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教学法浅议
2018-03-27张德萍
摘 要: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传授基本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其与他人及环境进行积极交流,实现和谐相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下文同)中也指出: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在探索过程中,教师怎样提高教学时效性呢?文章结合《指南》及实践活动,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学活动;教学法
作者简介:张德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石羊路幼儿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3-0124-02
具体来说,方法就是一种技巧和步骤,学会学习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幼儿科学学习的主要价值不在于知识的掌握,而在探究自然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因此,笔者尝试运用“疑、探、议、移”方法,探索走出科学活动“巧设疑、自主探、充分议、善迁移”的四部曲。
一、“疑”——巧设疑,启思维,让趣在疑中生
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科学活动的核心价值。《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幼儿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激起幼儿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对此,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材料,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幼儿。也可以在幼儿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新奇、有趣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究欲望。
例如,在中班科学活动“不倒翁的秘密”中,教师提供了乒乓球、蛋壳、废旧皮球制作的各种玩具,放在活动室中(其中部分会倒,部分不倒),引导幼兒去看一看,比一比,摇一摇,看看发现了什么。幼儿在此过程中很快就发现了部分球体会倒,部分球体无论怎么摇晃都屹立不倒。“为什么不会倒”这个悬念的巧妙设置,将幼儿的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目标中,为后期的探究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不同的活动导入的方式不同,在“疑”这个环节中,最常见的类型就是教师有效提问设疑,而教师提的问题不同,对于幼儿的引导效果也将不同。如果是封闭式问题,就容易陷入机械式训练;若问题是开放的,解决途径就不唯一了,就可以锻炼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教师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是为了让幼儿亲身体验,通过在观察中提出疑问、假设或推论,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究,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二、“探”——自主探,挖究竟,让理在探中明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幼儿天生好动,好奇心强,总想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感兴趣的事物。操作正是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幼儿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方法。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大多来自于直接经验,只有不断地与材料相互作用,并通过反复尝试操作,才能推进和完善已有的经验。
本次教学的重点是组织幼儿进行自主探究,幼儿共有3次探究活动:第一次对比探究,寻找不倒的秘密;第二次初步探究,尝试将橡皮泥、沙子等物品放入球体里面,发现能站住,但是一碰会倒;第三次再次探究,尝试将放入球体里的物品进行固定,解决问题。三次操作,幼儿独立或合作地进行观察、操作、实验,自由、自主地进行探究。幼儿活动积极,兴趣浓厚,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等方式进行探究,并尝试用图画和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
由于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发现或解决问题的速度有快有慢,对结果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接纳和支持每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不直接介入,不随意评价,微笑等待,尊重和关注幼儿的个性活动,发现和肯定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观察、分析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在幼儿求助时给予启发。由此,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
这一环节,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幼儿去探索,灵活运用设问、追问、反问等策略,让幼儿在思考中探索、在活动中发现。这种多感官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然高度动员和协同起来,能够层层深入地探索情境,不断推进幼儿的科学概念和知识建构。
三、“议”——充分议,深交流,让悟在议中启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同伴交流和共同学习、反馈的氛围,帮助和支持幼儿通过运用讲述、记录、做动作等方式进行交流,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唤起幼儿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以提升幼儿的经验水平,丰富其认知经验。
在本次活动的各个环节,笔者多次运用同伴交流、小组交流、师幼交流等方式,在与他人的肯定、争议、讨论中,不断梳理幼儿的思维。例如,在第一环节,笔者就引导幼儿自由玩一玩,摇一摇,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概括起来有两种,即倒与不倒。接着,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这些东西不倒?”通过相互猜测、讨论,孩子们认为里面一定放置了有重量的东西。第二个环节,“你是怎么做的?”“是这样的吗?我们是否要再次验证一下呢?”“能跟我们介绍你的记录表吗?”这样,幼儿就会急于把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交流,并在与同伴的相互交流中发现自己的方法不一定正确,从而及时调整操作。这对幼儿来说是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可获得更多的经验。最后,通过集体展示分享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幼儿想说、敢说、乐意说,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集体面前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孩子大胆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通过交流,可以梳理头脑中的信息,明晰所发现的事物特征和关系,以及自己的探究过程。此外,教师还要有足够的耐心,要耐心地倾听幼儿的表达,理解幼儿的想法。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操作和发现的过程也是幼儿回忆、整理、提升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进行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使之获得更多的经验。探索后的相互交流不仅是科学探索结果的交流,还有态度情感的交流,有助于幼儿养成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四、“移”——重迁移,善应用,让知在移中归
科学教育来源于生活,通过生活而最终为了生活。学习是为了运用,知识只有运用才能真正被幼儿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将科学知识渗透到幼儿的生活中,提高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幼儿已经了解了不倒翁的秘密在于其底部重物的固定,教师再利用PPT向幼儿展示了落地灯、服装店的塑料模特、落地电扇、户外遮阳伞等图片,让幼儿感知这种底部重物固定的方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开阔幼儿的思维。同时,把这一活动延伸到活动区,用这一方法为美工区设计制作展示架。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还引导幼儿自由结伴,共同协商展示架的造型并合理分工,使幼儿的合作、交往等社会性能力也在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起来,实现了教育的多元整合价值。
在这一环节,教师应选择幼儿熟悉的生活事物,让幼儿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同时鼓励幼儿敢于尝试,允许幼儿出错和失败,一定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走在幼儿之后进行观察和等待,肯定幼儿的新奇想法,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科学活动不仅让幼儿获得相关经验,更重要的是幼儿有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运用过程中,“疑、探、议、移”教学法这4个环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可以是独立的环节,也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疑中有探,探中有议。科学运用“疑、探、议、移”教学法的设计理念,让幼儿通过感知、体验、操作,在建构相关科学概念的同时,与同伴、教师进行操作的表达和交流,学习在探究中思考,感受探究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
[2] 杨爱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