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采访“神器”的横空出世看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发展要求
2018-03-27寇俊南京师范大学
寇俊 南京师范大学
近两年两会期间,各大媒体的采访“神器”层出不穷。2017年《光明日报》记者携带的“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平台”由多个拍摄设备组成,只需一人即可实现同步直播、录制视频、全景、VR等内容并统一发布到服务器,资源由各平台共享。今年两会上新华社的“媒体大脑”是国内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它不仅能快速扫描、收集图文数据,还能有效判断、综合计算分析舆情。从谷歌眼镜、360度全景相机再到钢铁侠、VR、AR的应用,技术的进步加速采访设备的升级,媒介界限渐渐模糊,也折射出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于1983年就提出了“媒体融合”的概念,认为“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之下,固守传统媒体生产流程已经不足以承载新媒体内容生产与发布的完整架构。因此,整个传媒业的机构需要在一个新的层次上进行重组、融合。
融合即开放、包容,意味着整合优势资源。2016年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正式上线,这种新的模式就体现了媒体融合中业务融合这一阶段的思路。“中央厨房”用指挥员、推销员、技术员、采集员、加工员等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的记者、编辑。这些角色密切配合,从而让“中央厨房”高效运转,可谓“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由此,媒体融合将促进新闻生产更加细化、专业化,多种媒体形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协作。
然而,媒体融合是真融合还是伪融合?一些报业集团在人才、资金、技术、理念方面均没有做充分准备,将纸媒内容直接搬运到数字平台,或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分别运作,没有真正发挥融合传播的优势。各地竞相效仿的“中央厨房”模式沦为“节庆厨房”,成为仅供领导考察、装点门面的政绩工程;另一方面,由于不能解决新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探索的难题,“中央厨房”难免成为无法取得转型实效的空架子。
这些疑虑首先出于没有看到“中央厨房”的本质。“中央厨房”的本质是一项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和理念,有助于传统媒体的转型。在传媒发展变革的历史中,真正的重大传媒变革都是由技术决定的,技术决定媒体的未来形态。当下,我们无疑处于新一轮技术变革的关键时期,技术将不可避免地重塑媒体格局。目前传统媒体难以转型的原因正是不重视技术,没有根据技术的要求重构和优化采编流程,而且不少媒体融合团队的人员都是采编出身,他们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内容思维而缺乏基本的技术思维,单纯的内容生产只会使传统媒体落后于时代,只有重视技术环节才有可能逐步实现转型。建立起大数据资源和技术平台之后,方能把生产的内容数字化、数据化、标签化,使得内容能够有效、方便地智能匹配给采编人员和用户。在建立起用户标签化体系的基础上实现用户沉淀,并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新的数据产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媒体融合的逻辑起点仍然是受众的需求,媒体与消费者的互动越充分,传媒产业越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然而,受众的媒体消费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从众性和随机性。“神器”再厉害,只是报道的工具和手段,无论形式多么新奇,只有好的内容才能留住读者。近年来自媒体泛滥,为了争夺粉丝,部分公众号肆意传播不经核实的事件煽动舆论,亦或为了吸睛而成为恶意的“标题党”,贫乏、粗浅、失真的内容大量出现,内容生产者失去良好口碑的同时,用户对优质内容和服务的渴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因此,真实、权威、深度的高质量输出仍是第一生产力。媒体融合时代,内容依旧为王,有了好的新闻作品,才能不变应万变而存。
媒体融合已成发展趋势,作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记者的媒介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大众传播效果,传统媒体中单一的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已不能满足融合新闻对新闻产品的要求,一专多能的融合型人才方能迎接挑战。
记者将不仅限于为某一特定的媒体服务,而是为媒体集团内的多个媒体平台效力。因此,新闻记者必须具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的操作能力。另外,职业记者的职责决不再是简单的采集、报道信息,还需要合理筛选、鉴别、分析信息,再根据各个平台受众的接受特点进行加工,制作成不同的新闻产品。如对于电视用户,可以用丰富详实的画面表达,而对于微博、微信用户,更看重的是绚丽的图片和幽默、轻松的语言,个性化和订制化的信息推送才能多层次满足大众需要,融合媒体必须用这种方式在信息冗余的时代抓住越来越懒的用户。
在媒体融合浪潮的推动下,各国新闻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作为世界上最早开设媒体融合专业的新闻院校,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重新考虑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分配等方面,以培养适应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复合型新闻人才。由此,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既要学好新闻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业务技术技能,又要通晓人文社科知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广阔的视野和新的高度重唤专业价值。
[1]彭兰.媒体融合时代的“合”与“分”[J].中国记者,2007(2):87-88.
[2]吴闻莺.论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1):91-93.
[3]郭立."媒体融合"掌声和嘘声背后的思考 [J].传媒,2017(18):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