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曲《秋山鸣》艺术特性及其文化价值阐释

2018-03-28顼晓陆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小字织体音程

顼晓陆

回溯中国钢琴百年历史跨越的艰难、曲折而灿烂的历程,从1934年起历届中国钢琴作品征集赛,总能在中国钢琴史、乃至中国音乐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迹,其获奖作品始终受到钢琴音乐创作、表演和音乐理论者的高度关注。2007年,上海音乐家协会、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出版社承办的“圣卡罗杯”钢琴新作品征集评选活动同样不出其左右,其以参赛人员的广泛性、专业性,创作要求的民族性、原创性,比赛规则的严肃性、公正性,综合体现了21世纪以来当代中国钢琴独奏音乐创作的高水准。刘力创作的独奏曲《秋山鸣》,以其独具匠心的乐思、独特的钢琴艺术手法、细腻生动的心理描绘,以及丰富的审美意味荣获了一等奖。为使刘力的钢琴曲《秋山鸣》,不仅在艺术特性层面能于审美中被更理性地“临响”(韩钟恩),而且能在文化层面使其内涵和价值于理论阐释中更清晰地“敞开”,以资中国钢琴独奏音乐文化发展研究,本文在此抛砖引玉,以期共襄研进。

一、“乐的个性”:《秋山鸣》鲜明的创作特性

特性是艺术存在的生命,任何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都必然要在合规律合目的中彰显出鲜明的个性。《秋山鸣》,作为一部在2007年“圣卡罗杯”全国钢琴征集评选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有着自身的独特创构,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国钢琴独奏音乐创作之感性智慧和理性精华。概而言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主导性动机贯穿,不同层面灵活呈现

主导动机即作品中的固定乐思,以作品视角象征着作曲家所描绘的特定境界、事物或概念等。主导动机创作思维与技法的运用是否富有创意,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一部音乐创作的成功。从作曲家刘力的钢琴曲《秋山鸣》来看,其核心动机建构精妙独特,个性鲜明,可谓匠心独运。(参见谱例1)

谱例1.

从结构而论,由上例可见,该主导性动机在中强力度下,以富有动力的前十六节奏型在钢琴的小字二组音区给出,紧接一个纯五度音程的持续,以三组音(#c2—#e3,#f2—g1,b2—#g2)的音响效果,对前十六节奏型的后两个发声点进行节奏性回应,这样稳健而极具共鸣的延音效果生动刻画出深山静谧悠远之境,随着短时值音符的快速点缀,为宁静的氛围增添一丝秀美灵动,总体上形成了一个前紧后松、前强后弱、前块状音型后点线结合的音型呈现。触键中高声部音符与寥寥低音遥相呼应,形成明亮而不失厚重的独特音色,加上饱满泛音的生动修饰,在这样多层叠置的效果中着力凸显钢琴音色的立体感与空间感,并意指着川滇地区大山深处景致的丰富变化。整个乐句疏密相间、张弛有度。随着乐曲的不断发展,该动机在各段落中都以相应不同的形态在钢琴的不同音区以不同音色变化呈现,充分发挥了该动机的核心结构力作用,完成乐曲意境的呈现。

从音高组织而论,不难见出该动机的所有音均来自C调(f、g、b)和升F调(#f、#g、#c、#e)两个调性的音高体系。作曲家通过选择性运用音高,以及巧妙的错位组合,使纵向的大六度音程、大二度加大三度和弦(音级组合[0,2,6],根据阿伦·福特音级集合理论)与纯五度音程的和声式推进,与横向的十度、大七度、小三度音程进行旋律式点描,形成了一个既有多调性之感,更有五声性色彩的音响结构。还值得注意的是,该动机中包含的#F、#G、B三音,组合而成一个[0,2,5]音级集合,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全曲的一个结构要素贯穿其中,直到最后乐段在钢琴的小字组和小字一组音区,以相对低沉浑厚的钢琴音响色彩,进行三次反复呈现。从以点描状旋律元素隐含在动机中出现,到以旋律式与和弦式交替结合行进而呈现,可谓由“背景”走向“前景”,设计精妙。

总之,该动机结构独特、个性鲜明,充分发挥钢琴不同音区色彩,使动机“放”时千姿百态却有“一线相牵”(动机的主要元素),“收”时内敛含蓄却也“清清楚楚”,充分展示了作曲家的独创与个性。

