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华盛顿邮报》中,我最想说的是权力中的女人和新闻自由”

2018-03-28

电影 2018年3期
关键词:布拉德利特里普格雷厄姆

伊丽莎白·汉娜,2017年完成了两件大事:结婚为妻,创作的剧本《华盛顿邮报》上映。

2017年12月22日,汉娜的剧本,《华盛顿邮报》全美上映,金球奖六项提名,并且被提名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和最佳女主角两项重量级大奖。

确切说,2016年6月,当31岁的伊丽莎白·汉娜坐在电脑前开始创作一部关于“美国报业第一夫人”、美国传奇女出版人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剧本时,她已经辞掉工作一段时间了。

她只想用这部剧本,换来一个代理自己的经纪人。

从小生长在纽约布鲁克林的汉娜,大学时期萌发了想要做电影的兴趣,于是,她考取了美国电影学会的制片项目研究生。毕业以后的汉娜,在查理兹·塞隆的制作公司电影开发部,一做就是五年。

五年以后,在看过了成百上千个剧本后,汉娜辞职做了全职编剧。

从一名“剧本开发人员”成为“全职编剧”,是很多人的愿望。成功的人却少之又少。汉娜也遇到了事业的瓶颈。

最终,同为编剧的男友布莱恩鼓励她,“你不是总谈起凯瑟琳·格雷厄姆么,拿出三个月,写个关于她的剧本吧!”

三个月后,美国劳动节前,汉娜完成了剧本初稿。

第二天,布莱恩向汉娜求婚。

二十四小时后,午夜凌晨,索尼影业前总裁艾米·帕斯卡尔打来了电话,她要买下汉娜的剧本。

接着,汉娜的剧本获得了2016年美国“剧本黑名单”的第二名,瞬间,所有人都知道了伊丽莎白·汉娜这个名字。

接下来的时候对于汉娜来说,大概全部都是“额外的奖励”。斯皮尔伯格决定担任汉娜剧本的导演。他还找来了梅丽尔·斯特里普和汤姆·汉克斯这一对堪称本世纪最伟大的男女演员。

2017年2月,电影进入筹备,斯皮尔伯格找来凭借《聚焦》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乔治· 辛格,帮助汉娜修改剧本。卡夫卡曾经说过,“努力想得到什么东西,其实只要沉着镇静、实事求是,就可以轻易地、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目的。”

《华盛顿邮报》的故事以五角大楼文件的曝光开始。

《纽约时报》率先披露了美国政府明知越战难以取得胜利,还在欺骗国内民众,把军队源源不断送到越战战场的行径。

紧接着,最高法院判定《纽约时报》禁言。

以凯瑟琳·格雷厄姆(梅丽尔·斯特里普)为首、本·布拉德利(汤姆·汉克斯)为执行主编的《华盛顿邮报》同样接到了被披露的文件,并且坚持在有可能葬送整个公司命运的情况下,仍然选择把文件披露给大众,最终开启了美国七十年代反战高潮的序幕。

阅读是汉娜的爱好,而每每读完一本书,留在汉娜脑海中的不是那些精彩的情节,而是那些刻画入微的人物。

当她读完凯瑟琳·格雷厄姆的自传《个人历史》和本·布拉德利的回忆录《美好生活》后,她决定要创作一个关于女人不再沉默,改变历史的故事。

“在读格雷厄姆的自传《个人历史》时,我完完全全地爱上了这个角色……当时我还在做电影开发,我就想,‘这样的一个人,怎么没被拍成电影呢?‘然后我就意识到了,改编她的故事太难了,因为她几乎有十种人生,那不就是十部电影么?……除非你要拍《阿甘正传》或者《本杰明·巴顿奇事》,否则你很难讲好一个‘从襁褓到坟墓’的故事。”

汉娜不想写一个《阿甘正传》式的传记片。

"我认为当我们在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时,我们要问自己,哪个部分是重要的?哪个部分是人物的人生转折点?"于是,汉娜重新着眼这部自传。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发现了她人生中真正的那扇窗子。”

格雷厄姆的转折点——54岁,披露五角大楼文件的时刻。

此前,刚刚接手公司的格雷厄姆一直很难在公司找到自己的声音,直到五角大楼文件事件开始,“那之后,她成为了她后半生即将成为的那个人。”

“我虽然用了三个月写出了剧本的初稿,但是,却用了三年去寻找这个故事,寻找凯瑟琳·格雷厄姆这个人到底是谁,我到底想要写关于她的什么,她的那个点让我产生了共鸣。”

