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特点下的舆论监督
2018-03-28
(黄淮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一、引言
舆论监督被定义为“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在监督过程中媒体则是构建话语环境的关键。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会通过媒体获得对社会事件的基本信息,同时也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对违背法律与社会道德的行为进行监督并形成制约效力。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新媒体时代到来。201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从近几年统计调查结果来看,互联网模式不断创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加速以及公共服务线上化步伐的加速,使得网民规模呈平稳增长趋势。这一数据说明我国一半以上的人口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此庞大的话语主体构成的舆论环境必然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与过去PC时代的网民不同,移动智能时代的网民通过互联网表达意见的途径更加便捷,如他们可以在智能手机上下载新闻APP,并在新闻下的评论区域发表看法;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获得新闻事件的发生与进展情况,并通过评论、转发,拓宽其传播范围;可以打造自媒体,捕捉社会新闻热点,并做出个性化的点评等等。这些行为体现了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同时也推动了舆论监督环境的转变。
二、新媒体传播背景下舆论监督的变化
(一)舆论监督范围扩大
在传统媒体时代,舆论监督是专业媒体机构的事情,只有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才具有发布新闻,构建舆论环境,实现舆论监督的权利,民众的表达渠道严重缺乏,只能被动接受媒体的信息导向,形成预期的舆论环境;此外,能够进入舆论监督范围的社会事件也十分有限,许多社会新闻由于媒体传播时限得不到全面呈现,造成了舆论监督空白。而在新媒体传播特点下,一方面民众的话语权得到了极大拓展,每个人都能够通过互联网发声,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单向的,而成为了双向互动,甚至在更多情况下民众会比媒体更先发布信息;另一方面监督的范围不断扩大,甚至达到了事无巨细的程度,一些原本在传统媒体中会被淹没的社会事件也通过互联网被披露出来,让民众能够对此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推动事件更好地解决。
(二)舆论监督更加及时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一个社会事件发生后,媒体会经过采访、编辑、审核等多个环节将事件披露出来。从事件发生到公之于众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新闻的“新”在某种程度上名不副实。这样的传播环境是的舆论监督受到限制,如难以更加及时有效地反映事件发生的始末,监督力度明显不足等。进入到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是新闻端与用户端的直接交流,媒体人会第一时间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并通过互联网迅速传递给用户,以确保民众的知情权,这样不仅调动了民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同时也对各部门在处理事件过程中形成威慑,提高了舆论监督效力。
(三)舆论监督过程的互动性更强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是单向的,民众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被动获取信息,对信息内容缺乏选择权,对信息的反馈缺乏畅通的渠道,因此也就难以形成强有力的舆论监督。在新闻媒体时代,基于互动性的优势,民众不再局限于信息接收者的身份,而是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生成与传播中来,并在与媒体人以及其他网民的互动中,获得更多的事件发生细节,进而提高舆论监督效力。例如在2017年“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中,网友群情激奋,利用网络媒体与执法部门建立了更加主动的互动通道,时刻关注监督事件处理进展,这必然会对司法部门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从而让事件得到更加迅速、更加公正的处理。
(四)舆论监督的影响力更大
新媒体传播特点使得网友的观点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并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影响,提高舆论监督效力。如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某官员因佩戴奢侈品,被网友“扒”出来,引起了纪检部门的关注、调查与处理;还有些官员言行举止不当,在与群众沟通中摆足了“官架子”,从而遭到了网友的曝光。这样的舆论监督会让事件当事人与网友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舆论监督更具杀伤力,从而对整个社会形成威慑力。
三、新媒体传播特点下的舆论监督面临的挑战
虽然新媒体传播特点鲜明,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新媒体发展时间较短,舆论监督也尚未成熟,其中存在诸多的不稳定因素,这必然会给舆论监督效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来讲,新媒体传播特点下舆论监督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言论表达无序,导致网络暴力
新媒体赋予了每一个人自由表达观点的权利。随着人们信息素养的提升,人们对于社会新闻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并且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的声音来对事件的解决给予一分力量,这自然是舆论监督中的正面体现。但是这种言论表达却是无序的,这使得一些人将互联网当成了垃圾情绪宣泄口,肆意谩骂、过度曝光、编造谣言,进而衍生出网络暴力,甚至将这种网上行为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让当事人不堪其扰,也让舆论监督走上歧途。
