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
——采写《梁达松先进事迹系列报道》有感
2018-03-28
(楚雄日报社,云南 楚雄 675300)
前不久到县上采访,一名村干部谈及我三年前采写的《梁达松先进事迹系列报道》,对稿件中的故事情节娓娓道来,让我惊讶不已,或许,这就是新闻通讯的魅力所在。在文中就总结了《梁达松先进事迹系列报道》写作的经验,以期可以为写出更好的人物通讯作品提供建议。
一、《梁达松先进事迹系列报道》的产生
梁达松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第一中学退休教师,1957年大学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主动申请到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谱写了一曲教书育人的赞歌。退休后,梁达松仍心系彝山,设立了“凤凰奖学金”,用余热激励着彝山深处的学子。
2015年4月,中共楚雄州委宣传部组织楚雄日报社、楚雄电视台和楚雄州广播电台三家主流媒体记者深入采访,我有幸成为采访团一员。我们深入永仁,广州以及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等梁达松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的地方,深入细致地进行采访,在梁达松的老师、同事、学生、家人等数十位采访对象的讲述和介绍中,我被梁达松的精神所感动,深深感受到了道德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
通过深入采访,精心组稿以及后期细心的打磨,《梁达松先进事迹系列报道》(13篇)稿件新鲜出炉。《楚雄日报》在一版开设“大爱担当,师德无疆”专栏,对该系列报道进行连续刊登,云南楚雄网、云南楚雄网微信公众号等及时进行了播报,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同时,作品被中国文明网、央视网、云南网等转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该作品荣获云南新闻奖三等奖、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好新闻一等奖。
二、写活、写深、写好人物通讯的经验
怎样写活、写深、写好人物通讯?现浅谈几点采写梁达松先进事迹的体会和心得。我认为应该准确把握“三贴近”的原则,只有在感情上与采访对象融合,才能把所见所感、真情实景写出来,换句话说,只有以真心、抓真事、写真人、出真情,自己先感动,先进入角色,融入其中,才能够把别人生动地展示出来,才能使作品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笔下的人物才会丰实饱满、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一)主题要明确
以《梁达松先进事迹系列报道》来说,作品以一位平凡的人民教师身上的不平凡故事为线索,通过深入采访和细腻的笔触,诠释了无怨无悔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作奉献的不平凡人生。
(二)材料要精当
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材料有血有肉是写好典型人物的基础,也是增强作品亲和力、感染力所在。同时,要善于思考,深入发掘好材料的内涵。《梁达松先进事迹系列报道》对材料做了精准取舍,既写了关键性的“大”材料:《主动请缨到边疆》《爱生如子、情满彝山》《做“四有”好老师》等,又写了生活琐事的“小”点滴:《失子之痛》《永仁之恋》等,只有善于用情感客观地驾驭材料,才能打动读者心灵,产生共鸣。
(三)角度要新颖
《主动请缨到边疆》一文中写道:“从武汉坐拉煤炭的火车到南宁,然后坐汽车到昆明。再从昆明乘货车到永仁,坐了整整两天,来到永仁的时候满头满脸都是灰,连眼睛都睁不开。”这些往事,梁达松一辈子记忆犹新。而在《失子之痛》中有这样的自叙:“那是个男婴,长得很好……”事隔52年,往事依然历历在目。梁达松老泪纵横,痛哭失声:“孩子走了,是我的责任,我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父亲。”递上纸巾,心在隐隐作痛,这种刻骨铭心的痛也让我们感同身受。
(四)语言要朴实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来自于文字的朴实、内容的真切、情感的真挚。在《罗坝农场的难忘岁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梁老师和我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条件很艰苦,壁虱、跳蚤到处都是,我们就把裤脚绑得老高,不然跳到裤子上就难得抖了。”这样的语言很平实,却有一种感动在流淌,贴近百姓,贴近生活。
同时,在该组系列报道中又恰当地使用人物间的对话,在写到梁达松主动请缨到边疆时引用了一段对话:得知梁达松向学院递交了要求到云南任教的申请书后,广东老乡赖武森语重心长地对梁达松说:“老兄,谁都知道,云贵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闭塞,贫困落后,传染病多。去容易、回来难,这个问题你想过吗?还是把申请撤回来吧。”梁达松坚定地说:“谢谢你的关心,但是,我的主意已定,现在正是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一定会在那里做好的。”人物间的对话形象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去判断和理解人物的崇高所在。
三、结语
文中对《梁达松先进事迹系列报道》的写作经验进行了介绍。从该通讯作品的写作之经验之中发现,要写活、写深、写好人物通讯就需要我们以真心、抓真事、写真人、出真情,只有这样才可也让人物通讯变得有血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