期间,她翻阅了关于“五角大楼文件事件”能找到的所有资料,甚至去看了7000页的“五角大楼文件”原文。

汉娜慢慢地摸索出了她要的三幕故事。

“我给她出场时的设定,就是一个处于弱势的弱者。我自己在高中的时候就从来都不是最酷的小孩,总在试图融入,所以对于弱者我总是有很多共鸣。而说到凯瑟琳,我觉得她最令人着迷的一点就是她从来都不把自己当成受害者。在她的自传中,她屡次谈起自己的错误,并且很细节地去分析她曾犯下的错误、甚至是她曾经后悔做出的抉择。“

汉娜给自己的剧本定调,这是一部关于角色而非事件的电影,“我要写凯瑟琳·格雷厄姆如何找到她自己的声音。”

除了讲述格雷厄姆传奇人生的转折点,这部电影对于汉娜,还有更深远也更隐秘的意义,那就是,一支为人民而战的新闻梦之队是如何组建而成的。

“这个剧本背后还有一条主线,就是一个‘超级英雄’的团队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知道,电影故事发生的几年后,这两个人(凯瑟琳·格雷厄姆和本·布拉德利)就一起曝光了水门事件。”

索尼影业前总裁艾米·帕斯卡尔,是她最先抢下《华盛顿邮报》的剧本版权,并找来了斯皮尔伯格。

汉娜知道,格雷厄姆和布拉德利这对男女之间的合作关系,将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内在驱动。

“在剧本中,他们(凯瑟琳·格雷厄姆和本·布拉德利)已然认识彼此很长一段时间了。她在丈夫自杀后很快就雇他来报社工作了。讲述这对男女非浪漫爱情的关系很有趣,他们的关系不是欢喜冤家,而是一支超级英雄的队伍的开始。这点尤其吸引我。”

汉娜认为,大多数时间里,男人和女人的关系都不是情侣关系。“那些拍档关系是很美丽的,而这部电影就是讲述‘格雷厄姆-布拉德利团队’的故事。”

在人物刻画上,汉娜找到了两个主人公的立足点。

“对于凯瑟琳,当时最重要的是让公司上市缓解财务危机,保住她父亲和丈夫打下的江山……而对于本,最重要的,就是那句我们常常说的,保护出版的唯一方式,就是出版。”

于是,两个核心人物在原始设定上便产生了核心的矛盾——凯瑟琳为了保护公司需要减少一切公司可能被叫停的可能,而本必须要为新闻人的良知负责。

当他们拿到关于五角大楼文件的资料时,矛盾便不言而喻。

电影的第三幕,集中在了凯瑟琳如何抉择,而本如何保护新闻自由和让大众知道真相的新闻良知。

正是两个人的抉择,让他们从对立面转向了一个阵营,共同对抗外界压力,在《纽约时报》被叫停后继续坚持报道。

而在两个人的互动上,汉娜也找到了一种办法——打断。“我说话的时候就会打断别人,我认为正常的对话就是这样的。其实目标就是让对话尽可能自然到你根本没意识到是在电影里。”

电影《华盛顿邮报》以一种内敛的方式,娓娓道来了历史中真实的人物如何通过勇气和信念,做了正确的抉择而创造了历史。

凯瑟琳·格雷厄姆和本·布拉德利两个核心角色并没有口号式的台词,汉娜只是通过描写这两人的坚持和选择,勾绘了一段伟大而值得铭记的历史。

汉娜谈到,她在剧本中最想说的两个话题:权利中的女人和新闻自由。

凯瑟琳·格雷厄姆的经历让她想起电影行业中男人的话语地位,感同身受。

她能够感受到当年的凯瑟琳一个人站在办公室,面对着成群的男人,却必须要把决定权握在手中的风刀霜剑。

“我认为女人越来越有权力是当代应该讲的故事。另外,新闻应该代表人民而非政府,也是一定要铭记的。”

斯皮尔伯格在采访中被问到,为什么会这样急于拍摄《华盛顿邮报》这部电影?

他这样说,“故事虽然发生在几十年前,但是当今的媒体仍然遭受着攻击,当人们不相信的时候,他们就会说那是假新闻。而新闻是客观的事实,事实就是事实,所以我要让人们看到,新闻自由到底会带来什么。”

梅丽尔·斯特里普在演讲上说:“从来没有任何时候像今天一样需要调查新闻,但也从没有像今天一样危险,尤其是对女人。”

斯特里普在随后接受电视台采访中谈到,“1971年,还是男人的世界,她(凯瑟琳·格雷厄姆)是极为少数的在出版行业的女性,在那样的高位。所以,当抉择的时候来临,尤其是《纽约时报》刚刚被禁言的时刻,她在那样的位置被生生推上去做决定是很艰难的。而她挺身而出,创造了历史。”

猜你喜欢

布拉德利特里普格雷厄姆
肯尼思·格雷厄姆
M2布拉德利装甲车
扎克伯格大哭一场
推销员的求助
沉默爆发
格雷厄姆:我极少分析个股
梅丽尔·斯特里普:看一个女人如何老去
毛毛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