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人才惠基层
2018-03-26余娜
余娜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我省积极探索科学化用人用编机制,把人才用到最需要、最关键的地方去,努力实现因岗选人、人岗相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013年以前,屏山县屏边彝族乡卫生院在长达17年间,只有院长曾艺屏一人具备执业资格,承担着全乡4000多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我们这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前些年招人,大多数都是来看一眼,立马就走。”招不到人,曾艺屏很无奈。
长期以来,在四川基层特别是边远艰苦地区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管不好”,而市、县这两级事业单位却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员工作不饱和、人浮于事的现象。
为了让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四川机构编制部门积极推行“岗位与编制适度分离”办法,盘活机构编制资源,用活人才,有效推动城乡教育、卫生医疗等事业的均衡发展。
优化机制 让人才下得去
在我省的编制结构中,事业编制占总量的绝大多数,数倍于行政编制。县级事业编制闲置较多,是全省空缺编制的大头。
与此同时,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对县级部门派驻到乡镇或片区的事业机构,乡镇党委政府对相关人员“看得见、管不住”,县级部门却“管得住、看不见”,人员管理脱节,人员“悬空”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这些人员的作用发挥。
如何在不突破编制总量的前提下,保障一线工作力量,提高机构编制使用效益,实现优质资源高水平配置,成了一道绕不开的难题。
这个难题,如何化解?
2013年,在省委编办的指导下,宜宾市、泸州市等地开始因地制宜探索“岗编适度分离”工作。
屏山县在医疗卫生领域实行人才“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由4个县级医疗机构与全县15个乡镇卫生院联合建立4个医联体,县编委以乡镇卫生院为单位,按照省定编制配备标准核算人员编制,并集中核定到每个医联体牵头医院,由牵头医院统一管理、调配专业技术人员;泸县实施专业教师“走教”机制,推行分片承包责任制,23名体音美专业教师,编制保留在县教育局,承担了58所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学任务,让优质的教育资源辐射到更多学校……经过不断丰富发展,多种形式的“岗编适度分离”试点工作在各地、各领域展开。
“岗编适度分离”,核心是乡镇原有事业编制一个不减,一个不上收,同时通过人才下沉增强基层力量,保证基层工作力量只增不减。重点是在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部分基层行业,通过“岗编适度分离”和相应激励,充分利用县级以上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和人才资源相对富集优势,把县上更多的干部人才引导下去,新招的事业单位人员实行县招乡用,解决边远乡村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和空编较多的问题。
“人才下不到一线,一个根本的原因是相对上级机关而言基层待遇差,人员职称评定受局限,尤其是教师、医生在基层评职称‘天花板效应明显,集中体现在名额少、层次低。”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雷世界说,“我们把事业单位干部的编制和岗位适度分离,把他们的编制留在县上甚至市上,但是工作岗位到基层去,这样就解决了他们的担忧”。
凝聚人才 谱写基层服务新篇章
各地坚持力量向基层一线倾斜,以编制资源为杠杆,撬动城乡人力资源合理有序流动,将基层迫切需求的干部人才引导到基层去,既有效解决基层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管不好”的问题,又化解了服务民生事业配置不平衡的矛盾,在立足基层、服务群众方面更加有力。
2017年,巴州区委编委印发《东城街道办事处事业单位设置方案》,打破原有“条管模式”,撤销“七站八所”,组建东城事业单位“三中心”:经济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城市管理服务中心、社区指导服务中心,并在辖区内每个社区设立社区工作站。明确提出“在社区指导服务中心核定的编制内,必须为每个社区工作站设置至少1个岗位”,从而将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完善了社区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了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东坡区将乡镇畜牧站、林业站承担的工作职责交给乡镇(街道)负责,将201名乡镇站(所)人员全部下派到乡镇全托管,与乡镇人员同使用、同管理、同考核、同待遇,其编制、工资供给、晋升渠道等保持不变,调动、晋升、任免等均由乡镇初提意见后按程序报批。
据乡镇反馈情况看,总体运行良好。下派干部迅速融入新的工作岗位,积极参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部分年轻干部还主动到环保督察、征地拆迁等急难险重岗位。
兴文县将基层站(所)的人员通过竞聘上岗的方式重新定岗到乡镇,充分结合“放管服”改革要求,把林业、水务、畜牧等与民生直接相关部门的审核审批项目委托乡镇负责,并在本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置服务窗口,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业务量较之前增幅达60%,群众的满意度显著提高。通过重新定位、明晰岗位,兴文县220名“五站”人员已逐步成为乡镇办事服务、乡镇农技服务、脱贫攻坚等各类服务基层的骨干力量。
“实施‘岗编适度分离之前,乡镇的医保、水利、畜牧、安监、林业(五站)均作为县级部门派驻机构,拿林业站打个比方,一般是2~3个乡镇设置一个林业站,如果有群众要办批林业采伐证,那就有可能要到相邻乡镇,走很远的路才能完成。”兴文县编办工作人员李炜说,“‘岗编适度分离实施后,群众能就近办事,方便多了”。
据了解,目前全省已有超过10万人通过“岗编适度分离”直接为基层一线服务,深受群众好评。
動态管理 激发人才干事创业动力
“‘岗编适度分离后,卫生院两年间来了11个人,编制都留在县上,他们为民服务的激情高涨,群众看病也方便多了。”曾艺屏感叹。
2016年刚刚考取执业中医师资格的屏山县鸭池乡卫生院医师张屹嵩,两年前参加工作时月薪3000元,现在已经拿到年薪9万元的收入。“有了新机制,我们经济上有甜头,工作上有盼头,4年服务期满,还有机会到县城工作。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心尽责、精进技术、不断进步。”张屹嵩说。
“岗编适度分离”不仅让基层的人员有机会上得来,县级专业人才下得去,更通过多层次、全方位健全关心激励机制,全面激发了干部人才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自2016年换届以来,全市已提拔重用岗编适度分离干部人才78名,另有137名获得职称晋升。”泸州市委副书记谭红杰介绍,以鲜明的用人导向,推动干部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让专业技术人才走出机关、干在一线,把论文写在广阔大地上,把职称评定在群众心中。近两年,泸州全市对10多个行业(系统)的4000余名干部人才实施岗编适度分离,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哪里、干部人才就保障到哪里的良好局面。
“通过实行‘岗编适度分离,有了组织的号召和激励保障,原来很多是‘人浮于事、工作不饱和、想干事而干不成事的事业干部,一下就看到了希望,在职称上有了奔头、事业上有了盼头、经济上有了想头,更加愿意下去了,更加有工作激情了,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许多干部人才已经走上了更重要的工作岗位。”雷世界告诉记者。
(责编:刘艳梅)