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化工园区现状分析及转型升级方案对策研究
2018-03-27刘宝胜王晓云
刘宝胜,田 胜,张 彤,王晓云
(1.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化工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4;2.青岛科技大学 图书馆,山东 青岛 266061)
山东省是化工第一大省,化工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在我国同行业中连续二十六年位居首位,各项指标均占我国化学工业和山东省工业体系的20%左右,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随着山东省化工行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结构急需调整,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大,行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实现化工园区新旧动能转换以及与城市化进程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当前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山东省化工园区发展概况
近年来,山东省在传统化工产业现状的基础上,高标准、严要求,建设了一批标准化园区,基本涵盖了化工产业领域和类别,如以石化为主导产业的齐鲁化学工业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等;以精细化工为主导产业的邹城工业园、青岛新河生态化工园区等;以煤化工为主导产业的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菏泽煤化工园区等;以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中国化工新材料(聊城)产业园、济宁新材料产业园等;以橡胶为主导产业的广饶经济开发区、橡胶谷园区等。另外,还有部分专业性强、特色化鲜明的化工园区,如桓台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区、潍坊滨海农药产业园区等。目前,山东省共有化工园区199个,化工生产企业9069家,其中入园企业2978家,入园率为32.8%。
经过多年的规划、建设和培育,山东省化工园区规模和质量逐步壮大和提升。淄博齐鲁化学工业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济宁新材料产业园区和中国化工新材料(聊城)产业园等4家园区入选2018中国化工园区30强。青岛新河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基地入选2018中国化工潜力园区10强。
2018年初,山东省印发了《山东省专业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并启动了化工园区、专业化工园区的认定工作,争取将化工园区缩减到100个以内,并在现有基础上再关闭20%的化工企业,进一步优化全省化工产业布局,提高园区和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另外,近期发布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完善化工园区产业升级与退出机制,全面推动散、乱、危、小化工企业进园入区。《规划》还明确了山东省要以基地化、链条化、智能化为方向,努力建设高端化工产业强省的战略目标。
2 化工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统一宏观规划,布局不合理
目前,山东省拥有各类化工园区199家,其中部分园区布局分散,甚至同一特定区域内规划建有多个化工园区,没有科学统筹的建设规划。一是由于没有整体把握山东省产业布局特点,缺乏区域性化工园区总体规划,各地往往受经济效益驱动,盲目布局化工园区建设,导致化工园区数量过多,产业同质度高,资源浪费严重,三废排放总量高,给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二是化工园区生成方式不一,尤其是地理区位、工业基础、资源环境等原因,基本局限于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常规和传统领域,缺乏产业特色和明显的区域分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领域涉及面窄,核心竞争力和集聚效应没有形成。
2.2 入园标准有待提高
目前,山东省大型、成熟园区或者建园时间较早、规划合理,或者有大型国企在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园区定位准确,管理措施缜密,入园标准严格。但部分中小型园区,规划、筹建时间短,制度建设滞后,普遍存在入园标准不高等情况。部分园区选择入园项目时,只考虑经济效益和政绩工程,不考虑项目技术先进性、园区内上下游产业链关联度等因素,以及是否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使得园区内呈现大型企业少、科技含量低、产品结构单一、相互间协同性差等不足,安全环保主体责任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极大地阻碍了园区的发展质量和规模。
2.3 园区运行机制和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
科学的园区运行机制,良好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是一个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二者建设跟不上,就会制约园区有效、稳定发展,更会影响入园企业的生产运营。有些化工园区规划快,建设周期短,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管理措施和制度不健全,造成园区难以正常生产,安全环保不达标、相关防范体系难以形成。部分园区路网、电力、通讯、供水、供电、供气、排污、安全环保等配套设施建设规划不科学,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从而导致生产运营、后勤保障、物流配送和安全环保公共设施等园区服务体系出现真空,无法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服务,极易造成企业有顾虑,不愿入园。
2.4 园区产业链构建有待完善
目前,一些园区内企业间协作配套、互联互供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尚未健全,园区产业关联度低,没有鲜明的上下游企业间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和有效链接,下游配套产业集群没有成型,缺乏明显的产业链体系。某些园区产业链延伸度不够,园区闭路循环没有达成。企业只是简单地依靠内部资源循环进行生产,缺乏废弃物、副产品循环再利用的产业生态链。有些园区没有实现生产要素的资源共享和循环利用,不仅无法形成园区生态产业网络,甚至有可能引发生产成本过高及安全环保问题。
2.5 园区安全环保压力大
化工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其从原料到产品,从生产到质检,从运输到经营,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污染、有毒、易燃易爆等危险特性,如不加以防范,将会对所在区域安全和环保工作造成较大压力。部分园区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不规范、制度标准不健全,服务跟不上,监督审核不到位等问题,容易导致园区出现安全环境隐患和风险。部分园区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机制和事故应急演练、救援体系不健全,企业开展隐患排查和整改积极性不高。
