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泰斗的精神品格与学术风范
——从与孙老师相处的几件小事说开去
2018-03-27李佳明
◎李佳明
一
成为孙国华先生的学生,是我一生中值得记忆的事情,也是我一生中最应该感恩和荣耀的事情。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2011年,我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各种选择,我一直在徘徊和犹豫。如果仅从内心深处去考虑,我非常渴望做一个读书人,因为我喜欢象牙塔里的宁静,那么,我必须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于是,我找到齐海滨教授,说想继续读书。齐老师就说,如果我想考法理学的博士,他推荐孙国华先生。作为新中国法理学开辟者和奠基者,孙国华先生是唯一个没有间断过研究法理学的老先生,德高望重、学养深厚,他可以帮我写推荐信。我说孙老师可是中国法理学界的泰斗,我没有信心报考,他怎么可能看上我这样初出茅庐的学生。但在齐老师的鼓励下,我还是抱着试试的态度应考,并与孙老师联系,表明自己的意向。孙老师特别和蔼可亲,说:“欢迎你报考,但你一定要好好复习,每年报考我的人数都比较多,你必须做好长期考试的准备。通常情况下,考上我的博士需要三到四年时间,乃至更长的时间,你好好努力。”
二
就这样,我鼓起勇气报考了孙老师的博士。两天紧张的考试很快就过去了。考完之后,我主动联系了孙老师,说希望在离开北京时能够跟老师见个面。孙老师非常亲切,让我下午过去。我带着齐老师的信,敲开了孙老师的大门,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他的家门。我走进客厅,孙老师马上问:“小李你都读过多少书?”我说的确读过一些书,但大多数不得要领,主要是关于一些西方法理学的著作。他马上问我读过马克思的著作没。我说读过一些,但读得并不是特别深入。接着孙老师又问:“你读过马克思的《反杜林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吗?你有啥看法?”我大致回答了一些,应该是难让人满意,脑子一片空白,异常紧张,这是一个令人紧张的黄昏。我心里想,这个年代的老先生,不愧是学界泰斗,治学严谨、收徒严格。第一次见面就拷问我对学术著作之看法,至今想起依然有一丝后怕。问完之后,孙老师让我回去好好多读点书,告诫我没有扎实的阅读基础就没有办法搞好学问,尤其是搞好法理学研究。必须大量阅读经典书籍,这样才可以打下扎实的学术功底。
非常感谢恩师的眷顾和厚爱,我最终成为孙门弟子。
三
入学之后,孙老师对学术的要求非常严格。按照孙老师的惯例,每个星期二下午,他的学生都必须在他家里进行学术探讨,一般不准请假。据孙老师说,这个制度已坚持几十年了。这也或许就是一个名师的严格和认真;我也与其他老师所带的学生有过交流,发现法学院只有孙老师一人,还在依旧坚持此种近乎“苛刻”的制度。还记得第一次写论文时,我按照他的要求,写了大约2万字,自己还算比较满意,觉得应该可以获得认可。我拿给孙老师之后,他当场就修改,发现了大量的问题,让我狼狈不堪。单单200字的摘要,他就修改了150个字,让我无地自容。起初,我也有点情绪,这也太严格了吧,不就是一个论文摘要吗,何必这么严格和较真。后来,我才开始慢慢懂得和理解了恩师的良苦用心,学术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一丝不苟。否则,不可能做出一流的学问。第一篇论文前前后后孙老师共修改了8遍,但最终他还不是特别满意,这几乎让我快失去信心了。写论文真的非常痛苦,无论是结构之安排,还是文字之雕琢,他都是精益求精,也让我为之动容。就这样我终于写出了第一篇文章,发表在河南省社科院办的《中州学刊》上;这是第一次被编辑主动看上并希望在该刊发表的文章。这让我顿时感受到所有的汗水都没有白流,老师的严格要求也不是无谓的苛刻和挑刺。
孙老师是一个既严格而又宽容的导师。对于学术态度和学术规范,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他非常严格和认真,甚至有点较真。但是,对于学术兴趣,乃至博士论文的选题,他则是非常民主,甚至非常自由。他最多给我建议,觉得我可以考虑写哪些方面的论文,但他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按照他的学术领域和学术专长来设定博士论文选题。而定下方向之后,他又会竭尽全力指导论文,连细节也不放过。还记得,当初设定题目时,题目中是应该用“法律调整”还是“法律规制”,也让孙老师思考了很久。他后来对我说:“佳明啊,为考虑这个问题,我都失眠了。” 我内心非常惭愧,很不是滋味,我这个学生真是“不省心”。我非常愧疚,竟然让一个近九十高龄的老人,为一个博士生的论文题目而折腾到失眠。孙老师这是何等认真,又何等严谨,这也许就是大师的学术品格,但是却让我感到非常难受。
四
一晃三年,博士生活很快就结束了,我又面临新的选择。从对我工作选择的态度上,又可以看出孙老师的宽容、开放和包容,乃至家国情怀。当他得知我要放弃中国科学院等著名大学的教席机会,而远赴祖国的边陲,即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作时,非常高兴和自豪。孙老师勉励我:“你这么年轻,博士毕业还不到三十岁,也可以多历练。”起初,我也有点害怕,不敢告诉孙老师,我打算放弃当大学老师的想法,而是到祖国最南边从事司法实务。然而,后来孙老师不但没有反对我,反倒特别鼓励和支持我,孙老师的宽容,反倒成为我前进的动力和精神源泉。孙老师还说:“佳明,你是聪明的,而且是有想法的,你这么年轻,一定可以做出一点事业来,但是一定要谦虚,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踏实点!多干点实务工作,对你的认识也有好处。”说实在,我不留恋北京,但我留恋我的孙老师,我就不能经常过来看他了。这是我内心的话,但始终没有说出口。
此时此刻,孙老师已经不在我的身边,但我对恩师的思念之情永远挥之不去。老师,我真的无比怀念您,愿您在那边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