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等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与评价体系建设探究

2018-03-28毕玉水

山东化工 2018年1期
关键词:应急实验室实验

毕玉水

(泰山医学院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6)

在高等院校,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面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重要场所,是人员和财物高度密集区。实验室安全既是维持高校日常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又直接关系到全体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也是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工作的一个重点任务[1]。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强力推进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地方高等院校的专业不断增加,科技研发任务日益增多,社会技术服务工作持续扩大,实验人员激增,致使实验室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实验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快速增加、设置实验科目明显增多。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越来越频繁,消耗品的使用量、排放量急剧增加,人员随机性、流动性增大,各类实验过程中不可避免使用危险设备,如高压高温反应釜、压力灭菌器、辖射源或辐照装置,有些实验室还涉及剧毒、易制毒化学品、微生物菌种、实验动植物等。高校师生长期与危险品和高风险仪器设备相伴,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引发灼伤、感染、中毒、水灾、火灾、气体泄漏、爆炸等一系列灾难事故。例如:化学实验室由于实验的需要,常使用一些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的试剂进行实验操作,具有十分严重的安全隐患,化学物质固有的危险性所带来的室内安全、人身安全、环境安全等问题日益突显,实验室“三废”(废气、废液、废弃固体)的排放及其污染问题愈发严重。诸如此类,各种实验室安全隐患层出不穷。然而,地方高等院校在实验室快速发展与扩张的同时,由于基础薄弱,所以实验室安全意识较为淡漠且管理相对滞后,实验室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已引起地方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

因此,加强实验室的安全和管理,构建实验室安全综合管理体系,并建立健全完善的实验室安全评价机制,保障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的顺利实施,确保全体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地方高等院校平安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地方高等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和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地方高等院校普遍对实验室安全较为关注,大部分高校均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如实验管理科、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等,同时各院、部、系实验室也基本上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管理员。尽管如此,近年来地方高校实验室的安全事故仍时常发生。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地方高校由于发展历史短,起步晚,底子薄,管理制度、理念、方法和经验不足,实验室安全工作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实验室安全管理大多处于较为被动的初级阶段,常常侧重于形式上的安全检查,而忽略了其它要素。纵观目前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仍存在“常停留在口上、难落实到手上、能过且过、出事悔过”的局面。综合来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1.1 安全意识淡薄,思想认识不足

安全意识淡薄、思想认识不到位是危及实验室安全的最大隐患。目前,许多高校存在重实验、重科研、轻安全的现象。有关部门和人员往往一味地追求实验成果产出,对安全意识、安全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安全工作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不能落到实处,极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另外,师生对实验室安全的思想认识不足,缺乏责任感、紧迫感,心存侥幸,认为实验室安全事故仅仅是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甚至有人还认为安全工作是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的事情,与我无关。这些片面的思想为安全隐患的蓄积及安全事故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1.2 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运行体制和运行机制不畅

目前,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不十分健全,管理部门良莠不齐、职能交叉、职责模糊、责任不明、多头管理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比如,有些高校管理实验室安全的职能部门为保卫处,有些高校归属为教务处,还有的学校归教务处、科研处、资产管理处、实践教学部或后勤部门等多方交叉管理,存在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短缺、专业化管理队伍欠缺、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明确、沟通协调不及时不到位等短板,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推诿、外行管内行、执行不力、运行机制不通畅、规章制度与举措无法落实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实验室的健康运行。

1.3 安全设施不完备

高校扩招、专业递增等原因使普通高校实验室用房一度紧张,在实验室安全设施方面,规划不全面和基础安全设施不完备是关乎实验室安全的一大硬伤。一些大学只重视仪器设备的更新和实验条件的改善,忽略了对实验室基础安全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带来若干问题,例如:建设前未统筹实验室所需的安全规划,建设后重新进行安全设施大改造;通风、水、电、气等管路管线排布不规范;实验仪器设备摆放安全距离不足;环保设施不符合标准;“三废”排放不达标;应急安全通道堵塞;急救设施匮乏等。此外,投入不足也是导致实验室安全设施不齐全、易产生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之一。

1.4 安全教育不系统

安全教育是实验教学体系中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些高校既没有把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体系,也没有开设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有些高校虽然设置了该课程,但由于没有完整的教学团队,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其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不确切。部分高校安排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甚至仍然停留在大众消防安全等常规常识性教育层面,既缺少新知识,又缺乏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典型案例。目前,获取实验室安全知识较为普遍的途径是零散传授、口口相传、以老带新等;有时,学生边做实验,任课教师边告知安全操作注意事项;造成安全知识普及率低、系统性差、效果不理想,难以应对日益增多的复杂安全问题。

1.5 考核机制不健全

除了上述问题外,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考评机制还不健全,尚未形成十分完善的考核评价办法,也未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和奖惩机制。少数地方高校的安全工作流于形式,没有把安全教育效果纳入考核中,导致有些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不到位、授课教师安全教育意识不强、学生安全意识淡漠甚至缺失。此外,防范措施的制定及其贯彻落实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例如:实验室缺乏安全操作规程或违反操作规程、无药品清单、无危化品资料、违规使用药品仪器、试剂和气体钢瓶存放不规范、未进行个人防护或防护不到位等。

1.6 应急设施和应急预案匮乏

在我国地方高等院校中,实验室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高校非常重视事故后的调查和善后处理,然而遗憾的是,当未出现事故时或事故来临之前,许多高校缺少强有力的应急设施、应急预案和事前管控能力。许多地方高校实验室没有意识到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应急设施不齐全甚至缺失,缺乏高效的应急预案和针对性强的应急演练是一个突出问题和普遍现象。

