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图书出版的现状与优化路径分析
2018-03-27丁蔚
丁 蔚
教育类图书是我国图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课本教材、工具书以及培训书籍三种类别,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其出版过程与出版形式不仅彰显出全新的特点,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与弊端,促使相关工作者必须审时度势,予以创新和优化。
一、新时期教育类图书出版的特点
新时期教育类图书出版除却大众图书出版所具有的以受众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两项基本特征外,还呈现出以下态势。
(一)学术问题大众化
此为近年来教育类图书出版的一大重要走向,诸如晦涩难懂的历史、医学知识,大量为古文字所包围的典籍类著作,经过专家通俗化、生活化的解读方式,促使广大读者对相关内容更容易理解与接受,也让那些看似“高高在上”的经典变得平易近人起来,让“全民阅读”变得更具有可行性。
(二)理论教育走向经验分享
纵观近些年的国内教育图书市场,方法类的教育图书频现市场,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往工具书、教材辅导用书以及各种题海演练书籍充斥被教育人群的现状,让教育内容多元化,也让受教育群体感知到更加妙趣横生的教育方式。比如由童趣出版有限公司及人民邮电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带你走进加拿大大学》,本质上是一部教育学生及家长该如何进行人生规划的书籍,但是作者却采用了自己女儿成功留学的真实案例、多位在加的留学生及本地大学生进行访谈,让看似枯燥的说教变成了分享,变成了充满人生故事与哲理的重要参考。
(三)受众群体多元化
信息时代对人们生活所带来的最大影响,在于时间的“碎片化”,换言之除了在校读书、时间分配较为固定的学生外,大部分人是很难有单独抽离的时间进行阅读和学习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教育类图书开始逐渐进行市场的细分,将原本庞杂的教育内容进行“碎片化”的处理,将诸如心理学教育的相关内容解构为理论教育、心理学故事、一个人的心理测评等多个类别,让大众可以在“碎片”时间中进行学习、阅读,由此也促使教育类图书的受众群体因为阅读时间和空间的扩充而多元化起来。
(四)“互联网+”概念下的融合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促使“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开始走向图书出版领域,开始改变传统以纸质书籍为核心的出版世界。电子书籍、有声读物、视频教育类图书、互联网教程等开始走进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其携带方便、无须真实占地空间的优点也为人喜爱和推崇;与此同时,信息科技也让书籍购买和阅读途径更为轻松,读者可以通过网上商城、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应用等平台购买或生成阅读链接,让阅读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约束。
二、新时期教育类图书出版的现状
尽管步入新时期,教育类图书出版已经彰显出其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和适应性,但其在内容选择、主题策划及运营模式等多个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有待优化完善。
(一)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丰富性仍有不足
作为教育类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广大师生尤其是各类备考生的特定用书在市场上一直占据着较高的份额。但从其内容和模块的布局情况来看,其设置往往缺乏新意,始终是各类真题解读外加“题海战术”,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很难从根本上去解读、突破,所谓“治标不治本”便是如此。而且就国内多个城市的实际情况来看,其教育政策、考试范围甚至教材版本的使用偶有发生变化,这就更需要相关的教育类书籍及时做出调整、预测,否则广大师生、备考者很难从教育图书这里接收到新的知识信息,也无法基于图书本身给予出版商一定的反馈和意见,久而久之也导致图书出版陷入恶性循环。
(二)出版商角色单一,编创能力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教育类图书出版商始终将自身定位于内容的生产者,始终站立于图书出版链条的上游考虑如何围绕广大受众进行书籍内容的选择和形式的设定,很少有机会考虑或参与到具体的教育环节中。另外,在信息时代这样一种宏观背景下,教育类图书对编创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不但要具备足够的文字统筹和编辑策划能力,更要具备与时俱进的信息敏锐度和数字基础。而现阶段大部分的工作人员仍然属于单项人才而非“通才”,全面精通音乐、文字、美术、信息科技及政策分析的人员依然“凤毛麟角”——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样的人才需求也为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战略提出了方向性的要求。
(三)运营模式单一,缺少合作
