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把握策略

2018-03-27周建华

关键词:藤萝幽径月台

周建华

【摘 要】

在阅读中,强调对作品主题正确地理解,在把握文本主题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把对语言的意义理解和语言的运用之妙的感悟结合起来,重视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带着整体理解去观照局部,品味局部,就可以看得更深更远更透,从而实现教师、文本、学生三方的思想的沟通,精神交流,情感共鸣,最终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高度。

【关键词】

阅读文本 咬定主题 品悟语言 重视思路 情感碰撞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作为阅读教学主要载体的文本是“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范文,因此,阅读教学中,文本应该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凭借,读懂好的文本,足以得到艺术借鉴,甚至修身、养性、怡情。

一、把握主要内容,咬定文本主题不放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7-9年级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阅读是从读者出发对文本的“延展”,有时,读者凌驾于文本之上,获得了对文本生杀予夺的大权。如对《幽径悲剧》的解读,先看到幽径四季之美。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看到景物之美。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冬,突出“总有翠色在目”。春天的小花,夏天的浓阴,秋天的枫叶,冬天的松柏,都着意表现幽径浓烈勃发的生机。怎么看也与“悲剧”没有联系。但是,引导细读文本,才知道幽径之中,一株藤萝的命运才是文章要突显的所在。“在所有的神奇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藤萝”。这株藤萝有“盘曲而上”之形,有“扑鼻之香”,有“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甚至还有“袭入耳内”之声,真是有形有声有色,可观可闻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还是与“悲剧”没有大的联系啊。但是,文中最后指出“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茫茫燕园中,只剩下幽径的这一株藤萝了”,也就是说,藤萝无论是作为客观世界的燕园,还是有作为主观世界的“我”的心灵,都占据着惟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因为投诉无门的藤萝毁于愚氓之手才是悲剧,正是真善美被愚氓毁灭才是真正的悲剧。在阅读的过程中,扣紧文本主题,着意两点,一是藤萝很美,但又不仅是美的外在,而是兼具真善美;二是文章矛头所指,既是十年浩劫,又不仅是十年浩劫。作者痛心的是“毁于愚氓之手”,意味着必须消除愚昧,提高全民素质,才能使真善美得到维护和弘扬。

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已有的社会知识来对文本中的可变化内容进行补充、改造、创新,还要引导、鼓励学生去深入理解、完全读懂文本中那些确定性因素,努力使二者之间达到一种融洽、互补的状态,达到一种既能以一者为主,又能开放接纳,既能思接万载,又能内外补充,既情感激荡,又思维缜密的阅读境界。准确把握文本主要内容,才能正确理解作品的主题。主题是作品的灵魂,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产生的新的发现,新的见解也应该建立在对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的基础之上。只有对作品主题正确地理解,才能在阅读后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我们可以以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程度来检验他阅读水平的高低。

二、品悟深刻内涵,咬定文本语言不放松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7—9年级学段语文课程目标之一。俗话说的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言是思想内容的载体,没有精彩的语言,再好的思想内容将不复存在。

我们领悟语言的精妙之处,又首先要理解具体的语言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它概括了什么内容,揭示了什么深刻含义。所以首先还是理解的问题。这和我们一直强调的努力使学生首先能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其实是一致的,我们要让学生读懂,读明白,要让学生完全地、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的一字一句,而不是一知半解甚至丝毫不理解,只是由教师照本宣科地枯燥地解读。比如教《背影》这一课,父亲艰难地过铁道,爬月台去买橘子的背影描写,文字朴实无华,但是值得揣摩。父亲把我送上车,拣定座位,嘱“我”小心,托付茶房,一切停当,而且“我”已催他走,可他还是恋恋不舍,还要为“我”买橘子,已使我感动,但买橘子的过程更令人感动。先烘托父亲买橘子费事,一则“须跳下去又爬上去”,二则父亲是一个胖子,文中勾画一个大体的外貌,“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里三次突出“布”字,呼应了前文所述的惨淡家境。使人感动。再接着写父亲穿过铁道的情况和爬上月台时的背影。“蹒跚”是平时走路的样子,可见他的肥胖年老,步履艰难。平时走路尚且如此,过铁道爬月台的艰难可想而知。“慢慢探身下去” ,“探”字极其准确地写出了下去的过程:先两手撑地,把两脚伸出月台,然后身子向外挪,直到脚踏到地。“攀”是写手的动作,显示对父亲来说,月台的高陡;“缩”是脚的动作,表现父亲年老体衰,动作迟缓,不太灵活;“向左微倾”是写身子的动作,踌上月台有困难,要借助身子的倾斜。这连用的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爬上月台的艰难。如此艰难地去买,这就感人至深。樸实的语言,充满着溢于言表的深挚感情。这里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便是父亲对儿子的爱护,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淋漓尽致地体现,而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字眼,文章中一个也没有,没有华丽的词藻,却饱含深情,这都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细细品味,认真推敲。这样,把对语言的意义理解和语言的运用之妙的感悟结合起来,语言的教学就落到实处,文本的阅读就真正到位了。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2005(2)百度文库—《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wenku.baidu.c)》, 2012

【2】蔡肇基.阅读教学一定要导好文本学习.中学语文, 2004

猜你喜欢

藤萝幽径月台
所有的……
那月台
访友
农家即景
前行
藤萝架下的童年
一不留意(二)
登翠微峰
一弯藤萝月
昔日,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