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权的用与不用
2018-03-26张勇
张勇
当了官,手里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总会掌握一些特权。特权的用与不用、怎样用,直接反映出一个为官者品格的高下。这一点,老一辈革命家们堪称楷模。
一
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一位名叫汪荣华的女红军战士结婚。两人结婚后,因战争残酷,聚少离多。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夜以继日运筹帷幄,指挥战事。组织上考虑他太忙太累了,增调小战士于河子当他的警卫员,任务是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于河子还没有到,刘伯承就警告妻子汪荣华:“小于是组织上分配来照顾我这个司令员的,这是工作的需要,你没有使用警卫员的权力,不能揩公家的油。”
汪荣华是司令部通讯处的电报员,工作很紧张,常忙到深夜回家。她记着丈夫的叮嘱,自己的事自己做,衣服换下来马上洗了,实在来不及洗的,就先藏起来。
于河子是个闲不住的人,总想帮汪荣华做点事,经过再三“侦察”,发现了汪荣华藏衣服的地方。一天,待汪荣华前脚刚走,于河子就把她换下来的衣服拿去溪邊洗了起来。刘伯承边散步边推敲作战计划,无意中发现了于河子的“秘密”。
晚上汪荣华回来了,刘伯承一见面就责问她,为什么让于河子给洗衣服。见妻子矢口否认,刘伯承脸色一沉训斥说:“我都已看到了,还想赖?”汪荣华实在冤屈,难过得眼泪都流下来了。
于河子暗暗责备自己让汪荣华受了冤枉,向刘伯承报告,是自己偷拿了衣服去洗的,汪荣华根本不知道。刘伯承还是责备妻子为什么不把换下来的衣服藏得紧一点,为什么不少睡一点抓紧时间先洗了,并说:“汪荣华同志,你是共产党员,又是高级干部的家属,应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大家做个好样子,这样,我当司令员的话才有号召力。”
汪荣华知道丈夫一向严于律己甚至苛刻,理解他的良苦用心,终于作了心悦诚服的检讨。刘伯承这才算满意了,但还有点不放心地说:“你必须言行一致,不能阳奉阴违,我再次警告你,你没有使用警卫员的权力。”
二
彭德怀没有逛名山大川的习惯,休闲游览只有一次例外。1956年夏的一天上午,他经不住警卫员景希珍的“撺掇”,同意去北海公园转一转。傍晚,当汽车驶到离公园还有一条街的地方时,穿着便衣的彭德怀就让车停下,然后他和警卫员步行朝公园走去。到门口一看,一块大牌子上写着“休息”,彭德怀质问景希珍:“你搞什么鬼?”景希珍只好说:“牌子上写的不是休息吗?”彭德怀反驳说:“休息,休息为什么叫我们进来?”
彭德怀不仅冲着警卫员,也冲着跟在身后的公安人员说:“你们就是叫我脱离群众!你们说,是不是把群众赶跑了?”几位公安人员说明他们是奉了上级指示闭园接待首长,彭德怀怒气更甚:“为什么要这样?我们有什么见不得人的?这么大一个公园,我们来了,别人就不能来?这种规矩,以后在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国家里决不能有!”
彭德怀愤而转身走出公园。在路上,他还狠狠地瞪了景希珍一眼:“我以后再不逛公园了,免得老百姓背后骂我的娘!”
三
习仲勋的二女儿“文化大革命”前毕业于外交学院,学的是法语,被分配到《国际商报》工作。1983年,王光英筹建光大公司,有意调她去工作。习仲勋闻知后,当面谢绝了王光英的好意,他说:“还是不要调她去好。你这个光大公司名气大,众目睽睽,别人的孩子能去,我的孩子不能去!”
此事被女儿知道后,女儿委屈地说:“我是学外语的,到光大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做点事情,有什么不好?”习仲勋严肃地说:“人只要有才能,在哪里都可以发挥作用,就怕你没有本事。你是习仲勋的女儿,就要‘夹着尾巴做人。”
女儿继续留在《国际商报》工作,后来出了几次国。当时出一次国很不容易,而且还可以低价购买一些进口家用电器。习仲勋知道女儿多次出国的事后,就要她说清出去的理由。父女俩为此在一次吃饭时燃起“战火”,女儿顶撞说:“我是记者,我是学外文的,出国是工作需要。”习仲勋忽地站了起来,把筷子一摔,高声说道:“哪有那么多的工作需要?不要什么行为都加上工作的名义!”直到女儿表示今后不再随便出去,要踏踏实实工作后,他才消了气。
四
类似不搞特权的例子在每一位老一辈革命家身上都能举出很多例子,但也有同志是利用手中的权力搞了“特权”的。但这种“特权”,更加让人肃然起敬。
1966年,大将粟裕的长子粟戎生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在儿子的就业去向上,粟裕利用了自己的“特权”:组织上没有把粟戎生分配到研究机关,而是分配到云南前线某地空导弹部队。“在部队最好是从战士当起,取得逐级经验,半路出家,基础是不扎实的。”粟裕对儿子说。在前线的四年,粟戎生先后当了战士、班长、技师、排长,跑了上千次战斗警报,住了一千多天帐篷,经历了十几次移防。
1969年秋,粟戎生所在的地空导弹部队移防到内地,训练和生活条件大大好转。父亲再次动用“特权”,将他调往北线一个进入反侵略战争等级战备状态的野战部队,条件更加艰苦了。
“艰苦和死,哪个更难受?”这是粟裕当年在武汉受训期间,教员问的问题。粟裕将这个问题抛给了粟戎生,说:“死的过程很短暂,艰苦是要熬很长时间,要耐受。当兵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紧张。”这或许解释了粟裕两次动用“特权”的原因。
(冯兴方荐自《通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