四)组织相融

组织相融就是要充分发挥融媒体技术手段,以融媒体思维方式,完善构建适用于融媒体市场要求的内部机制,一方面使得融媒体战略实施深入到出版各环节,打通出版源头到市场推广的整体链条;另一方面要创新出版社内部建立信息共享、协作的工作机制,从组织机构内部避免“信息孤岛”所带来的阻滞,提高融媒体出版的时效性、创新性、交互性;第三是加强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积极推动复合型人才深入到组织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工作中,提高融媒体技术的应用普及。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出版业务的发展将是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深度融合,特别是专业出版社这类学科专业特征极为明显的出版社,更是要以技术共融促进组织结构融合,努力打通出版社的各部门。同时通过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把出版社内部人员的切身利益与出版社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复合型出版人才,最大限度培养和发挥出版人的创新潜能。

综上所述,出版产业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知识服务型的产业。在融媒体时代,专业出版社应当积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等趋势,在出版社内部组织结构融合的同时,以技术共融促进市场互融,以市场互融带动业务通融,以业务通融以适应当今市场化现状,为社会和读者用户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阅读服务,推动专业出版社的知识服务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

[1]李建红.探索融媒体新形态创新主流价值传播新模式——专访学习出版社社长董俊山[J].出版参考,2017(01):9-12.

[2]刘成勇.经济学人集团新战略及其智库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7(01):11-16.

[3]向钧.坚守与奋进:全媒体时代编辑工作的“不变与求变”[J].出版参考,2017(06):52-53.

[4]杜文晔.媒体融合视角下的传统专业出版社转型发展路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10):268-269.

[5]杨琦,张伟伟,李燕,赵文义.融媒体环境下的学术期刊出版[J].出版发行研究,2016(11):46-49+73.

[6]辛文婷.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发展策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1.

[7]周琼.专业学术出版社数字化转型路径思考——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6(04):33-36.

[8]尚春明,张莉英.专业出版社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出版,2017(02):20-22.

[9]周凯,庄鹏.全媒体时代媒体多元盈利模式的比较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2(10):61-64.

猜你喜欢

互融共融出版社
以“三联”促“三力”共建共融谋振兴
我等待……
智能电视亮相 OPPO智美生活发布会开启万物互融新生态
共融机器人
音乐与城市共融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文言文教学——让“文”与“言”共融
南北派竹笛彼此相借鉴分流与互融并行
互融共进促和谐——关于湖北荆门城市民族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