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分析
2018-03-27吴俊
吴俊
【摘 要】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学习是其重要的任务之一,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師应根据学生学习需求,选择恰当的教学语言,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增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本研究从微观视角切入,结合语文教学案例,重点探究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方式,以期优化课堂组织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语言 课堂活动 教学质量
语文在初中教育阶段占据着重要位置,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利用恰当的课堂教学语言,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初中生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时期,对未知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合理抓住这一特征,通过教学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用教学语言熏陶学生,从而增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问题的归因分析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较为明显的课堂语言使用不当等问题,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为科学解决此类问题,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应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具体而言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语言缺少人文关怀
伦理精神是教师这一职业的核心素养,也是支撑教师人格的脊梁,如果教师缺乏良好的、坚定的伦理意识,很有可能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1],市场经济体系正不断完善,社会中出现的拜金主义等使得教师职业道德素提升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学校、社会、家长在评价教师教学行为时,偏重关注其学生的应试能力,即分数,这种功利主义逐步侵蚀教师伦理意识,因此,部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会不断压迫学生学习,甚至会采取体罚的方式,学生无法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而失去了语文学习信心,不愿意主动学习语文。
(二)教学语言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虽然我国正大力推进素质化教育,但当前初中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思想非常明显,这是因为当前的“职教分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离)政策的实施,如果学生中考成绩未达到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只能选择职业教育,这让教师、家长更加注重学生的成绩(分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通常采取“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学生即使不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也必须机械的使用,忽略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降低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语言的艺术追求缺失
初中大多是“辛苦型”“经验型”的语文教师,缺乏“创新型”“研究型”教师,因此,教师虽然掌握了大量教学理论,但不会从艺术的角度思考如何使用,说明教师缺乏提高自身教育语言能力的基本意识,无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并不会积极主动参与,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与魅力。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对策
课堂教学语言分为评价语、讲授语、提问语和导入语等类型,为科学使用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个性特征、认知水平、教学目标等多种因素,创新应用教学语言,科学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鼓励、表扬学生,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积累其语文知识,从而增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一)灵活使用评价语
评价语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评价语,评估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方法以及课堂活动参与程度等,还能够引导学生完成后续的探究环节[2]。良好的、正面的评价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互动中来,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评价语:首先,教师评价学生时应是真情流露,使得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与赞美,如在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教师在完成课文讲解后,可以要学生分享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案例,当学生分享“1+1在很多情况下不等于2”等故事时,教师应及时用“你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你真是一个细心观察的孩子”,让学生受到鼓舞,更加充满激情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其次,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应用委婉且富有警示意义的评价语,帮助学生指明学习的道路。在素质化教育的背景下,很多教师不再批评学生,全部用表扬语,但此种做法无法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学习过程的不足,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改正其不良的学习习惯、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未按时完成作业,教师可将学生叫到办公室,帮助其分析不按时写作业的坏处,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循循善诱使得学生意识到自身错误,教师可以将“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等评价语合理应用在学生批评过程中,真正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为学生未来学习指明方向。
(二)精心推敲讲授语
讲授语是直接关系学生是否理解语文知识,是否能够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条件,教师应运用简单、明了、生动的讲授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意境,使得学生深入理解语文知识,记忆、运用知识。
如某位教师在讲授《济南的冬天》时,有位调皮的学生突然在课堂上大叫一声:“我去看过济南的冬天,根本就不好看,老师,您觉得呢?”面对这一问题时,教师是理还是不理,这就直接体现着教师的素养了。这位教师则很好地运用了讲授语,打破了这一尴尬局面:
师:那你觉得你看到的济南冬天是什么样的?和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很荒凉,很冷,与课文的比根本就不是一个地方。
师:那请同学们帮助他一起寻找一下真正的济南冬天,好吗?然后找到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描述的结果,好吗?
教师很巧妙地将问题又“推”回给学生,给予了学生更多思考机会,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营造良好、和谐的语文学习氛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总会遇到很多突发情况,其应冷静处理,把控好课堂节奏,用合理的讲授语贯彻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三)提问语的精心设计
提问语是吸引學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重要方式,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目标等因素[3],精心设计提问语,从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如在学习《散步》时,在讲解文章时,教师可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熬”字,说明了什么?(2)你认为“妻子”是一个怎样的人?(3)从文章中来看,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按照由简到难、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原则,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的“亲情”“爱情”,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四)导入语的巧用
导入语是课堂最先应用的语言,教师通过简单、具有吸引力的语言,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巧用导入语,控制好课堂节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教师可以通过解释“沙漠”的方式导入新课:沙漠中的泥土很稀薄、植物也很少,气候非常干燥,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有怎样的现象出现呢,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带领学生自主探索语文知识领域。
三、完善初中语言课堂教学语言的思路
(一)转变教师课堂教育的语言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自主转变自身课堂教育的语言观念,其具体体现在:(1)由命令性语言转变为商量性语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开始意识到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在使用教学语言时也应遵守这一原则,多用“想不想知道”“谁会第一个来读这篇文章”等语言,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2)由灌输式语言转变为引导性语言,如“接下来我们”“如果这样做,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有效性。
(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时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魅力,提升课堂语言表达水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积极接受新时期教学理念的熏陶,博览群书、修身养性,用名人名言等评价语,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用简洁的导入语,让学生形成初步知识印象等,降低学生语文知识接受难度。
(三)丰富教师语言素养
学校应注重丰富教学的语言素养,引导教师在日常学习中积累语言材料,促使教师深入理解课堂语言,从而更好地应用在语文教学过程。
【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素质化教育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大对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引导作用,综合考虑学生认知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设计实用的、具有吸引力的教学语言,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提升学生整体语言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甘树华.现代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1)
【2】杨琼.谈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对话的三个因素——平等、科学和精神【J】.学周刊,2017(24)
【3】陈丽蓉.穿针引线巧过渡静守麦田待花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优化初中语文课堂过渡语例谈【J】.时代教育,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