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檄魔文看佛教的世俗化倾向

2018-03-27刘巧梦

文教资料 2017年34期
关键词:世俗化佛教

刘巧梦

摘 要: 刘勰言:“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威声。”①古人讲究师出有名,在佛教宣扬佛法伐魔时,也常采用檄文文体,为自己扬声,释道安的《檄魔文》是此类檄魔文的代表作,从中可窥得佛教世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迎合普通民众的接受语言,具体表现为佛教观念阐明的生动化、除魔过程的具体化和生动化、叙述方式的世俗化、叙述内容的随意性、用典的多样性等方面。二是积极向统治阶级靠拢,迎合统治阶级,冀赢取其庇护,以谋合法地位,促本教发展,具体表现为檄文文体的使用、降魔神名称的官府化等方面。

关键词: 檄魔文 佛教 世俗化

广义的檄魔文包括檄文文体在内的一系列以宣扬佛法,攻击魔为宗旨的文章,例如,后魏时期释僧懿创作的檄魔组文九篇,都属于广义的檄魔文的范畴,本文只分析采用了檄文文体的释道安的《檄魔文》,通过对此篇经典檄魔文的分析,以期从中窥得佛教世俗化的倾向,其中理解如有失误,敬请广大学者指正。

一、迎合普通民众的接受语言

(一)叙述方式的世俗化

檄魔文改变传统的阐述佛法的形式,采用檄文这种特殊的文体宣扬己方的方式,为佛教扬声,贬斥天魔,其相对于直接传授佛经,更符合民众的接受语言。作为军用文书的檄文与檄魔文有诸多相似之处,较容窥得,本文不再赘述,在此,就两者的不同点,略作分析。这种不同体现了檄魔文在积极世俗化的同时,能够融合佛教的特点和体现檄魔的特殊目的。

首先,在檄文中,除“述此休明,叙彼苛虐”②之外,还往往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外加威逼利诱,来呼吁广大臣民加入己方共抗敌方。在檄魔文中也有类似情况,却稍有区别,由于檄魔文目的和所檄对象的特殊性,不再具有呼吁廣大臣民加入己方共抗敌方之言辞,而是转为了对所檄对象的劝降。例如在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中所言:“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③先是利诱,如果臣子能够能迷途知返,救王室于水火,不废先皇遗命,便会封爵赏赐,永世永代。之后威逼,如果臣子留恋眼前的既得利益,在关键时刻犹疑不决,看不清未来己方必胜的趋势,就一定会严厉的惩罚,这便是以威逼利诱的方式来呼吁臣民加入己方。

在檄魔文中也有类似情况,不过不再具有来呼吁广大臣民加入己方共抗敌方之言辞,而是转为了对所檄对象的劝降,或以我强敌弱相威胁或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附加利诱的方式相劝说。例如“乘诸度之宝轩,……历奉圣庭,曾无有阙。贵即道师,身子五百。幽鉴天命,秉受王化。圣上开衿,皆授名爵,封赏列土。功侔旧臣,声盖万域。而君何心,横生异见。偃蹇边荒,顽顾常位。毒害勃于苍生,灾祸流于永劫。可不哀哉!可不谬哉……谓君揽智返愚。归罪象魏,束身抽簪。”④先言归顺者的荣光,得封赏,声名远扬,暗含之意是如果天魔归顺可能从新获得此等待遇,此乃利诱,后言而如今天魔却为祸苍生,这种行为实在是可悲又荒谬,最后劝服天魔能够迷途知返及时归降。这种对所檄对象的劝降在《檄魔文》中所占比重比较大,再如:“夫圣人上智识机,明责勉祸;穷而知返,君子所美。此乃转福之高秋,取功之良节。”⑤也是以劝说的语气来说服天魔投降。

