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微粒观

2018-03-27龚海军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红墨水微粒原子

龚海军

初中化学是在离子、原子、分子等微粒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以及组成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初始阶段,化学教学属于启蒙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兼顾文化基础理念知识的学习和微粒观的培养.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微粒观,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概念的印象,是学生学习其他化学知识的基础.下面就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微粒观谈点体会.

一、从宏观角度解释化学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粒子的特性

化学是一门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从宏观的角度解释化学实验现象,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在讲解有关分子运动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在一杯冷水和热水中加入墨水,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发现墨水在水中慢慢扩散,并且热水中的墨水扩散得更快.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感受到了分子的存在,看到了分子运动快慢的宏观现象,知道了化学规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又如,在讲解“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一个铜版纸上滴一滴红墨水,然后用玻璃棒的一端接触红墨水,慢慢移动.通过观察发现,玻璃棒能够拉着这滴红墨水四处游走,红墨水不会散开,也不会渗透到纸里.这样,以趣味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的宏观化学现象,能使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合理设计问题,使学生逐步形成微观粒子概念

在接受化学概念的过程中,学生一般的顺序是:观察现象,对肯定的例证和否定的例证进行分析,找到其共同属性,形成一个化学概念后,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理解,进而利用概念解决化学问题.同时,进行化学概念之间的比较研究,深入掌握化学内涵概念.基于此,教师应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微观粒子概念.

例如,在讲解“分子不断运动”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冰的形态是固体,水的形态是液体,两者形态差异那么大,为什么其化学性质相同.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因为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相同的分子构成其化学性质自然相同.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中含有氢原子,而氢气的主要构成成分是氢气分子,氢气分子中也含有氢原子,水是液体、氢气是气体,形态不相同,化学性质也有很大的差别.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积极思考物质、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这时教师应该进行正确引导,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分子构成,但是构成分子的原子不能保持物质本身的化学性质,只有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这一现象的结论是: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层层渗透微观粒子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微观粒子意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微粒观.

例如,在讲解离子的形成知识时,教材中以钠原子和氯原子为例说明.但是只有课本教学图,使学生难以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离子材料,寻找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视频,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从宏观实际走进微观世界.同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和下载原子结构示意图,利用多媒体的方式,为学生播放动画片,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使学生通过动画片观看到钠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怎么转移到氯原子上,两者的核外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变为8后,让原本不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氯原子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结构,从而使学生直觀地对离子的形成有切身体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挖掘教材中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粒子实质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通常都要挖掘教材中的资源,根据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形成相对清晰的知识网络,以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实质.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宏观角度解释化学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粒子的特性;合理设计问题,使学生逐步形成微观粒子概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层层渗透微观粒子教学;挖掘教材中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粒子实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微粒观.

猜你喜欢

红墨水微粒原子
原子究竟有多小?
原子可以结合吗?
带你认识原子
塑料微粒的旅程
塑料微粒的旅程
塑料微粒的旅程
致今天的你,致年轻的你
涡轮叶片带肋U型通道水流模拟试验研究
浅谈敷料渗出试验对临床护理记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