(二)多调性思维整合,五声性色彩渗透

多调性思维是现代音乐创作中一种具有重要特质的创作思维,极大地拓展了创作理念、方式方法和手段。一定程度上由于多调性音乐不如传统调性音乐的可听性,所以如何融合性地解决此问题,一定程度上成了作曲家感性智慧的重要表现。《秋山鸣》作为一首现代风格的钢琴独奏作品,对此问题的解决进行了有效尝试,并形成自身的一大艺术特色。在该作品中,作者以钢琴小字组与小字一组中的大量不协和音程,打破调性调式感,凸显其多调性的特点,同时巧妙融入中国传统五声性音阶体系,通过充分发挥钢琴音乐可多声灵活变化的特性,结合和弦与复调思维,在横向、纵向发展中巧妙“错位”,形成含有五声调式色彩的独特的音响结构。例如作品第26小节。(参见谱例2)

谱例2.

在上例中,旋律音区先后以多种类连音形成C、D、F、G组合,在钢琴小字一组与小字二组音区的快速流动中形成带有D角或D羽的五声调式色彩感,但中声部钢琴小字一组的#G作为长音铺垫衬托,与上方钢琴小字二组核心D音构成减五度音程关系,产生的不协和音响,则打破了这种纯净的民族风格韵味,而使其具有了氤氲的色彩感。演奏时,左右手在钢琴小字一组与小字二组音区间交错对话,各自形成的音效充分融合,双手的连贯性构成作品气息的不断延展,在旋律交替的对立与统一中大大增强音乐的表现力。由此可见,《秋山鸣》通过这样多调性思维,把复合调性调式的元素与五声性元素的叠合,创设独特音响结构,形成了自身一大创作特色。

(三)结构布局个性创设,中西融合独特呈现

音乐是结构的诗学(作曲家贾达群语),音乐作品因结构的诗学所以才富有灵动的生机。《秋山鸣》作为一首现代钢琴作品,一方面注重吸收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另一方面力图扎根中国文化土壤,汲取深厚的原生态性精神基养。

在宏观层面,通过对作品文本句式、段落等的研读,以及结合速度、力度、织体等元素的总体比较分析,不难得出其整体结构思维,既有中国传统音乐“散—慢—中—快—散”的结构思维,也有西方三部曲式的结构印记。(参见下方表格)

表格

《秋山鸣》这种结构上的双重性,既是西方现代音乐创作理念与技法在中国音乐创作中华丽转身的结果,也是作曲家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审美深度挖掘的体现。当然,这种宏观结构的合目的性建构是在音乐织体有机组合基础上的。

微观层面,音乐结构主要指音乐织体。音乐织体是音乐作品结构力的重要元素。作曲家贾达群说:“音响轮廓及其织体形态不仅是乐思音乐化的重要表征,也是形成宏观段落安排的主要依据”①,音乐织体通常主要有线状、点状、块状,以及三种织体的综合,四种形态。微观《秋山鸣》钢琴音乐织体,其丰富的多样性,可谓为钢琴独奏音乐织体“库”。散板部分,松紧结合的音乐织体,在钢琴小字一组为主体,间插小字二组的个别音中放飞“自由”,在明亮而不失泛音效果形成的混沌与迷蒙之中给人无穷回味。进入慢板与中板部分,音乐动机在钢琴小字组至小字三组音区间不断展衍,以多变的力度方式进行不断推进,有和弦块状织体、有旋律式线状织体等多种形式,呈现出了川滇地区人民生活的图景。快板部分,和弦式的点状织体在钢琴小字组至小字三组音区明亮而富有穿透力的音色映衬中显得强劲有力;而线条式织体在左右手短时值音符快速交替演奏中与前者间或给出,可谓为充分的灵动中变化、充分的对比中统一,充分展示了该地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激情。最后的散板部分音乐织体相对“单纯”得多,但在钢琴演奏分区上则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在每一句的动机再现发展后,于钢琴小字二组音区点缀一串弱奏旋律,在小字组与小字二组不同音区一高一低、一快一慢的鲜明对比下,完成不同情感叙述的融合,构成总体可概括为“一类织体、三种形态、综合呈现”。一类织体,即都是线条式;三种形态,即主导性动机短长结合的线条、应答乐句和声衬托的线条、结束句七和弦编织的线条;综合呈现,即给出的音响都有着一定的综合性织体特色,在钢琴小字组至小字二组的音区范围中,以演奏记号要求下给出的音乐,令人回味无穷。总之,该作品的结构,在充分结合钢琴音色特性及演奏技法的基础上,无论是宏观层面的“二重性”,还是微观层面的多层性、托卡塔式、大跨度音程等,充分体现了作曲家关于音乐结构的创新力。

