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内涵探析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17期
关键词:传播学思政素养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此,各高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所谓“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传播学》课程是新闻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与实践,使学生掌握传播概念、模式、效果等基础理论,掌握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文化传播等知识,具备信息的收集、处理、生产、传播、评判等专业能力。它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是在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并成熟起来的。其课程特点决定了它的思政教育内涵很丰富,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方面德育要素,这些要素隐藏在课程不同的教学项目的不同教学内容中。笔者认为,《传播学》课程开展思政教育,首先要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找准思政映射与融入点,确定内容,突出重点,才能实现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有机渗透。其思政教育的具体内涵探析如下:

一、爱国

具体表现为维护国家利益,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文化自信等。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它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与确立的。当时,在美国,政治家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的,竞选总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德美主要交战国利用媒介宣传国家政策、动员民众参战的,可见传播学形成伊始就是和国家利益相关的,为政治和国家服务的。传播中影响最大的大众传播,是在国家统一的调控管理下,对受众提供大量的信息及其娱乐产品的传播活动,它是政府与公众间的一座桥梁,引导受众关注国家大事,发挥社会协调功能。教学这些内容时可以进行维护国家利益、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的教育。爱国教育也体现在文化自信上。在“传播与符号”中,语言是最重要的符号,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源远流长、唯一使用至今的语言,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语言符号具有文化意义,记载着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结合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教育学生理解和热爱中华的语言文化,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的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实现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法治

具体表现为权力意识、纪律意识、法律意识。新闻从业者通过不同载体向受众传播信息,享有新闻传播权力,包括:报道新闻的权力、发表意见的权力、舆论监督的权力、出版权力。但在行使新闻传播权力时不能侵害公民的权力,包括:名誉权、隐私权、姓名权、肖像权、著作权等。比如,为了追求独家新闻,窥视、围追堵截,侵犯他人隐私。传播信息时要本着真实、客观与公正的原则,不故意捏造或散布虚假的事实;避免发生新闻侵权行为,毁损他人的名誉。特别是网络传播,一定要保持理性,增强网络法律意识。中国网民数量占世界第一,其中大多数是青少年,传播出现了很多新现象、新问题,不能潜在网络世界,无视法律,无底线地兴风作浪,比如无底线炒作、人肉搜索等。因此,法治教育是本课程思政教育的一个重点。

三、自由

具体表现为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指公民享有发表意见、实现交流、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而不受干涉的自由。传播是信息的流动和共享。在新闻传播中,记者编辑拥有言论自由,他们每天面对大量的事实,先进行新闻价值判断,然后可以按照自己本身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业务素养完成信息的采集、编写、传播与评判。公民拥有言论自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的规定。但要注意言论自由不可滥用,要维护公共利益,遵守法律规定。要把对自由价值观的理解和教育自然地融入课程的教学中。

四、文明

具体表现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具备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传播离不开文化,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有不同的文化模式。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崇尚集体主义,追求事业成功,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勤奋节俭、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等,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建设。文明还体现为良好的个人素养,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素养是个人素养的重要内容。媒介素养指信息社会中,人们不再被动接收各类传播媒介输送的信息,并具备解读、分析、选择、批判甚至再创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的缺失,使青少年容易网络成瘾、网络暴力等。传播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是思政教育的新内容。

五、敬业

具体表现为热爱工作、热爱岗位、具有职业道德。在组织传播中,传播系统具有阶层性,信息在组织的战略层、决策层、基层之间,以上行、下行、平行的方式进行传播。组织成员首先要认清自己在组织中的角色,做到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肩负起岗位使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成员爱岗敬业才能保证组织的有效运转。每一行业都有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新闻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所提出的特殊要求。根据职业新闻记者协会(SPJ)职业伦理规范:新闻记者应该忠实、公正和勇敢地搜集报道和转述信息;有职业操守的记者把新闻来源、采访对象和同事都看作值得尊敬的人;新闻记者在他们读者、听众、观众的眼中是可信的。我国新闻职业道德主要内容包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新闻的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坚持正义,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遵守新闻纪律等等。敬业正是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元素。

六、友善

具体表现为团结、协作、尊重、和气、宽厚。传播过程中传者、受众之间常常要有互动、反馈,这就需要与他人协作。友善这一要素在人际传播中体现得最为充分。人际传播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他人是一面镜,人们通过这面镜子认知自我,进而与他人交往;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之间是基于利益交换的关系;人际需求理论则认为人际交往有包容、支配和情感的需要。这些都关涉到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团结、尊重、和气、宽厚。而人际传播的技巧就包括:准确、礼貌、得体地运用语言;适时赞美他人;认真倾听,及时回应等等,这些都是友善的表现。在课程教学中就可以很自然地进行思政教育。

总之,以上爱国、法治、自由、文明、敬业、友善是《传播学》课程思政内涵的具体体现,也是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向和重点。明确了内涵,思政教育就能落到实处,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传播学思政素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