(二)监控过程困难,造成了新闻事实的扭曲
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严格的审核程序,从新闻内容到新闻措辞上都有着严格的规范,这使得舆论监督处于可控范围内。但是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许多非专业新闻人员进入到信息发布环节,一些人为了占得先机,不经思考、不加筛选地将信息发布出来。海量的信息内容使得监管部门力不从心,一些社会事件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前被公布,网友先入为主,情绪被煽动起来,使得事件走向严重偏离事实,甚至使得网络舆论成为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工具。
(三)实名制实行困难,影响了监督的公平民主
《纽约客》1993年7月5日刊登的一则由Peter·Steiner创作的漫画的标题: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这则漫画尖锐地讽刺了互联网虚拟世界对人的身份造成的割裂,目前除了微博采用实名认证,其他网络环境下,人们的交流都是匿名,而这种隐藏在真实身份背后的舆论监督,刺激了一些人不负责任的意识,也影响了舆论监督的公平与公正。
四、新媒体传播特点下加强舆论监督的措施
(一)新媒体应加强自律
新媒体目前已经成为舆论监督中的“主力军”,而提高新媒体的自律性则是控制网络暴力,实现媒体传播的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媒体要想加强自律性,首先加强学习,即积极学习、深入领会、坚决观察我国互联网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网信办出台的相关规定,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成为传播社会新风、集聚网上正能量的重要平台;第二,守住媒体的底线,保持高度负责的态度对新闻内容进行撰写、传播,明确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规范发布、转载内容,避免成为一些人造谣、传谣的工具;第三,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内部管理,根据新媒体传播环境对媒体人的素质、新闻内容、传播流程等做出严格规定,提高新媒体舆论监督能力;第四,强化正面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道先进、典型,把握住时代发展亮点,提升新闻的吸引力、感染力、公信力,引导民众话语表达,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二)健全言论表达约束体系
互联网自由开放的言论环境,为人们的意见表达提供了沃土,同时也为网络暴力的形成提供了温床。近年来一些网民在言论自由的掩盖下形成的网络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动辄“全网黑”的舆论环境为当事人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针对此,首先,立法部门必须要加强对网络法律法规的建设,明确网络环境下言论自由的界限,对于不当的网络行为要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对一些人在网上信口雌黄、煽风点火等行为形成威慑,让网络舆论成为真正的监督工具,而不是挑动暴力的“凶器”。第二,提高新媒体的媒介素养,明确社会责任,提高对新闻内容的甄别与判断能力,坚持新闻内容的客观与真实,避免在传谣、造谣过程中陷入网络暴力的漩涡。第三,提高对网民的教育与培养,如各级学校应加强网络教育,指导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网民,政府部门应做好社会教育,加强网络道德建设,通过及时辟谣、知识普及等方式提高民众的判断力;网民自身也应不断学习,独立思考、慎重表达,避免成为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
(三)推动新旧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民众能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舆论监督中来,同时新媒体手段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使得传统媒体的市场不断缩减,甚至主导舆论环境的地位也岌岌可危。但是传统媒体手段并不是完全处于劣势,其在民众心目中依然是权威和公正的代表,尤其是在网络谣言四起的环境中,民众对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能力也给予了更多认可。针对此,在新媒体传播特点下,新旧媒体之间应积极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构建更加完善、更加健全的舆论环境。例如电视台的新闻频道可以开通微博、微信客户端,利用新媒体手段及时发布信息,打破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时滞性,并在客户端与民众进行实时互动,了解民众的舆论倾向,同时针对网络反映强烈的事件要及时发布公告,以正视听,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民众的舆论监督素养。
五、结束语
在新媒体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其在舆论监督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让更多的声音通过新媒体表达出来,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无疑是有利的。但是从一些社会事件发酵的结果来看,当前新媒体的舆论监督出现了向媒体审判方向偏离的倾向,如潮水一般的舆论声音甚至淹没了法律的执行,而就一个社会发展而言,这种倾向是非常危险的。针对此,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新媒体传播特点下的舆论监督,明确其在社会监督中的地位,这样才能维持监督的客观性与公众性,避免将监督行为衍生为网络暴力。我国舆论监督的其比较晚,尤其是在互联网言论自由泛滥的情况下,民众对于舆论监督的界限缺乏明确的定义。针对此,政府、社会、民众等各方面应共同发力,推动新媒体舆论环境的改善,让网络舆论真正成为一柄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