(四)钢琴表演技术大胆应用,多样化音色灵动呈现

钢琴作为重要的独奏乐器,以其宽阔的音域、丰富的表现力而著称,因此,钢琴音乐创作水平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钢琴特性的体现。《秋山鸣》作品中钢琴技术的灵活运用,充分体现了作曲家的匠心独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胆运用大跨度音程与和弦,在钢琴演奏技术方面,大跨度音程与和弦表演技术对于

①贾达群:《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钢琴家来说极富有挑战性。在《秋山鸣》中作曲家为了表现川滇边山陲少数民族人民粗犷而热烈的原生态生活场面,精心创构了相当难度的大跨度音程及和弦,形成独具特色的钢琴音响效果,使作品音乐表现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钢琴演奏技术难度②于2018年8月23日对作曲家刘力的电话采访中他提到“在技术方面主要强调手指技术的难度,没有技术就没有艺术……对于这样的安排是‘故意’的……在十度、八度方便用的比较多,还有一些特别复杂的和弦……”因此可以说这样高难度的演奏技术安排,既符合作品风格,又体现了作曲家对钢琴演奏的艺术追求。。在作品中主要表现为钢琴八度及八度以上大跨度音程、和弦的应用。比如,在作品第6—7小节,35—37小节等处主导动机,以大跨度音程与和弦在横向与纵向上变化发展,使主题动机在多次再现中形象更为丰富,乐曲的情绪也不断得到推动。

第二,灵活丰富的织体应用。织体丰富多彩的应用,是钢琴表演技术的重要特色之一。在《秋山鸣》中作曲家对于织体设计用心精深,综合起来看,表现以下三个方面:1.音程式与和弦式织体快速交替。在作品中、快板部分大量运用该类织体形式,在突出旋律感的同时,中间声部将不同音程、和弦进行连接与填充,特别是在织体的应用中形成动力性的节奏感,不断深化环境的描绘,推动情绪的发展。2.级进与大跳相结合的旋律织体变化丰富。为了刻画川滇地区地势的复杂多变,作曲家在作品中运用大量旋律织体的连音形式进行类似音阶的快速流动,在凸显作品调式旋律特点的同时,赋予作品极强的流动性,川滇地区充满生命力山水鸟兽在旋律中跃然纸上。3.多样织体的巧妙组合。作曲家将旋律织体、音程式织体、多声织体,以及和弦式织体进行巧妙融合,使音乐既有旋律声部的灵活发展,又有和弦声部的稳定衬托,形成自由而不失稳重的音乐性格,巧妙渲染了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独特景致。

第三,巧妙应用托卡塔技术。托卡塔技术作为一种快速交替的、带有一定自由、极限性的键盘演奏技术,独奏作品中非常重视对该演奏技术的应用。同钢琴曲《皮黄》中左右手单音交替的单线条式的托卡塔相比,《秋山鸣》作品中,作曲家对托卡塔技术进行了独具匠心的组合与变化,形成了独特的效果。主要表现为除了运用大量的音程或和弦的快速连接,还设计了巧妙的对位“齿轮式”的配合。演奏中,左右手同步触键的同时受节拍制约,形成较为不规则的节奏布局,使乐曲显得饶有趣味,左手的稳重与右手腕力演奏的灵巧,形成宛如嬉戏般的画面,以内在律动感又形象刻画了大山深处人民充满希望、蓬勃向上的心理状态。同传统的托卡塔技术相比,《秋山鸣》的独特处理手法使作品显得更为生动活泼而别具一格。总之,《秋山鸣》作品中对大跨度音程与和弦、不同织体以及托卡塔技术的创新丰富运用,充分挖掘了钢琴的表现力,生动展现了川滇地区人民的生活场景与大山鲜活的生命力。

二、“乐的深意”:《秋山鸣》独特的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的挖掘是音乐作品研究的必要之举,是音乐技术读解走向音乐艺术深层的必经之途。《秋山鸣》作为作曲家精心创作的一部优秀钢琴独奏作品,其内在的文化内涵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值得我们深入探寻。

