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建设卓越的国际绿色交通之都
2018-03-27王江燕,李彤
绿色交通本质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更公平、更高效的可持续交通体系,其发展理念自20世纪90年代克里斯·布拉德肖(Chris Bradshaw)提出以来,风靡至今。放眼国际,优先发展绿色交通已经成为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诸多世界级城市的共同选择;放眼中国,从国家到地方,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已然成为各方面共识,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大城市先后提出各自的绿色交通发展战略与措施。
天津市素有发展绿色交通的优良传统和良好基础。天津市第一条有轨电车线于1906年开通运营,是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线,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建设和开通公共交通系统的城市,2006年中国第一条现代有轨电车线路也在滨海新区开通运营。天津市第一条地铁线路于1984年运营,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二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并于2005年建成运营中国第一条现代化的轻轨线路;天津市还是世界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拥有中国第一个自行车民族品牌“飞鸽”。同时,天津市中心城区适宜步行和自行车的出行距离、优良的自行车出行传统、绿色的交通结构,奠定了绿色交通发展的良好基础。
为延续天津市绿色交通发展优势,应对机动化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促进世界一流的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天津市开展了大量绿色交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尤其在世界银行的大力支持下,天津市住建委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组织开展了天津市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并在和平区、南开区、河北区等城市核心区大力推进绿色交通示范区的建设。在以上研究实践基础上,“天津市绿色交通”专题分享了6篇对绿色交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方面,从城市总体层面与片区中微观层面研究绿色交通体系的构建。《建设卓越的国际绿色交通之都——天津市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发展战略研究》从总体层面介绍了天津市绿色交通发展愿景,并围绕紧凑之城、自行车之城、宜居之城三大核心目标制定绿色交通发展指标体系与发展策略。《天津滨海新区海港城绿色交通规划探索》总结了近10年中新天津生态城、于家堡CBD绿色交通规划的主要理念与实践经验,从片区层面探索海港城绿色交通发展模式。城市总体层面重在顶层设计,片区中微观层面重在精细化设计,两者互为补充,共同完善绿色交通规划研究体系。
另一方面,突出大数据在绿色交通研究中的探索与实践,为绿色交通的研究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新视角。《天津市职住空间分布与轨道交通网络耦合关系——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分析》基于手机大数据从通勤圈、CBD、通勤出行联系强度三个维度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探究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关系,为轨道交通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基于公共交通大数据的乘客上下车站推算方法研究》提出基于公共交通大数据融合的乘客上下车车站推算方法,探索了大数据在公共交通研究中应用的具体算法。《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街道步行与骑行环境评估——以天津市为例》通过对互联网大数据的挖掘,构建街道尺度的步行指数和骑行指数,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研究提供新方法。《机动性管理的国际创新案例与本土化思考》探索大数据与公众参与结合的规划方法,为绿色交通研究提供新视角。
天津市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的建设卓越的国际绿色交通之都的发展愿景得到了天津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与认可。如何将愿景转化为现实,还需要各方面积极推动落实,并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绿色交通体系涉及综合交通各行业,因此整合绿色交通必须有一个职能相对整合的交通部门来统筹协调,不仅实现设施层面的无缝整合,更重要的是实现以出行为中心的服务整合。传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职能相对分散的管理模式难以应对新形势下绿色交通发展的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势在必行。
二是加强大数据应用。“大数据是新时代石油”,加强跨行业多元大数据综合分析应用,为绿色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新视角,实现数据思考、数据决策、数据管理、数据评价。应用交通大数据,驱动绿色交通精准决策。
三是加强精细化设计。近年来交通精细化设计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反映这方面历史欠账较多,例如安全存在隐患、尺度不够宜人、环境品质不高、秩序有待改善、空间分配过于以车为本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切实提高步行环境舒适性、交叉口过街安全性、非机动车道连续性、公共交通网络快捷性、地铁最后一公里可达性。精细化设计,永远在路上。
(特别感谢世界银行项目经理欧杰、项目副经理王进,以及天津市住建委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在组稿过程中的大力支持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