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江中下游绿色产业发展思考

2018-03-28梁小青

长江技术经济 2018年1期
关键词:荆门汉江农耕

梁小青

(荆楚理工学院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荆门 448000)

汉江丹江口大坝至钟祥为汉江中游,流域面积2.48万km2;钟祥至汉口为汉江下游,流域面积1.7万km2,地域范围涵盖湖北省十堰市、襄阳市、荆门市、随州市、孝感市、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以及武汉市部分辖区,人口接近3000万,约占全省一半。因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北向调水,汉江中下游生态问题凸显。有必要探索一条超越传统模式的绿色发展道路,既用产业发展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又尝试从根本上解决整个汉江中下游的生态问题。

1 绿色产业涵义理论探讨

无论理论界,还是决策部门,或是实践经济领域,对于什么是“绿色产业”还处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百家争鸣阶段,导致现实中绿色产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对发展什么产业、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缺乏统一认识,进而使决策与实践部门在具体行动时容易偏离生态文明基本要求,习惯性走向“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传统老路。

“绿色产业”一词由联合国1992年通过相关宣言和议程时提出,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传统的一、二、三产业中符合绿色指标要求的产业;狭义是指生态农业、食品加工、无公害农业服务等产业[1]。基于实地踏勘调研后的思考,本文认为,林林总总的“绿色产业”指标要求都可以归并为生态、高效两个关键词。前者以满足“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现实需要,后者可以保障其工作的持续性。

1.1 生态的两层面解读

狭义概念的无公害、可降解。尽管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所谓“三品一标”,但实际上能够真正做到无公害就很好了。这是因为主要源自工矿企业的重金属污染普遍严重,一些地方还十分严重。为了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部在2015年明确提出,农业要在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涉及农业用水、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畜禽养殖、农作物秸秆、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及废弃农膜。如果说畜禽养殖只是嗅觉层面的养殖场周边的“点状污染”,那么,地膜等形成的“白色污染”则是视觉层面的“面源污染”,既影响民生获得感,更影响百姓对未来生活的心理预期。所以,把可降解单列,以引为重视。

广义概念的能循环、少排放。笔者以前认为,循环经济是一个以技术进步为保障,并建立在技术基础之上的“理念”,只有技术成熟了,原来不能利用的废弃资源现在能够再加以利用,循环经济自然会在人们的逐利预期驱使下得以萌芽、发展[2]。现在看来,这一认知纯属被动理解。循环经济必须有一个主动引导的阶段,因为循环经济既是“理念”问题,更是“观念”问题。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明确指出,绿色发展方式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就是绿色经济[3]。只有贯彻减量化原则把握“点”,贯彻资源化原则连接“线”,贯彻再利用、再制造原则建设“面”的点线面思路[4],才能真正做到能循环。同时,也只有坚守“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理论基础,以绿色设计为核心的技术体系,以信息化为主体特征、并兼顾了新型工业化诸要素”的绿色制造丰富内涵[5],才能做到少排放。

1.2 高效的三方面涵义

不同的价值观赋予高效不同的涵义。在“万元户”是标杆、致富最光荣的粗放发展时代,农耕文明、水土保持、历史故居、邻里关系、伦理道德、山清水秀等等,往往被放在一边。在“五位一体”“五大发展理念”的新要求下,高效的涵义至少应该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尽快恢复良好水土。这是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前提下的首要选择。以前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体会相对肤浅,认为只有进行某种方式的运作或包装并产出货币收入后,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后来认识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有时候“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6]。但绿水青山的前提是,必须做好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必须做好土壤改良与污染防治等工作。

尽快营造乡愁氛围。在中国“三农领域”,无论是实践界的“乡建院”,还是理论研究中的各种流派,都往“乡愁”中注入了太多个人情怀。由于身处工业化时代背景,因此各种各样的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要面对工业化的现实,否则就极有可能陷入一厢情愿。

尽量保证经济效益。必须看到,中国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2016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300多万人。从结构上看,大部分处在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从群体分布上看,主要是鳏寡孤独残病以及技能缺乏的贫困人口,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7]。

1.3 汉江中下游绿色产业遴选的三个“有利于”原则

要有利于经济结构向轻资产转型。汉江流域工矿企业已成水土污染罪魁,如今汉江水华频现,迫切需要产业转型。不能用投资拉动的老办法寻求经济的“稳”,必须营造良好氛围,以保证新模式、新业态的竞相涌现。