《秋山鸣》音乐意指着中国西南区域人们诗化的生命图腾。作品取材于西南川滇的人、事与自然,取意于西南川滇人们生活的那个特定环境,所指于那个境遇的独特文化意味。第一部分(1—57小节),以富有活力的主导性动机、富有灵动的点描性织体和富有张力的增四度音程等建构的音响,勾勒出了西南川滇大山中静动相融的意境,折射出了西南川滇人们特有的“山”的生活情境;作品第二部分(58—207小节),以主导性动机的丰富的发展变化,通过托卡塔等多种手法,将音乐推向全曲最高潮,使音乐具有了浓墨重彩的写意感,这里似乎有呼喊、有奋进,有和谐的相与、有激烈的争辩、有山的高拔雄姿、也有风的呼啸而来……,让人有着丰富的想象。作品第三部分(208—215小节),八个小节的体量,似乎有“草草收场”之感,然而三个乐句变化重复,主导性动机与其派生出来的五声性旋律相响应,恰似西南川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恬静的回味,也类似人们对未来生活美好蓝图的深谈细绘。最后乐句的强奏,突显出西南川滇人们高拔的“山”的性格。可以说,这里的人,千秋万代传承,但“山性”永恒;这里的人,风情万种呈现,但“山情”永远。《秋山鸣》音乐正是生于斯长于斯者的心灵之声。

《秋山鸣》体现着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理念。现代音乐创作,通常是通过富于观念性的声音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实现内心生活的呈现,以反映客观的事物同时展现内在的自我。钢琴曲《秋山鸣》,作为现代音乐创作,自然也不例外,但其更重要的是立足于西南川滇,畅叙家乡情怀,展示地域图景,来返回自我内心世界,实现反躬内省,同时也密切时代和当下。这突出表现在作曲家刘力在创作中始终注重中西方作曲理念思维与技术的融合,这种融合是一种深度交融之合,从宏观层面的作品整体结构思维(三部结构的西方结构,与“散慢中快散”的中国传统结构),到微观的多层诗化结构(现代不协和的和声理念与中国传统五声性音程思维),都可以分析出作曲家的精心布局和细心构筑。在聆听层面,那极度不协和的音响结构和丰富多变的节拍律动音流中,给出的耦合式五声性音响,在有无相生之间感受其融合之逸趣。应该说,胸怀天下文化理念,融合中西作曲理念思维与技术于当代音乐创作之中,彰显民族的“我”的风格,这是中国当代作曲家群体的共同追求,如新时期以来的谭盾、陈怡、周龙、郭文景、叶小纲等著名作曲家都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创作实践已经在世界乐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刘力作为新生代作曲家,在《秋山鸣》中体现的文化天下理念与胸襟,一定程度上正是师者传道授业之结果。不过,该作品大胆的创新、精致的结构设计、多彩的音色运用、丰富的钢琴技术整合等,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秋山鸣》在走向审美主体的过程中,最后完成“艺术作品”的华丽转身时,它一定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总之,《秋山鸣》音乐的文化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如果说,音乐的内涵可以适度阐释,并在解释者与被解释者的视域、历史与当下的视域之间,存在“视阈融合”(伽达默尔语),阐释的意义投射也不全然是附会,而是作品内涵的拓展与丰富,那么随着人们对《秋山鸣》的不断审美临听,其文化内涵应可以得到不断的挖掘而丰富。

三、“乐的价值”:《秋山鸣》作品的深度启示

中国钢琴音乐,从20世纪初一些钢琴小品创作,到新时期以来“钢琴热”的持续发展,随着钢琴演奏与创作比赛的接续举办,以及优秀作品集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钢琴作品走进大众视野。然而不可否认,更多的钢琴创作只是增加了“中国钢琴文献”,而没能走出“文献”,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音乐学的高度关注不够应该是关键,因为“音乐价值”并不自呈,它们需要不断阐释。《秋山鸣》作为一部独具个性的、在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当代优秀钢琴作品,其给当前乃至以后的钢琴音乐创作应有诸多启示。

