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探讨
2018-03-27张文强
张文强
摘要:现阶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的背景下桥梁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和更新,在桥梁建设施工过程中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应用具有普遍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本身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降低施工成本以及施工周期。
关键词: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桥梁施工
现阶段各类桥梁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普遍采用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与桥梁工程建设的质量要求和成本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通常需要两跨以上的预应力混凝土梁作为其整体结构的基础,而以此为基础的浇筑混凝土方式则成为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的主要组成结构。本文在分析了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的概念综述的基础上结合桥梁工程的施工技术分层次性的研究了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的施工工艺。
1.对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研究
基础建设的发展和完善与交通系统的使用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桥梁工程、铁路工程以及公路工程等交通系统的建设本质上要符合社会经济改革的需求,而社会经济改革过程中有着多元化的应用方向的交通系统是社会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中交通系统的多元化应用方向决定了桥梁施工以及桥梁结构的复杂性,传统的桥梁施工技术施工成本高且对资源利用率低,这是由于传统桥梁建造的机械化工具以及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平使得桥梁在保证结构稳定的基础上实现效率的增长。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下桥梁施工技术以及施工工具得到了大规模的更新,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的高效性能够使桥梁的拼接与桥梁混凝土浇筑能够同步施工,从而在优化桥梁施工工序的同时桥梁的结构质量得到合理的保障。
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一方面需要在出厂时完成简支梁预应力钢束的张拉的工作,这个步骤的优势在于出厂时在主梁上完成的拉张以及布置负弯矩区域预应力钢束能够有效的起到减少施工工期的目标,完成拉张以及布置负弯矩区域预应力钢束的前提下施工方案中便可以使用单独将主梁放到合适位置。另一方面拉张以及布置负弯矩区域预应力钢束在出厂时完工能够负弯矩区域预应力钢束伸缩缝和变形,这样的功效使得桥梁在运营过程中能够为桥面提供舒适化和安全化方面的保障。
2.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的工序探讨
2.1先簡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前期阶段的准备
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在施工的前期阶段要科学合理的相关设计和规划施工工序,从而保证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这个过程中施工单位要将简支梁体作为桥梁施工方案的基础,继而研究和分析墩梁刚结构、桥面连续构造以及墩顶结构连续等全方位的内容下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
2.2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各类梁面的预制
梁预制和存梁的过程中要保证主梁顶板束和钢束的平衡性,永久性预应力的张拉施工顺序要做到先中后边的次序性。在吊装预制梁运轨时施工单位要在施工现场做到有序的协调,施工过程中要始终强调,进场的前期要严格控制钢绳和吊钩的安全性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2.3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过程中的支座安装
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过程中支座的安装对于其结构的连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永久性的支座以及临时支座是施工过程中普遍采用的形式,在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过程中应用永久性的支座以及临时支座需要根据技术要求来设定。例如在支座安装过程中,采用临时支座中的四氟滑板橡胶支座主要是桥台和一联边跨的伸缩缝桥墩面两个部分,以及处于中间连续墩面的不部位要采用板式橡胶支座。对支座的有效控制是安装四氟板式橡胶支座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施工程序。
2.4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过程中的纵向湿接头安装
湿接缝作为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技术的连接方式,其需要使用全断面凿毛的方法进行结构的连接,这个过程中普遍使用高强细石栓材料来控制翼缘板连接段。桥梁拼接是首先需要将不规则的砼进行平铺处理,同时应用机械对桥梁两端面进行凿打从而达到桥梁两端面的松散效果。
2.5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的浇筑连接以及铺装桥面
清洗工作是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在连接段的浇筑以及桥面铺装的前期要进行的重要工作内容,其主要针对的是结合面的清洗工作流程要求施工人员严格遵守施工程序,浇筑连接中要准确的把握连接的长度以及焊接的质量。预埋管道前,施工检查人员在验收后进行浇筑砼是预埋管道前期重要的工作流程。铺装桥面施工时要准确的测量桥面的标高以达到与设计方案符合的目标。浇筑连接时张拉断桥面的铺装砼与其余部分的铺装砼要按照次序性的原则进行浇筑。
3.结束语
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在吸收简支桥梁的基础上结合了连续桥梁的技术优势,从而在桥梁建筑施工中能够有效的提高桥梁基础基础建设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贺晓丽.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17,43(17):159-161.
[2]王麟钰.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40(9):1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