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桥梁施工管理养护及加固维修技术分析
2018-03-27沈卫华
沈卫华
摘要: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交通行业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其中公路桥梁施工管理养护是一个非常薄弱部分,所以一定要加强养护工作,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危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与此同时,对在桥梁运营中出现的养护问题管理人员要进行总结。本文主要对公路桥梁施工管理养护及加固维修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公路桥梁;施工管理;加固维修技术
公路橋梁的施工质量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这样就会出现不相同的损坏,进而造成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因此技术人员一定要充分掌握和理解公路桥梁养护,加大对施工的管理,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
1.公路桥梁施工管理养护中存在的问题
1.1维护管理不及时
在对于桥梁现状的监管上,一些地方政府及公路桥梁的养护机关均不到位,因此管理不到位及无人管理便是建成公路桥梁之后存在的问题。例如:如果桥梁栏杆出现了破损没有马上对其进行修补,桥梁面受到污染没有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清理,就会造成车辆出现颠簸,也就减少了桥梁的使用寿命。
1.2没有充足监察病害及桥梁使用力度
在日常维护人员对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桥梁的养护中,没有充足性的监察力度,且仅仅凭借目测在安全巡查中敷衍了事,在进行检查和维护的过程中对一些细小的问题进行察觉,或者超高和超限的车辆不断增多,这样在使用桥梁时就不能及时的对其进行防范,导致重大安全问题的出现。
2.加强公路桥梁施工管理养护及加固维修技术的对策
2.1建立材料使用监督部门
因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公路桥梁使用的直接关系作用,那么在开展公路桥梁施工中压严禁发生用劣质材料当作优质材料、偷工减料等情况的发生,同时作为相关部门应该针对施工材料的使用状况建立监督小组,对于后期公路桥梁施工管理养护存在的问题,要局部修缮,做好材料的使用。相关部门备案施工中的材料使用者、供应商及材料采购,可以用于第一时间在出现问题时找到源头,起到警示作用,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2.2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首先要对相关责任进行明确,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不断完善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制度,这样就能促使各项工作的开展可以有制度可以遵循,还能利用相关规范约束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还要对管理人员和单位的养护管理意识进行提升,加强制度的宣传工作,促使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还要建立奖励惩罚激励制度,对他们的工作热情进行提升。
2.3强化公路桥梁养护路政巡查
针对于日常巡查中存在的问题需及时性的处理解决,特别是要组织人员修复及加固,在危险桥梁和桥涵位置将影响车辆行驶和行人安全因素用显眼的标志进行设置,例如:警示和绕行等,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如果出现了汛期等自然灾害要立即进行抢险应急预案的制定,这样可以对公路通行的稳定性进行维持。但是为了对养护成本进行节省,应该彻底治理超限和超载运输。而对公路进行整体管理时,养护管理时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为了防止发生重大的塌桥事故,以及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务安全产生影响有效避免,强化公路桥梁的养护管理势在必行。
2.4严格把控公路桥梁设计
在整个公路桥梁工程中,对于其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且其整体质量的提升需良好设计的帮助。设计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公路桥梁质量,必须做好设计工作,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还要与公路的使用情况和预计荷载进行有效结合,对设计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对于一些地区如果出现了最大荷载要对其进行周密调查,选择出做好的设计方案,最终执行经专家选定的。
2.5采用适合的桥梁维修加固方法
2.5.1碳纤维加固法。所谓碳纤维加固法就是利用胶结材料在被加固构建受到拉力的路段贴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促使去与被加固的截面一起抗拉,这样就可以提高结构承载性能。这种方法具有很多方面的优点,具备很高的强度和效率,还可以很大程度对混凝土结构的延伸性和承载性能进行提高,并且具备简单快捷、很好的耐久性和耐腐性。此外在对桥梁进行加固前后对结构尺寸和外观不造成影响,进而促使质量比较强,重量较少。
2.5.2粘钢加固法。关于粘钢加固方法就是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承载能力不足够的路段表面粘贴一定数量的钢板,这样既可以对原来混凝土构件进行很好的保护,还使得施工工艺相对简单,工作量比较少,以及设计方案和对结构的计算比较简单。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因为钢板的重量太大,在操作的时候就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那么在固化剂结硬之后就会出现非常显著的脆性,进而就很难保证粘结的耐久性。此外钢板和胶体截面还有可能出现锈蚀。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公路桥梁施工中,一定要加强管理工作,提升养护质量,采用适合的桥梁维修加固方法,严格把控公路桥梁设计,进而就可以确保公路桥梁工程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孟力,卢宇舟,夏彦博.公路桥梁养护管理研究[J].科技传播,2015(06):34-35.
[2]刘来君.桥梁加固设计与施工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第1版2017(0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