走向“大地”的视域是推进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的基础。“大地”是万物之母,它在孕育勃勃生机的大自然之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滋养着一切人所需要以及人所创造的文化,一定程度可以说,走向“大地”是艺术创作的内在原则以及外化的要求和方法。而走向“大地”,就是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民间、走向传统。钢琴音乐传入我国后,本土化、民族化的音乐特性一直是中国作曲家前赴后继的心灵追求,这不仅仅是满足审美评价标准,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自我确证,一种艺术走向世界应有的自我身份的确证。毫无疑问,这方面,以杜鸣心、谭盾、陈怡、周龙、陈其钢等为首的当代作曲家已经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贡献。作品《秋山鸣》,正是作曲家刘力基于这些作曲家成功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生活、深入民间、深入传统从中国西南生活细节的动态多维体验中吸取创作基养,从其深层的文化内蕴中挖掘特质进行融合,使《秋山鸣》形成了一幅主题内涵的宏远辽阔的“秋山深居”长卷,一幅中国当代西南区域人们诗化的生命图腾。应该说,这样走向“大地”的创作理路,对当前钢琴独奏音乐创作是有新的启示意义的。

中西融合的创作思维是推进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的核心。中西融合的创作思维是20世纪以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乃至中国音乐创作的主要理念与技术发展的重要追求,随着钢琴独奏音乐的创作发展,其已形成了“中西融合”的独特历程,并产生了一批钢琴独奏音乐作品。刘力的《秋山鸣》,也是中西音乐思维融合的结果。在音高素材上,在旋律的“前景”中、抑或在和声的“背景”中,充分运用多调性音乐技术,融合我国五声音阶的元素,为音乐注入东方韵味③[美]库斯特卡,宋瑾译:《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在节拍律动上,在作品极其频繁地变换节拍中所形成的审美特色,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音乐“弹性”节拍律动的趣味美相切;在结构上把中国传统“散—慢—中—快—散”的布局与西方三部曲式的结构相互“关照”,实现了中西方作曲结构的有机融合;最值得注意的是,刘力借助阿伦福特音级集合的理念,富有创意地运用[0,2,5]这个蕴含着中国五声性风格的音级集合进行创作,等等。总之,由《秋山鸣》的成功可见,中西融合的音乐创作思维在中国钢琴未来创作中,仍然继续占据重要地位。

钢琴演奏技术创新应用是推进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的关键。钢琴演奏技术是诠释音乐内容的重要手段,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作曲家对钢琴演奏中“技”与“艺”的探索与创新从未停止,并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验与研究。贺绿汀的《牧童短笛》,那五声性旋律在进行复调性钢琴化处理后,那特色浓郁的民族韵味简素抱朴而清新秀丽,这是钢琴技术中国化创新的第一声铿锵步履。新中国以来,围绕着这一条道路所进行的钢琴技术创新,更是硕果累累。作曲家黎英海为探索钢琴演奏技术中国化,经过多年深入研究,著述了《五声音调钢琴指法练习》,他改编创作的《夕阳箫鼓》,充分挖掘钢琴演奏技术,发挥钢琴音色表现力,也创新借鉴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演奏技法,大大丰富了钢琴表现力,使音乐不仅层次鲜明、错落有致,而且对箫声、鼓声、琵琶声、筝琴声等音响的模拟建构,使这首古曲绽放出独特的审美意境,成为一首著名的钢琴名曲。新时期以来,中国作曲家们更是通过不同钢琴技术的挖掘,创作了一首首钢琴佳作。《秋山鸣》作为一首成功的现代风格钢琴作品,作曲家也正是在基于题材表现需要基础上,进行了钢琴表演技术的大胆创新运用,即在高难度技法设置、丰富织体的融合运用、传统技术的大胆突破等,这些钢琴演奏技术的大胆创新运用,不仅传承了钢琴表演技术中国化的创作理念,而且为后人钢琴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借鉴。

综上所述,《秋山鸣》作为一首中国当代钢琴独奏作品,以独具匠心的艺术创构、独特丰富的钢琴艺术手法、细腻生动的描绘刻画、悠远强劲的审美意味,深刻隽永的精神内涵,以及特质鲜明的价值指向,充分彰显了作曲家刘力音乐创作“乐的融合”力,一种在感性智慧基础上的统合力和创造力;作品以其多样融合的审美意味,所指联觉明确的精神内涵,充分展示了该作品独特的“乐的深意”;作品也以其“走向大地”的创作理路、“中西融合”的创作思维、“演奏技术”的独特设计,充分显示了独特的“乐的价值”。因此,《秋山鸣》必将载入中国钢琴独奏音乐史。同时,在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发展进入“新时代”之际,其创作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借鉴。

猜你喜欢

小字织体音程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简论中国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织体类型与文化意义
无题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
《高丽史·乐志》词调下小字标识考释
格里格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织体创作分析
阜新地区出土辽代契丹小字墓志综述
简析音程听辨中的各环节及要务
音乐游戏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