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大修施工技术的相关问题探讨
2018-03-27梅爱民
梅爱民
摘要:随着近年来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一些沥青路面在尚未达到使用年限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龟裂、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坑槽以及松散与车辙等相关病害,极大地影响了沥青路面的使用功能,使得沥青路面大修工程成了当前公路养护管理部门所需要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公路沥青路面的大修施工方案进行制定,对其相关的施工技术要点给予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公路;沥青路面;大修施工
1.公路沥青路面大修施工方案
公路维修人员在全面调查公路沥青路面的破坏现况的基础上,找出产生沥青路面破损的原因,根据调查的结果,合理安排大修技术方案,将公路沥青路面的损害状态分为不同等级,形成沥青路面大修的维修计划,以提高公路沥青路面的运行质量。公路沥青路面大修后的交通管制。由于不同的沥青路面大修技术,使得沥青路面的固结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公路维修人员应根据沥青路面大修的实际情况,确定开放交通的具体时间,在交通开放前禁止车辆碾压新修的沥青路面,以避免道路通行对大修工程质量的不利影响。
2.公路沥青路面大修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2.1微表处技术
公路大修技术里的微表处,应当在对公路结构强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并对路面自身的情况进行评估,在对路面强度达标情况给予确认后,再对微表处技术实施安排。
2.2局部修复技术
局部修复技术的重点是:挖补和罩面,主要适合一些裂缝比较轻微以及车辙等病害的处理,其自身能够起到预防性的作用。局部修复技术在当前公路沥青路面进行大修计划里,主要的作用是对沥青路面进行维护,使其能够满足稳定和舒适的要求,对路面通行的压力给予缓解。这种修复技术的使用,同样还应该与公路沥青路面的具体情况保持一致,对路面结构不稳定位置的具体深度给予确认。
2.3铣刨重铺技术
铣刨和表面重铺技术可以说是道路沥青路面检修的重点技术。在沥青路面上施工的条件可以说还是有限的,能够使用在裂缝和车辙以及沉降的重修上。磨削表面的技术具有十分强大的修复功能,乳化沥青所使用的注入平整方式与上文所提到的大修技术相同。
2.4水损害修复技术
公路沥青路面检修中的水损害修复技术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检修方法,专门用于修复水损害引起的道路缺陷。保水性是水损害中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导致公路路面可能出现大的变形和沉降风险。在大修期间修复受损路段时,应采用排水固结法。PVC管应用于排出瀝青路面结构中保留的水,同时提供坚实的基础。PVC管预先填充水泥浆并添加到沥青中。
3.公路沥青路面大修技术中的质量控制
3.1加强质量监理
监理队伍一定要建立一个比较健全的质量和监督管理体系,强化对原材料所进行的检查,同时注重控制测量、施工定测以及复核工作,同时强化相关工序的验收等。一方面需要对现场监理人员自身的责任心给予强化,同时还需要对质量岗位责任制给予落实,需要建立现场的旁站制度,现场的监理和相关的施工人员一定要同步上下班,这样才能够使得施工现场不会失控;另一方面在现场监理以及总监之间需要设置一个迅速并且方便的信息以及指令的传输渠道,使其能对施工给予有效的控制。
3.2要注重材料的质量
当前在材料自身的均质性上仍然存在着比较普遍的问题。虽然我们使用了非常合适的配比去对其进行设计,同时在实验室所得到的数据也相对可靠,而原材料和进行生产过程时产生的影响因素也不大,但假如并未对其给予充分关注的话仍然会令结果变坏。例如公路施工过程中使用了更多的进口高档混合料生产设备,可是国内碎石加工业粗放生产出的不规则产品和这些生产设备之间存在的适配性相对较弱,因此应该对其质量和来源给予严格的控制,否则不合格的混合料会对工程质量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
3.3严格控制施工的不均匀性
公路路面早期破坏主要是因为路面施工的不均匀所造成的,沥青混合料的分离则是使得路面出现不平整的核心原因:当混合物被隔离时,粗骨料和细骨料分别聚集在铺设层的某些位置,沥青混凝土不均匀,配合比不符合原设计,对路面造成一定的破坏,降低了路面性能,缩短了路面的使用寿命。实践证明,病害发生的所有地方都是由施工过程和过程的松散控制造成的,也是由于施工不均匀的薄弱环节和责任感的弱化造成的。因此,在施工控制中,有必要提高施工相关人员的责任感,严格控制各道路的施工过程。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修技术可以说是使得公路沥青路面能够保持稳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同时还能够对沥青路面自身的通行环境给予有效的保障,并且全方位的去防止沥青路面出现非常严重的质量病害。对公路沥青路面进行维护,使得大修技术的关注度得到了提升,并且考虑到公路沥青路面其自身对于质量和安全提出的需求,需要对大修技术的应用给予深化,使其能够为公路沥青路面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武守朋.公路和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平整度的施工质量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1):53.
[2]张爱民,何轩.探讨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平整度的施工质量控制[J].河南科技,2013(10):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