其次,对比传统檄文和檄魔文,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传统檄文和檄魔文的写作比重主要放在“述此休明,叙彼苛虐”和扬己方军威上,在此方面的描写上往往铺陈夸饰,极尽“谲诡”“炜晔”之辞,但是,檄魔文在说服和劝说天魔迷途知返上,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种差异也反映出,其背后支撑的观念的不同。传统檄文在“述此休明,叙彼苛虐”时,往往是以儒家思想为依托,对所檄对象进行道德谴责。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深入人心,传统檄文往往以儒家思想为武器攻击敌方,细数敌方的罪行,这些罪行往往违背伦理纲常,不符合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例如,骆宾王在谴责武则天时,则言:“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⑥就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谴责武则天不顾伦理,与太子(唐高宗李治)关系暧昧,后又言“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⑦,写其狐媚祸主,为登上皇后的宝座,陷皇帝于乱伦的丑恶之境“杀姊屠兄,弑君鸩母”⑧更是直言其以下犯上,弑君,违背儒家的孝道杀害自己的亲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檄文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依托攻击敌方,并且此部分在文中所占比重极大,占到了全文的三分之一。而檄魔文虽说也是痛斥敌方的罪恶,但往往不从伦理纲常的角度进行冲击,并且写作比重主要是放到对于天魔的劝降上,从中体现佛教“解救苍生”的佛教理念,佛教讲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强调对人的宽恕和救赎,与儒家以“礼”为标准对人的控制不尽相同。例如“然我法王,体大仁慈,未欲便袭。权停诸军,暂顿灵辔。临路遣书,庶回迷驾。君可早定良图,面缚归阙,委命王庭。逍遥闲境。上方宰任,非君而谁?”⑨此处便是言我佛本仁善,愿意给魔军改过自新的机会,虽军力强大,却驻兵不发,希望魔军早日投降,归顺王庭,无论从檄魔文劝降部分所占的比重,还是具体劝降的内容,我们都可以看出其中隐含的佛教思想。

(二)诉述内容的随意性、用典的多样性

檄魔文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民众的接受语言来叙述内容,较传统的佛教正宗较为随意。檄魔文的故事底本是太子释迦摩尼打败魔王,从而顺利得道的佛教经典故事。其故事主要被记录在佛教经典中,如三国吴支谦译二卷《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西晋竺法护译八卷《佛说普耀经》中均有记录,并且,在石刻、壁画找那个也多作为宣传佛教的题材被记录。而檄魔文并没有完全按照其进行描写,一是为了更合檄文的问题要求,另一点就是积极迎合民众的接受语言。

在佛经记载中,魔教的恶性主要有欲贪、不欢喜、饥渴寒热、爱著、睡眠、惊怖恐畏、狐疑惑、慎患忿怒、竞利争名、愚痴无知、自誉矜高、恒常毁他人等,但在檄魔文中并没有这样描述魔军的恶性,而是言:“而伪痴天魔,不遵正节;忓忤圣听,尘挠神心。领卒塞虚,奇形万变;精钾曜曦,霜戈拂日;灵鼓竞响冲霄,方外高步陆亮。自谓强威,而王师一奋,群邪殄丧。”⑩可见,檄魔文中魔军的恶行,并未按照佛教经典来说明,并且文中写天魔虽然看上去也是威风凛凛“精钾曜曦,霜戈拂日;灵鼓竞响冲霄,方外高步陆亮”{11},实则外强中干,“自谓强威,而王师一奋,群邪殄丧;魔众革心,望风内附。”{12}在降魔神面前不堪一击,这一写作方式甚至可以认为使用了文学中对比反衬的技巧,这一手法在对比双方军事能力时,时常被用到。

檄魔文迎合普通民众的接受语言积极世俗化还表现在其不完全按照佛经中的太子降魔成道的故事,并且还融入了除佛教典故外的世俗人间的典故来说理、论证观点。在奉劝魔军能够迷途知返,不要执迷不悟时,言“昔夏桀无道,殷王致伐;商纣首乱,周武建师。此则古今之常轨,将军之明诫。”{13}用夏桀无道,便被商取代,商纣无道,便被周朝取代的历史典故,说明天魔无道也终将被取代的事实。这是明显的世俗化的倾向,不仅是典故是佛教典故之外,为世人耳熟能详,而且关键在于,其把天魔与释迦摩尼之间的讨伐,比作王朝更迭的讨伐和被讨伐关系,显然是已经把佛教世俗化看成了与世俗统治势力相同。