2 地方高等院校实验室安全综合管理体系的构建

尽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已逐渐引起地方高等院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增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工作力度,然而单纯地依靠某一种手段,如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环境检查、设备巡查等远不能彻底规避实验室安全事故,必须以构建实验室安全综合管理体系为抓手,采取更加全面且行之有效的举措,实现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4]。

2.1 预防第一,加强安全思想教育和安全知识培训

安全教育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要做到常态化和生活化。要始终把“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核心理念摆在首要位置,并贯穿于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为学校和校内各级管理部门,要加强领导,要将实验室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并采取多种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全员安全意识。例如:定期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召开系列专题教育讲座、开展模拟演练、现场讲解指导、制作多媒体课件、板报宣传、安全知识竞赛、实验操作大赛、安全准入考试等。作为全体师生员工,要做到自律,要不断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无小事、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自觉性,并加强安全事件预防和处理能力。

2.2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联动运行

制度建设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石。首先,地方高校应面向全校广泛征集二级学院、实验人员、教工及大学生的意见并充分论证,建立系统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细则,制度要全覆盖,例如: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守则、化学试剂储运管理办法、药品使用管理制度、仪器使用管理制度、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更衣室制度、实验室卫生制度、“三废”处理办法、实验记录追溯管理办法等。其次,各部门和相关责任人要明确职责,及时沟通,形成联动机制。此外,还可利用数学模型、计算机技术等智能化方法将风险评估引入安全管理体系中,实现预警作用。

2.3 完善安全设施

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国内高水平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在硬件安全设施上仍存在较大差距[5]。因此,要加大投入,完善实验室基础安全设施,并事先做好规划,确保万无一失。

2.4 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可实行校、院、室、人四级管理,在此基础上再对实验室进行分类管理,安全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同时制定出健全的考核机制,重大安全问题可采取一票否决制。此外,还需灵活地引入监督、检查、责任追究、奖励、惩罚等机制,使工作规范化、精细化、精准化。

2.5 建立健全应急设施和应急预案

为防患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既要健全应急设施,还需制定和完善事故应急方案,包括危险情况发生时的首要应急设施、应急措施、人员分工、信息联络等。面向全体师生定期开展应急预案学习和演练,确保应急方案的可操作性和高效性。

3 地方高等院校实验室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

为规避安全事故,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实验室安全评价体系尤为重要,不仅能对实验室常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更重要的在于及时发现实验室运行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整改,从而达到以预防为主、化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保障实验室安全运转之目的。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重点院校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地方高等院校在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体系时,可遵循如下几个原则。(A)首要性原则:是指在构建实验室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首先考虑“安全第一”这一原则,它是开展各项实验工作的前提;(B)基础性原则:是指构建实验室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考虑实验室的基础性安全指标,其特点是应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全面性和适用性的基础标准水平。(C)先进性原则:是指所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要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还要符合本校自身实验室的实际;(D)可行性原则:是指所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须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指标内容描述清晰、语言精练、便于理解、定性定量兼顾,便于评价与考核。

基于上述原则,针对可能影响地方高校实验室安全性的因素,将其划分为管理、人员、物料、机器、环境等五个一级评价指标,均下设二级评价指标。管理因素二级指标包含:规章制度的有效性、安全培训的水平、师生员工配置的合理度、隐患或事

故的处理能力等。人员因素二级指标包含:安全意识、安全培训经历、实验操作能力、健康状态等。物料因素二级指标包含:分类标识、性质与安全标识、存储状况、跟踪流向等。机器因素二级指标包含:仪器设备可靠性、安全防护水平、使用状况、维护与更新等。环境因素二级指标包含:作业环境的安全性、规范性、安全文化气息、特种技术安全等。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须将上述指标进行权重分配,方可进行评价。为了保证权重的合理性,在确定权重时先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主观权重,再使用熵权法得出客观权重,将主客观结合并通过加和法确定得到综合权重[6]。基于上述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指标权重,并使用安全等级界限云模型对实验室安全级别进行划分,最终确定实验室综合安全评价等级[7]。评价等级用于标识实验室安全水平,涵盖Ⅰ至Ⅴ级,依次为非常安全、安全、轻度危险、危险及非常危险。

4 结语

随着我国地方高校科教事业的不断发展及实验室规模的持续扩大,实验室安全与管理工作面临更大难度和挑战。在借鉴国内外重点院校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措施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地方高校的现状和共性问题,围绕“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和谐发展”这一核心价值观,提出了面向地方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与评价体系,为保障实验室安全,遏制实验室各类事故的发生,营造平安和谐的实验环境提供方法与参考。

[1]黄 艳,范凤艳,张华知.关于高校化工生产综合实训室安全的研究与探索[J].山东化工,2017,46(1):111-112.

[2]聂锦霞.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山东化工,2015,44(22):188-189.

[3]王连之,镇真柏,胡志强.加强实验室建设,构筑创新大平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7):136-138,160.

[4]陈晶晶,孙贤波,朱育红,等.高校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241-245.

[5]张 珂,郑宾国,牛俊玲,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与教育体系建设研究[J].山东化工,2017,46(8):144-145.

[6]贾贤龙.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93-195.

[7]曲朝阳,王 健,吴 云,等.基于可拓云模型的电力生产安全综合评估方法[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5,22(3):94-98.

猜你喜欢

应急实验室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做个怪怪长实验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