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
2018-03-27孙晓凤河北地质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孙晓凤 河北地质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媒介融合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背景下,多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基本趋势。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新旧媒体之间的交叉,新媒体平台之间的融合,使得传统单一化的媒体传播内容、传播结构、传播模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而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传媒人人才培养基地,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必然要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情况。
一、媒介融合给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受众对于信息传播的要求逐渐提高,精准的用户需求需要媒体平台提供多元化节目,而这就要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需要打破专业局限,从多角度分析受众需要,在坚持语言表达风格的基础上创新节目内容,提高媒体平台的吸引力。但是从当前高校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来看,其在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等层面均没有实现对媒介融合的分析与适应,例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主要面对的还是传统媒体平台,对于新媒体发展中对多元化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缺乏足够认识;在教学方法选择上相对传统,难以为学生的实践参与提供充足机会,影响了学生在媒介融合氛围中发展职业素养;专业教学界限明晰,缺乏学科融合意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知识文化素养不够全面;个性教育缺失,课程设置千篇一律,限制了学生对自身潜能的挖掘。针对此,高校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扭转思路,结合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探究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长期发展中,我国播音与主持人才存在相对过剩的问题,但是这只是针对传统媒体需求而言,真正适应媒介融合环境的高素质播音与主持人才依然非常稀缺。针对此,高校应积极调整教学理念,一方面坚持与时俱进,将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现实相结合,根据媒介融合过程中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坚持学生主体的理念,从服务学生、发展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参与到媒介融合实践中来,让学生能够真正获得适应当前传媒环境的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实践内容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实践特征明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学校、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实践参与平台,让学生逐渐熟悉媒介融合过程中的信息传播特征,并积累播音主持实践经验。例如在“新闻报道”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新闻报道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帮助学生解读播音主持技巧,进而深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报道情境,并根据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评价,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邀请一线播音员、主持人为学生开展讲座,利用专业人士的真实经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播音主持工作,并汲取实践经验。
(三)推动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媒介融合为实现对受众需求的精准定位,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强烈。基于此,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更要打破学科界限,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帮助学生选修“第二专业”。如利用文学、法律、社会学等专业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从更专业、更广阔、更新颖的视角探究新媒体发展规律,从而提高其对媒介融合的适应能力。
(四)构建特色课程,着眼学生个性培养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强调个性、展现个性成为平台吸引受众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强调个性教育,引导学生不断挖掘自身潜力,逐渐找到自己的播音主持风格,并在展现个性的同时实现与受众的积极互动。高校在个性教育培养中,应注重特色课程的构建,针对媒介融合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帮助学生在平台直播、新闻报道、网络媒体中找准定位,深入特色课程学习,进而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三、结束语
总之,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下,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中面临着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基于此,高校应立足学生主体,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推动学科交叉,加强个性培养,提高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效果,为学生未来参与媒介融合环境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