二、向统治阶级靠拢

(一)檄文文体的使用

佛教宣传佛法采用公文文体本身就是迎合统治者的接受心理以谋发展的一种重要体现。从而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在宣传佛法的时候就反映为选择公文文体檄作为其佛法宣传的载体。首先,我们要明确檄魔文的目的是为了宣扬佛法,檄文属于公文是官方文书,采用檄文这种文体,增强了其语言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使得佛法不在玄虚,而是具有了官府文书的框架。采取统治阶级使用的文体形式不仅是为了增强其佛法宣传的力度和民众的接受度,也是向统治阶级积极靠拢的一种重要体现,这种形式也能迎合士族统治者们的接受心理。

(二)降魔神名稱的官府化

檄魔文中降魔神名称不仅被现实化,并且采用了官府官员的名称。首先,这无疑是考虑到佛法宣扬的受众是广大的民众,这样将降魔神世俗化、官府化,对于佛法的接受者而言,降魔神的官府化也能强化民众的接受力度,公文的权威性可以起到提升佛教自身的地位,使得普通民众和世家大族都对佛法有一种重视的心态,更重要的是使得佛教本身取得在社会中的合法地位,向政治靠拢,寻求政府的保护和认可。由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牢固性和延续性,与外国的宗教不同,中国的宗教一直处于政治的附属地位,一直未取得独立的地位和也没有强大到足以撼动君权的力量,必须寻求世俗权利的保护的扶持才能发展,因而,向封建世俗权利妥协和靠拢就成为宗教发展的重要内容。《檄魔文》中,不厌其烦地列举了降魔神并都冠以官名。“故命使持节、前锋大将军……领众四十万亿扬镳首路子。故命使持节、威远大将军……领众百亿,虎眄须弥。故命使持节、征魔大将军……领众五百万亿,鸾鸣天衢。故命使持节、通微将军……领众七百万亿,云回天门。故命使持节、镇城将军……领众九百亿,饮马灵津。”{14}其除了发挥檄文铺陈夸饰的行文特点,显示己方军事力量强大之外,自当有向世俗统治势力靠拢和妥协之意。

同时,与将降魔神的名称官府化相对,其也将天魔官府化,称天魔为“将军”,在引古鉴今,劝说魔军投降时言:“此则古今之常轨,将军之明诫”{15}可见,已经将敌我两方都世俗化了。

不仅降魔神具有官府化的名称,而且佛教还仿照世俗的官职体系、奖惩制度,在劝说天魔弃暗投明,改邪归正,宣扬己方时,提到天魔也本是为天子效命:“而将军累世重光,匡济帝业。历奉圣庭,曾无有阙。贵即道师,身子五百。幽鉴天命,秉受王化。圣上开衿,皆授名爵,封赏列土。功侔旧臣,声盖万域。”{16}提到释迦摩尼为圣上,所居之地为圣庭,天魔也曾被授名授爵,声名远扬,从这个角度说服天魔能迷途知返,这显然是佛教仿世俗人间的统治体系和制度。无独有偶,“家国并存,君臣俱显。取名获安,晓目达观。眷属晏然,可不美欤!”{17}此处,在劝说天魔投降时,直接,提到了“君臣俱显”,这显然是把佛教的释迦摩尼当做了天子,把天魔当成了霍乱的臣子,以下犯上,此时,显天子的荣光,劝说臣子知错能改则“眷属晏然”不然则要“大师克举,万方矫电”。

综上所述,檄魔文作为以宣扬佛法为目的一种宗教文书,以檄文为外衣,取其有利于自己的文体功能、文体语言,积极世俗化,又能适当变通,使文书体现佛教的思想,从而达到宣扬佛教,被民众和统治者接受的双重目的,可以说是宗教文书成功的尝试。而从檄魔文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中,我们又能窥得佛教世俗化的种种迹象。

注释:

①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3:188.

②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3:192.

③⑧方春荣.震雷始于耀电出师先乎威声——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J].秘书工作,2006,2:44.

④⑩{11}{1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65:644.

⑤{14}{15}{16}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65:645.

⑥⑦方春荣.震雷始于耀电出师先乎威声——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J].秘书工作,2006,2:45.

⑨{13}{17}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65:646.

猜你喜欢

世俗化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论高科技时代的佛教
论佛教的与时俱进
19世纪中晚期英国基督教世俗化原因初探
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解读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世俗化倾向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