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口 新机遇 新挑战
2018-03-27刘颖
时光飞逝,撼动世界经济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有10年。回首过往,这10年间海事业遭受重创,但也在多个法规的推动下得以快速发展。展望明天,未来10年,随着革命性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海事业有望以更快的速度,迎来更重大的变革。变革的风起云涌,将使无人船以及新能源成为最值得关注的行业新风口。对于当前依然在艰难前行的船企而言,这些似乎有些超前的技术,是否有尽快研发的必要?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新风口意味着新机遇,而只有未雨绸缪,方能抢占先机。如果说无人船更像是人们对于航运未来的美好畅想,那么,旨在实现减排乃至零排放的船舶新能源,则可谓“未来已来”。就国际大环境而言,此前海事法规限制排放的废气主要为氮氧化物及硫化物,随着《巴黎协定》在2016年底生效,全球限制碳排放的步伐在加速,国际海事组织也已在今年4月份首次明确了航运业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并将推动全行业逐步朝着碳零排放的目标迈进。在国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是社会共识,不少省市、地区已制定了绿色水运的目标,积极发展新能源船舶。而根据不久前出台的《关于节能新能源车船享受车船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主推进动力装置为纯天然气发动机的新能源船舶将被免征车船税;采用微量柴油引燃且引燃油热值在全部燃料总热值中占比不超过5%的发动机,被视同为纯天然气发动机。这意味着,以甲醇及氢、锂电池等新能源为动力的船舶,同样受到鼓励。可以预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船舶应用新能源的脚步将不断提速。而新能源相关技术、设备的研发要经历设计、评估、验证、优化以及再评估验证的反复迭代过程,往往耗时数年,因此,开展相关工作已是迫在眉睫。
对此,我国船舶行业已经有所行动。举例来说,江龙船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推进甲醇双燃料船项目,农业农村部正则在探讨渔船应用甲醇燃料的可行性,淄柴动力有限公司今年3月已生产出首台可以甲醇为燃料的L250双燃料船用发动机;中船重工七一二所不久前成功为4艘小型游船提供了纯锂电池动力系统,交通运输部今年推动成立的“智能新能源船舶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将研发纯电池动力的集装箱船,广船国际将立足自主创新,研发一批零排放的电池动力内河标准船型;中船重工七〇二所近日为30万吨级超大型油船提供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U型风帆……可以说,我国已有船企预见到了新能源的机遇,并积极谋划,尽早布局。
不过,新机遇也意味着新挑战。欧洲尤其是堪称环保“急先锋”的北欧海事界,在船舶新能源技术研发方面比我国走得更快、更远。究其原因,其相关项目往往由国家乃至欧盟的基金资助,合作方往往多达产业链上的数十家技术领先企业、院校,竞争优势明显。相比之下,我国船舶行业以开展的项目多具有起步较晚、范围有限、步伐较小的特点。不仅如此,此前开展的LNG“上船”项目,就受制于配套技术不够成熟、经济效益不明显等因素,效果不尽人意,而上述问题也可能同样限制其他新能源的推广应用。为此,我国船企不妨整合产业链上的国内外资本、技术等资源,形成合力、共担风险,探索新模式、新业态,从而尽早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迎接海事业新变革的到来。(刘颖)
猜你喜欢
杂志排行
船舶经济贸易的其它文章
- Eco-Coating Boosts Green Ship Repair
- Mawei Shipbuilding Driven with Innovation
- Automobile Market Records Steady Development, Ro-Ro Ships Usher in Business Opportunity
- Which Chinese Offshore Engineering Equipment are in European Shipowners’Mind?
- China-Africa Ship Trade Cooperation Blooming
- Independent Machine Building, Incessant Keeping Dre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