根据调研情况来看,由于近年来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部分园区与城区的安全距离进一步缩小,安全环保隐患增大;一些园区位于江河、湖泊等环境敏感区,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质量;装置规模大及密集化布局等园区特点大大增加了安全环保风险。另外,某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依然固守老旧生产设备,导致安全风险加大。
3 山东省化工园区转型升级对策建议
3.1 科学、系统规划园区建设
新建园区的总体发展规划必须由专业性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编制。规划应包括园区产业定位、公共服务、交通运输、基础配套设施以及园区组织、运营和管理体系等。园区建设从选址、规划、配套建设到企业布局都应对国家、山东省的发展规划、行业前景、园区特色进行总体把握和定位。园区的各个发展阶段都要有相对应的目标和措施,既有近期建设要求,也有中长期发展目标。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应精准把握国际化、先进化和现代化理念,把国内外先进经验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园区选址应与城市发展规划、发展空间和土地规划相结合,体现园区规划的超前性和延续性,避免园区建设和运营与城市发展战略相矛盾。
3.2 严格实行园区项目准入制度
园区项目准入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决定着园区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方向。园区产业选择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方向以及所在区域整体布局。要建立健全化工园区科学评价考核体系和项目准入制度,就是否符合园区产业链特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安全环保、工艺先进性等项指标,全方位客观评价申请入园项目。园区准入制度要详细量化各项指标要求,严格禁止档次低、耗能高、污染超标的项目进入园区。
3.3 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是园区可持续发展和企业平稳运营的先决条件,也是园区建设的基础要求。园区应当规划在先,建设在后,以较完善的硬件建设,配套合理的公共服务,保证园区的正常运营,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大力推进园区内集中供水、供热、供汽、管廊、绿化等公共配套工程建设。通过加大园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的建设力度,着实改进投资环境、促进优秀项目入园,切实增强园区核心竞争力,凸显园区的专业性和先进性。
3.4 完善园区原料多元化体系
化工园区应超前规划产业链体系,实现生产原料多样化供应,满足园区企业正常运营,缓解或解决关键生产要素供应紧张和销售难题,优化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市场风险。化工园区应围绕园区定位要求,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引进上下游关联密切的项目,形成多元化的生态产业链体系,使上游副产品及废弃物变成下游的生产原料或替代能源,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循环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以此达成园区清洁生产和产业链的闭路循环。
3.5 完善环保节能体系建设
园区应建立健全环保及节能体系建设工作,妥善处理园区环境要素需求与环境容量间的突出矛盾。截污管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资源综合利用设施、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置设施等要与园区同步规划、超前建设。大力开展污水循环系统建设,对处理后的工业废水根据其所含污染物指标进行分析化验,并循环再利用。建设固体废弃物回收和利用中心,完善废弃物循环再生系统,加强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工作。完善企业排放监测体系,设置环保检测站,严格控制企业三废排放总量,实现三废污染全过程控制和监管。积极出台环保工作奖惩措施,鼓励企业通过工艺提升、设备更换、技术革新等手段和方法,降低园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减小环境污染风险,确保园区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既定目标。
3.6 完善安全应急体系建设
园区应大力推进安全基础设施、应急救援装备、医疗急救队伍、应急物资的有效保障等项建设。科学制定园区应急联动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管控制度,督促企业完善自身应急预案,实现园区和企业间安全应急工作的有效衔接。
为进一步明确安全工作分工,抓好工作落实,园区应成立安全应急工作指挥部,集中园区安全应急工作的领导和处置权力。大力建设园区信息化网络、信息采集和发布、综合接处警、辅助决策、指挥调度、预案管理等安全生产一体化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安全应急指挥管理智慧化、高效化。
3.7 完善智慧化工园区平台建设
化工产业在我国工业领域中属于技术工艺流程复杂的行业,主要大宗原料和产品80%以上属于危险化学品,属于典型的高危险、高污染行业。随着新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智慧化建设已成为提升化工行业核心竞争力和安全环保水平的必要手段。园区智慧化体系建设,旨在以行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依靠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生产要素,全面整合园区内外资源,达成园区生产智能化和管理智慧化,提高园区产业整体质量,提升企业生产和管理水平,从而推动园区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园区应在生产流程、科技创新、供应链管理等全方位加强智慧化平台建设工作,打造化工园区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高效发展的行业新生态。
3.8 建设园区责任关怀体系
建设责任关怀体系是推动化工行业与社会、民众和谐关系的有效保障。园区应立足自身实际,编制具有特色化、品牌化的责任关怀工作方案,积极强化园区安全环保意识,提醒并监督企业自觉履行安全环保义务,承担安全环保工作责任。积极传播责任关怀理念,利用网络、新媒体等信息交流平台,大力宣传园区安全环保先进典型和化工科普常识,引导公众对园区加深了解,消除负面影响,共同创造和谐共存的良好氛围。
4 结语
山东省化工园区发展模式必须进行科学转变和创新发展,以化工行业转型升级为契机,以循环经济、绿色化工、智慧化和安全环保为重点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清洁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使化工园区发展更高速、更精准、更有效,加快山东省化工行业新旧动能转换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