教育类图书出版的跨界合作,是顺应数字时代、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但就现状而言,很多出版商尚未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其对于“跨界”的概念理解较为模糊,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一方面,部分出版商对技术层面的认知有所欠缺,导致传统图书的数字化转型始终处于形式层面,未有更深一步的拓展;另一方面,亦有出版商缺乏对教育类图书出版的长期规划,无法以媒介融合的视角及合作精神开启出版服务,导致自身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三、新时期教育类图书出版的优化
就新时期教育类图书出版呈现出的特征与发展现状来看,其可行的优化路径无外乎这样三个关键词——数字、转型与多元,意味着教育类图书出版要立足现状迈向数字化创新、编创者转型及多元化运营三条道路。
(一)数字创新,丰富业态
教育类图书的数字化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书籍载体的数字化应用;二是市场信息反馈收集的数字化汇总。就载体而言,越来越多电子媒介的生成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为教育书籍的载体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AR技术,其虽然应用于教育图书出版行业时间尚短,但其所彰显的互动性、创意性、低成本和趣味性特征,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方式,让传统翻阅的纸质书籍彰显出全新的生命力,带给读者别样的阅读体验。比如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的《十万个为什么》AR版,读者只需要使用手机对书籍纸张简单“扫一扫”,静态的书本就能立刻“动起来”,搭配各种有声影像,带领儿童走向触手可及的科学世界,将AR技术与书本科普知识完美结合。
就数字反馈而言,出版社可以通过自建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或开发APP应用等方式,实现线上与读者的互动、实现对读者反馈信息的收集;与此同时,出版社还可追求与广大院校、教育机构的高度合作,定期从教育工作者口中收集当前教育市场的需求和症结,以便在书籍出版上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与创新。
(二)角色转型,综合保障
随着教育图书出版迈向“数字化”,对于出版社而言其定位及角色不应局限在内容的生成及围绕市场所进行的内容选择,其应有效参与到受众所需的各类教育活动当中,探究如何以受众为主体,从受众的视角出发,使用更为先进的技术与手段让知识传播与学习变得更为智能、便捷和高效。
比如2018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所举办的“鼓楼西享读·阅读”品牌活动,就以作者见面、读者与作者对话的形式,感知当下读者对名著解读、工具书使用方式方面的建议和体验感受,在此过程中出版商不仅是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其在参与的过程中,也作为读者中的一员,就图书的策划方向、选题内容有所意见、有所参考,也会考虑到如何从便利性和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创新出版技术、丰富图书载体形态;再比如,出版社编辑人员参与到由教师组成的教育讨论会,或每年升学考试结束后的地区性总结大会中,结合专家意见,参考新一年的教育趋势,设计或编辑相应的图书,紧随形势,将教育资讯以最快的速度反馈给广大读者或受众群体。
(三)跨界运营,集成生产
教育图书出版的跨界运营主要包括两个范畴,一是出版社自身的跨界运营,二是指出版社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与融合。前者主要是指出版社从自身经营的视角出发,充分参考市场发展态势,对运营模式和格局进行创新,比如辽宁教育出版社自行成立了两个主打研学旅行业务的公司,借助省内的德育课程和综合实践体系,拓展传统的出版范畴,为受众提供“阅读+旅行”的综合性服务;苏州教育出版社在斥资2000万人民币建立教育题库的基础上,衍生智慧教辅和学业监测系统作为增值服务内容。后者主要是指出版社与其他行业的经营单位、机构或个体合作,衍生出全新的运营体系或模式,拓展出版社自有的运营内容。比如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与黑龙江省图书音像发行集团合作,创设“果戈里”书店品牌,并借助这一品牌先后成立了中外文化交流基地、青少年阅读基地,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设置并开启多元化的修学、实践和旅行活动,生成了独具个性的教育图书产业链条;湘教出版社与长沙高新区企业潭州集团签约合作,共同建立了K12在线教育精准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跨界运营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都彰显出“集约生产”的特色,其与传统教育出版最大的不同是不再将书籍作为唯一的运营模块和运作对象,而是生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将阅读、学习、体验及休闲等融合,让读者置身其中的同时,更实现知识接收和实践应用的双重性。
四、结语
在如今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教育类图书出版应敢于突破、不断创新,要精准地围绕各类书籍的受众群体,从“服务”的视角出发,多角度、多元化地进行内容呈现,在为读者带来融合“实用性”与“新鲜感”的双重体验外,更充分发挥此类书籍本应具有的作用和价值,以便为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市场实现一丝延续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