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认证背景下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2018-03-27景明俊蒋桂芳许文瑾
景明俊,蒋桂芳,许文瑾
(湖南理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认证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1]。因此,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近年来普遍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性,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只有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在研究型和职业技术型应用人才之间,才能够培养出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2-4]。
化学工业在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许多国家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国家对于化工人才的需求量大。我校化工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在我国非化学专业化学基础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中,把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合并成无机及分析化学一门课程,通过使用这门课程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化学原理和定量化学分析的方法,并能用这些原理和方法来观察、思考和处理实际问题,为今后的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打下基础[5]。
1 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生基础不同,单一的授课模式不能满足要求
学生由于在高中阶段所接受化学的程度不同,学生在学习必修科目外,还存在化学与生活、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等选修,从而导致学生的基础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所教的班级中有两位同学只选修了解了有机化学基础,因此对于结构化学方面的基本概念完全没有接触过。因此,目前在教学过程中的所进行的单一化教学模式,很难让同学们都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部分同学可能处于“跟不上”的状态,部分同学可能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1.2 知识的实践应用性不能充分体现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将原有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进行合并而成的,其目的是在于将知识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然而,目前面临的问题是,课程覆盖面较宽,但深度不够,因此学生理解起来会觉得内容庞杂,理论知识抽象,存在大量公式和原理定律等,但同时对于理论的理解又不到位,将其应用于生活实践中,更是较为困难。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将知识系统化、实践化是目前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2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教学模式改革,让教师与学生角色发生了转变,同时促进了相关课程资源和教学平台的建设,学生由被动的倾听者变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不受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资源的限制,能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6]。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模式改革:
2.1 信息化的课前输入
调研学生,进行无机及分析化学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做好学情分析。基于高中已知知识点的关联,对课前的预习,采取网络化的课堂教学,进行任务分配和微课教学的改革,帮助学生逐渐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成功过渡到大学的学习。例如,在胶体溶液的性质学习时,可将中学所讲述的实验再次介绍引出,留做任务让学生分析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接下来,制作3分钟的微课,给学生讲述胶体的结构,分析胶体的组成。以此方式可以较好的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已知知识的回顾及对新知识的了解。
2.2 做好课中互动,翻转课堂
在信息化的时代,合理运用互联网,开展网络教育研究活动,可提高教育教学的研究实效,实现资源交流与共享[7]。老师通过特定的网络平台,进行即时签到、课堂提问实时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疑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课堂的翻转。如利用课堂派等软件,可将学生手上手机转变为学习工具,实现实时互动,提升教学有效性、灵活性。较好的解决了传统课堂评价单一,缺乏互动,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同时,设置分组讨论环节,在课堂中设置出:(1)与生活、生产中与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相关的知识点,利用本课程知识及网络化资源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与创新能力;(2)与实验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实验内容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思想,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3)与科研进展相关联,如何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处理,会进一步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科学研究的思想。
2.3 课后的网络平台讨论,互动提升
借助网络平台的课后讨论区,学生对知识的疑问可以随时提出来,老师和同学可以一起对于问题进行讨论,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解决了传统课堂学生不愿主动开口的问题,有效增加了师生互动交流,还帮助教师及时学生学习动态,及时汇总和归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
3 结语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化工类专业进入大学的第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对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定位非常重要,在工程认证的要求下,改革原有相对单一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资源,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提出信息化的课前输入;课中互动,翻转课堂;和网络平台讨论的改革探索,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