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微生态视角探析物理课堂中的“失衡”现象
2018-03-27丁德生陆光华
丁德生 陆光华
物理课堂生态是一种微观的教育生态,是教师、学生以及教室内的非生物环境的总和.生态课堂教学追求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自然和谐以及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强调学生的需求、意识、个性发展,利用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目前,高中物理课堂存在着诸多问题.课堂微生态系统中各因子之间不协调,存在着与物理课堂生态相对立的、与课堂的本真状态相违背的现象.
一、课堂环境的耐度失衡
1.教师讲授时间过长.课堂时间是课堂微生态的重要环境因素,课堂时间的分配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仍然采取“满堂灌”的讲解,或是对所学新知识过度拓宽加深,讲授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消化时间,导致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2.课堂教学信息量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和信息的输出者.这些信息都离不开学生的内化.如果教师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一味地灌输太多的知识,就会迫使学生囫囵吞枣地学习,导致课堂生态失衡.有些教师过于迷恋多媒体教学,把解题的思路、过程的分析、数据的计算,统统通过多媒体一下子呈现给学生.这种缺少引导的大容量、快节奏的授课,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
分析:课堂时间的分配、授课容量的安排,教师要遵循适度原则,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把握好课堂节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师生互动生态失衡
1.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失衡.目前,在物理课堂中,师生关系存在着隔阂与对立,缺少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师以主导者的姿态主宰着课堂.虽然教师试图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说话权,但是心中根深蒂固的权威意识使其形式上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总不忘按着事先的设定进行“引导”.其二,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在课堂讨论时,只有个别学生发言,大多数学生不敢向老师提出质疑.
2.学生之间互动失衡.学生之间有时因为成绩、名次,而把本应愉快的学习演绎成恶性竞争,缺少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有时为了所谓的荣誉而暗暗较劲.这种恶性竞争,导致学生间心理失衡,在课堂上乃至课后都很难形成有效的生生互动、交流.
分析:生态化教学的本质是教学中关注生命.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微生态中的生命体,各自在维护课堂生态平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师生应该是平等的、互利共生的关系,不存在孰轻孰重之说.
三、教学内容生态失衡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很少有机会走出课堂,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更糟糕的是,有些物理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脱节.
分析:教学内容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就会成为学生进入真实的学习情境的限制因子.教师必须贯彻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与学的方式与课程理念失衡
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学生直接获得物理知识的最好方法.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平稳”“效率”,常常弱化学生动手实验,甚至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或用虚拟实验代替真实生活体验.这种“纸上谈兵”式的理论讲解,导致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和理解必然是肤浅和机械的,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实践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培养.
分析:以生态的眼光审视物理课堂,教师要彻底解放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展和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总之,如何解决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诸多失衡问题,生态化教育为此指明了方向.以生态学的视角、态度、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指導,分析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新的诠释,明确找出生态化教学的限制因子,遵循耐度定律和适度原则,促使物理课堂中的“非生态”现象转向“生态”,从而实现物理课堂从“失衡”转向新的、更高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