要有利于涵养水源与土壤改良。既要开水源,也要节水流。现在1m3的灌溉水可以生产1kg粮食,与发达国家1.2~1.4kg尚有相当差距,所以要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既要治理土壤污染存量,又要遏制土壤污染增量。

要有利于文化传承与地域特色。汉江中下游精耕细作传承久远,江汉平原各种高效种养模式日渐推陈出新。《诗经·汉广》中的汉江“汉之广矣,不可泳思”,苏轼比喻汉江之清澈纯厚的“春风吹酒熟,犹似汉江清”意境,未尝不是一种乡愁。

2 政策建议

2.1 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

发展湿地经济。摸底汉江中下游湿地资源,划定生态红线,严格禁止重资产建设。汉江流域自宜城以下有众多分蓄洪区,可以择地势较低处建设湿地公园,多方蓄积水源,多手段建设汉江海绵流域。如杜家台分蓄洪区总面积近620km2,工程建成60年来,共使用20余次,累计分蓄洪近200亿m3,完全有必要人退水进,建成湿地公园。以荆门为例,已建有4个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约17878hm2;14个省市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4617hm2,维系着生物多样性。当然,湿地也不能只摆在那里,要想办法提供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

因地制宜涵养水源。汉江襄阳段河滩裸露面积3万hm2、荆门段河漫滩沙化面积1万hm2,水源涵养的可利用空间相当大。汉江中下游虎爪山、太子山、大口等三个国家森林公园联袂成片,占地200 km2的区域内有20余座大中小型水库、30多条大小河流,可以选择地势低洼处,通过必要的工程手段以进一步蓄积水源。地处天门河流域的中国农谷核心区屈家岭管理区,城乡户籍人口7万多,2016年全域水灾,直接经济损失近40亿元,人均约6万元,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量:投资人信心打击、投资计划暂缓、当地人未来预期降低等。为了不再出现“辛苦几十年、一朝回从前”的“归零”状态,并且从根本上缓解当地干旱常态,人退水进也是因地制宜的务实选择。

以水定畜。一般来说,一头牛、一头猪的用水量,分别相当于8个人、2.5个人。发展畜牧业不仅要考虑水源、水质、水流,更要综合平衡生产、生活、生态用水。荆门本就水枯,北向调水后,中下游流量减少26.9%,客观上制约着畜牧业发展。事实上,该区域猪牛数量已大大超出环境承载力。以荆门为例,在“十二五”期间,荆门重点建设了牧原200万头生猪产业园、五三陈湾1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万头猪场达到75个,全年千头牛场达到24个,万只羊场达到12个。

2.2 土壤改良与污染防治

加大土壤改良剂田间试验力度。验证土壤改良剂在改良土壤、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及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功效,全面检测土壤改良、耕地地力提升等作用。构建化肥减施与土壤改良剂配合施用的高效技术模式体系,为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提高肥料利用率,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科技、理论技术支撑。

针对不同的土壤问题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土地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瘦、馋、板、酸、咸、脏、杂”等七大类[8]。对这些问题,切忌“一刀切”。比如“板”,是因为土壤团粒结构数量减少、结构被破坏,导致通气性、透水性变差,以致板结。对这些问题,用大马力拖拉机和配套的深松机具进行深松和深翻整地,以保护耕作层,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沙洋县为了推进土壤改良及修复工作,在曾集镇、沙洋镇开展约133 hm2的土壤改良及修复试点。确定了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复等技术路径,明确了取土化验、田间试验、示范应用等实施内容。特别强化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相关公司建立联合攻关工作机制。

2.3 努力对接工业文明与农耕风俗以传承乡愁

发展特色小镇以推动工业文明与农耕传承有效对接。农耕传承在大城市已经没有立足之地,只能通过发展特色小镇,让人们在享受工业文明的同时,能够尽可能留住传统文化的根。汉川市“马口窑”是湖北省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马口陶器品种繁多,有老年人使用的烘炉、古香古色的烛台、小巧实用的暖炉、雕花刻字的酒坛、造型朴拙的陶枕。湖北旧称“女儿”为“坛子”,因女儿出嫁前男方要送一坛酒,女方陪嫁食品往往以坛子装盛,故“坛子”演绎为女儿代称。马口陶器业始于北宋年间,陶器产品由汉江入长江,远销至日本、韩国、东南亚和美国。最兴旺时,汉川从事马口陶器业者,十有其一。民国时马口窑新集周围的龙窑最多时达到36窑。汉川完全有条件有效整合目前的纺织业与曾经的陶器业,建设“马口窑”特色小镇。

以森林健康产业传承中医养生等传统文化。汉江中下游虎爪山、太子山、大口三个国家森林公园北靠长约160km、宽20~70 km、面积2100 km2的大洪山风景区,南向汉江平原的稠密人口与广袤良田,既为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空间,又为市场开拓提供足够客源。周边区域不仅有长江三大古文化区之一的屈家岭文化,还有郢中楚文化与明文化以及众多儒、道、释三教谈法论衡圣地,更有钟祥长寿文化、京山网球运动,完全有条件筹建森林疗养实验和示范基地,以中医养生为理论基础,抽取屈家岭文化中的相关要素,融合儒道释养生文化,展示农耕文化。

2.4 适度恢复水稻的自然农耕法

随着美国式现代农业的弊端愈演愈烈,倡导“天人合一”的自然农耕法的内在价值越来越为现代社会所接受。该农耕模式源自中国,在日本得以延续。按技术体系不同,日本的生态农业大体上可分为有机农耕法、自然农耕法两种类型[9]。

汉江中下游是素有“天然粮仓”美名的江汉平原,其水稻种植精耕细作传统源远流长。由屈家岭文化(距今约5900~4600年)、石家河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一脉相承,该区域稻作农业生产稳定发展,通过不断吸取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地区先进经验,水稻产量较高,耕作技术先进,为人工栽培的粳稻,与现代长江流域普遍栽培的稻种相近。水稻既是江汉平原典型农作物,也是湖北省级重大战略“中国农谷”的“根”。因此,汉江中下游流域部分地方放弃水稻种植而改种果树等经济作物,并不可取,而应该借道“老传统”展示“新面孔”。

令人欣喜的是,荆门在全国首次还原了明朝的自然农耕法——“香稻嘉鱼”综合种养模式。据明史《承天府大志》卷二载,500多年前,湖广安陆州(钟祥)官员曾将香稻及香稻田里的甲鱼选为贡品。如今“香稻嘉鱼”模式已有多个连片基地,种植面积几万亩,并辐射带动荆门全域发展。同时,荆门还在全省率先开展鱼鳖混养模式推广,有机龟鳖养殖总面积达到1.33万hm2,养殖规模和产量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位,无论水稻、还是龟鳖,尽管市场价格较高,但供不应求。

3 结语

笔者建议,解决汉江中下游生态问题,要着力从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土壤改良与污染防治、对接工业文明与农耕风俗以传承乡愁、适度恢复水稻自然农耕法四方面入手,在加强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和水资源最大化利用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区域经济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规划,兼顾保证北上供水的重大目标与保障区域发展的民生目标,达成调水受益区与影响区双赢。

参考文献:

[1]石蕾,王爱,谭丽萍,包善驹.绿色产业规划编制的实践与探索——以六安市城南片区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7,(3):69-73.

[2]梁小青.循环经济试点市的荆门探索[N].荆门日报,2008-08-08.

[3]文雯.什么是绿色产业?[J].中国生态文明,2016,(4):84.

[4]梁小青.荆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思路[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64-67.

[5]梁小青.绿色制造: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45-47.

[6]龚雯,许志峰,吴秋余.权威人士谈中国经济:总体L型走势一两年不会变[N].人民日报,2016-05-09.

[7]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9-01.

[8]袁培博,袁若韫,吴现力,袁洋.土壤污染因素分析及改良方法探讨[J].山东化工,2017,(2):115-117.

[9]王沅.日本自然农耕法的原理及实践[J].世界农业,1988,(12):24-27.

猜你喜欢

荆门汉江农耕
汉江春晓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汉江,为你梳妆
守望汉江
能源管理系统在荆门石化的应用
汉江之歌
菊逢盛世,韵满荆门 第十二届中国(荆门)菊花展览会侧记
《李白·渡荆门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